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干流(宁夏段)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朋成 苟金明 +2 位作者 邱小琮 赵睿智 尹娟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6,共9页
为探明黄河干流宁夏段大型底栖动物与鱼类群落结构,于2019年春(4月)、夏(7月)、秋(10月),在黄河干流青石段和卫宁段各设4个大型底栖动物采样点,采取河滩1 m^(2)采样;在中卫高滩、青铜峡大坝坝下、平罗陶乐渡口设鱼类采样点(37.4362N 104... 为探明黄河干流宁夏段大型底栖动物与鱼类群落结构,于2019年春(4月)、夏(7月)、秋(10月),在黄河干流青石段和卫宁段各设4个大型底栖动物采样点,采取河滩1 m^(2)采样;在中卫高滩、青铜峡大坝坝下、平罗陶乐渡口设鱼类采样点(37.4362N 104.9934E~38.8120N 106.6671E),采取捕捞、市场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方法采集鱼类样本和资料,分析研究种群密度、生物量、优势度、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宁夏段共有大型底栖动物15种,年密度范围21~755个/m^(2),平均267.9个/m^(2),生物量0.8~840.2 g/m^(2),秋季种群密度与生物量最高,春季最低。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modrilus hottmeisten)、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byi)、中华圆田螺(Cipangopaiudian chinensis)、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068,夏季高于春、秋季,青石段高于卫宁段。鱼类7科26种,以鲤科鱼类为主,3个断面常见鱼类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黄䱂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青铜峡坝下渔获量最大,秋季>夏季>春季。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294,夏季高于春、秋季,青铜峡坝下最高,中卫高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生物量 SHANNON-WIENER指数 优势种 常见种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品质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朋成 尹娟 +1 位作者 魏小东 王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92,共6页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田马铃薯根际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品质和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影响较大,其中灌水量为1 500 m^(3)/hm^(2),施氮量为210 kg/hm^(2...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田马铃薯根际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品质和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影响较大,其中灌水量为1 500 m^(3)/hm^(2),施氮量为210 kg/hm^(2)的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最大。低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脲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水和高水条件下,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一定时,脲酶活性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中水低氮、中水中氮、中水高氮处理有利于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脲酶活性的升高,中水低氮处理淀粉含量最高,高水高氮处理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最高。综合考虑,中水中氮处理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块茎淀粉、维生素C含量,且此处理还原糖含量最低。在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与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块茎淀粉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较高的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处理 土壤脲酶活性 马铃薯品质 淀粉 还原糖 维生素C
下载PDF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魏小东 尹娟 +1 位作者 胡朋成 苏振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1-46,50,共7页
为了更加精准确定宁夏中部干旱区作物水肥管理方案,利用点源入渗的方式,设置灌水量(3、5 L)、滴头流量(0.5、0.75、1 L/h)和氮肥浓度(0、200、500 mg/L)3个因素开展同一滴头流量,不同再分布时间和不同氮肥浓度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为了更加精准确定宁夏中部干旱区作物水肥管理方案,利用点源入渗的方式,设置灌水量(3、5 L)、滴头流量(0.5、0.75、1 L/h)和氮肥浓度(0、200、500 mg/L)3个因素开展同一滴头流量,不同再分布时间和不同氮肥浓度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滴头流量不同再分布时间下,当再分布时间较短时(t<3 d),土壤含水率随纵向土层深度的增大呈递减的趋势;同一滴头流量不同再分布时间下,土壤含水率随水平径向距离的增大呈递减的趋势;纵向土层深度或水平径向距离超过25 cm时,土壤含水率减小得更快。(2)再分布时间与纵向土壤含水率、径向土壤含水率均呈极显著相关,但相关性F1=66.889>F2=53.152,拟合优度R2^1=0.660>R2^2=0.607。(3)在同一滴头流量不同氮肥浓度下,土壤含水率随纵向土层深度或水平径向距离的增大呈递减的趋势。纵向土层深度在0~25 cm范围内,θF2均为最大值;水平径向距离在0~30 cm范围内,θF1皆为最大值;纵向土层深度或水平径向距离大于25 cm时,θFi减小得更快。综上所述,在0~30 cm范围内,纵向土层深度或水平径向距离为25 cm是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关键节点,该研究结果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区枸杞滴灌种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灌水量 滴头流量 氮肥浓度 水分再分布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