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景北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2期28-48,共21页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城市贫困现象 中国 社会现象 城乡互动 人口流动 农村经济 完全竞争条件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景北 《学术界》 2000年第1期38-49,共12页
本文从中国经济现实出发 ,阐释了以土地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农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经济 ,在以消除剩余劳动力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若干基本趋势 。
关键词 中国经济 长期发展趋势 剩余劳动 发展经济学
下载PDF
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非适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景北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19,共9页
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非适用性胡景北进入90年代以来,在东、西德统一、尤其是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变更的背景下,联邦德国原先在其西部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注意,作为一种社会和经济秩序,这... 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非适用性胡景北进入90年代以来,在东、西德统一、尤其是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变更的背景下,联邦德国原先在其西部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注意,作为一种社会和经济秩序,这个模式对其他国家的适用性问题,也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经济模式 发展中国家
下载PDF
论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景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15,263-269,共18页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有关联。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中。以中国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将是农业劳动...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有关联。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中。以中国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该指标等同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均衡瞬时速度及其实现机制。这样的宏观经济学同时是对人类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 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农业劳动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
下载PDF
浅谈经济学直觉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景北 《经济资料译丛》 2013年第4期84-87,共4页
我曾就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和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写了两篇短文。在那里,我强调了数学——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这篇短文里,我想强调经济学直觉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数学不能代替经济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代替经济学直觉。
关键词 经济学 直觉 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 短文 强调
下载PDF
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若干逻辑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景北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12,共8页
本文借助于不变工资模型和递增工资模型,以农业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为视角,从逻辑上考察了从前资本主义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用劳动平均生产率高于工资、边际生产率低于工资对经济发展过程做出严格定义,并说明在经济发... 本文借助于不变工资模型和递增工资模型,以农业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为视角,从逻辑上考察了从前资本主义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用劳动平均生产率高于工资、边际生产率低于工资对经济发展过程做出严格定义,并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边际生产率将比平均生产率提高得更快,劳动产量弹性上升,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比现代部门提高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不变工资模型 递增工资模型 劳动产量弹性
下载PDF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景北 《经济资料译丛》 2019年第2期1-14,共14页
本文利用中国和美国的统计数据,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比重以及该比重下降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特征。本文同时提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别特点和总时间长度,以及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相对价格与农业相对生产率的变... 本文利用中国和美国的统计数据,描述了农业劳动力总量、农业劳动比重以及该比重下降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特征。本文同时提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国别特点和总时间长度,以及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相对价格与农业相对生产率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总量 相对生产率 统计数据 时间长度 相对价格 加速度 农产品
下载PDF
改革后的中国经济模式:从理想到科学
8
作者 胡景北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3-11,共9页
为了从长期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和经济改革 ,有必要研究 1 978年开始的本次经济改革结束后的中国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学界对此所作的研究 ,可以按照其方法论分为理想型和科学型两类。前者较多地从特定的理念出发 ,而后者更注重某些可能的趋... 为了从长期角度理解中国经济和经济改革 ,有必要研究 1 978年开始的本次经济改革结束后的中国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学界对此所作的研究 ,可以按照其方法论分为理想型和科学型两类。前者较多地从特定的理念出发 ,而后者更注重某些可能的趋势。本文采取后一种研究方法 ,并对中国在本次经济改革后可能出现的经济模式作了若干探讨 ,认为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剩余劳动 ,农民自有土地制度和企业独立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模式 科学方法论 市场经济 改革
下载PDF
略论服务业资本——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一个扩展
9
作者 胡景北 《学术界》 2000年第5期36-47,共12页
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对可能得出的结论 ,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 。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服务业资本 劳动力价值
下载PDF
改革土地制度,破解三农问题
10
作者 胡景北 《财经》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28-29,共2页
中国经济转型发轫于农业、农村、农民(下称三农)问题,50年经济改革后,目前却滞于三农问题,其解决路径的选择,将会极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前案。三农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土地制度相关。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可分三类:一是... 中国经济转型发轫于农业、农村、农民(下称三农)问题,50年经济改革后,目前却滞于三农问题,其解决路径的选择,将会极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前案。三农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土地制度相关。中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可分三类:一是城市土地制度,因为城市土地还会变,就像中国青岛出现的问题一样,70年到期后怎么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制度 三农问题 经济改革 中国经济 经济转型 农业 农村 农民
下载PDF
PPI再超CPI
11
作者 胡景北 《财经》 2008年第13期104-104,共1页
下载PDF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成就、问题和发展前景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景北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49,共10页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是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纪念刘易斯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站在刘易斯的肩上,发现刘易斯的剩余劳动转移可以在人类非农化转型背景下理解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我们指出在刘易斯拐点右侧剩余劳动不再...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是迄今为止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纪念刘易斯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站在刘易斯的肩上,发现刘易斯的剩余劳动转移可以在人类非农化转型背景下理解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我们指出在刘易斯拐点右侧剩余劳动不再,但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率差距持续存在,所以生产率差距和剩余劳动时间维度不同,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剩余劳动消除后继续存在。我们提出把劳动力转移问题推进到转移速度问题,指出对后者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非农化转型的理解并为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易斯模型 非农化转型 农业劳动力 转移速度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
13
作者 胡景北 《经济研究参考》 1998年第45期8-9,共2页
中国的国民经济可以分为农业部门和包括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现代部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农业和现代部门的相互联系。中国农业的两大特点是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与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在完全不考虑国家作用的前提下,前一个特点保证了... 中国的国民经济可以分为农业部门和包括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现代部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农业和现代部门的相互联系。中国农业的两大特点是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与劳动力的大量过剩。在完全不考虑国家作用的前提下,前一个特点保证了,在劳动力过剩的前提下,中国普通农民仍然能够获得高于生存水准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部门 长期机制 中国经济发展 农业部门 农民数量 国家作用 剩余劳动力 资本积累 农民集体 劳动者
下载PDF
浅议药品制剂企业洁净工程现状及改进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则栋 胡景北 +1 位作者 陶燕铎 卢浩荣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年第8期600-602,共3页
文章根据GMP改造和运行管理的实践,从口服制剂厂房平面布局、净化空调系统、污染控制、过滤系统、后期管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药品制剂生产的现状,找出其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小药品制剂企业 口服制剂 污染控制 平面布局 空调净化系统
下载PDF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三点共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会议专家组 蔡继明 +15 位作者 陈钊 党国英 付蔚冈 胡景北 黄祖辉 刘愿 陆铭 乔依德 盛洪 史清华 石忆邵 陶然 文贯中 杨俊峰 张曙光 郑振源 《科学发展》 CAS 2013年第5期19-23,共5页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了2012年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与城市化”圆桌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关键词 土地制度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户籍制度 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 专家学者 政府部门
下载PDF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青海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则栋 胡景北 黄亚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进入2000年后,随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以及食品、中药行业GMP认证的实施,处于"西部的西部"的青海食品和药品企业也积极转变观念,依靠特色资源,大做"纯天然、无污染"的文章,以沙棘为例,青海野生沙棘总面积达40...   进入2000年后,随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以及食品、中药行业GMP认证的实施,处于"西部的西部"的青海食品和药品企业也积极转变观念,依靠特色资源,大做"纯天然、无污染"的文章,以沙棘为例,青海野生沙棘总面积达400万亩,占我国沙棘资源总量的20%,而我国沙棘资源占世界总量的90%.因此,沙棘系列深加工产品就成为青海众多企业关注的热点.一些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相继开发出来,提升了青海食品和中药行业的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一些特色植物及深加工产品相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逐渐被世人认识和接受,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特色植物和药物的神秘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超临界萃取 超临界多元流体 沙棘油 提取物
下载PDF
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上升运动的解释 被引量:24
17
作者 胡景北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43,共12页
1、导论 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Lewis)曾经根据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资运动(刘易斯,1954)。以后,拉尼斯(Ranis)和费(Fei)及其它学者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的模型。他们证明,... 1、导论 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Lewis)曾经根据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来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资运动(刘易斯,1954)。以后,拉尼斯(Ranis)和费(Fei)及其它学者发展和完善了刘易斯的模型。他们证明,古典经济学的两个有名假设,即工资外生决定和工资收入无储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有效。在他们的证明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概念是生存工资。这一生存工资有三个性质:第一,不通过劳动的边际收益决定(外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工资 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胡景北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30,57,共9页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胡景北(上海财经大学200433)一些学者对本文初稿提出了批评和修改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本文修改时考虑了一部分批评和建议,因此,本文的一切错误由笔者负责。一、导言在本文中,经济发展被...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胡景北(上海财经大学200433)一些学者对本文初稿提出了批评和修改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本文修改时考虑了一部分批评和建议,因此,本文的一切错误由笔者负责。一、导言在本文中,经济发展被理解成一个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剩余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发展 发展机制
原文传递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定量指标与标准数据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景北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51,共11页
本文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数据标准化的前提是设计适当的定量指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所需要的指标首先是农业劳动占总劳动比重即农劳比;农劳比的差分为农劳比下降速度;后者的差分又是农劳比下降加速度。这三个指标都... 本文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的标准化问题。数据标准化的前提是设计适当的定量指标。农业劳动力转移数据所需要的指标首先是农业劳动占总劳动比重即农劳比;农劳比的差分为农劳比下降速度;后者的差分又是农劳比下降加速度。这三个指标都是统计学的可观察量。但真实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是不可观察量。替代性的另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和社会总劳动力两者自然增长率相等的假设上。利用总劳动增长率资料,该转移量亦成为可观察量。这一转移量和总劳动力之比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由此定义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率恒等同于农劳比下降速度,所以转移率也变成可观察量。利用这些指标和中国的统计资料,本文提出1953-201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年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农业劳动比重下降速度 农业劳动比重下降加速度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标准数据
原文传递
农业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机制:对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20
20
作者 胡景北 《经济学(季刊)》 2002年第2期435-454,共20页
本文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文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 本文提出了农业土地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机制的假说,并用二十世纪中国经济史对该假说作了初步论证。本文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机制是地主所有制下的古典二元经济机制,五十年代初中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但到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发展机制依然类似于古典二元机制,而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业改革最终把中国经济建立在准自耕农制度上,中国经济发展从此表现出工资上升、工资和利润共同储蓄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制度 经济发展机制 中国经济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