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调:语文吟诵教学的瑰宝——“苏派教育家唐文治”课题研究撷珍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忠宪 胡正访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于1920年至1930年任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为私立无锡中学)校长:2012年初,我们申报的课题“苏派教育家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和民族文化精神研究”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于1920年至1930年任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为私立无锡中学)校长:2012年初,我们申报的课题“苏派教育家唐文治的国学教育实践和民族文化精神研究”被正式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这对语文教学界和国学教育界而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 唐文治 教育家 吟诵 国学大师 民族文化精神 高级中学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家唐文治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忠宪 胡正访 《江南论坛》 2011年第10期59-61,共3页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江苏太仓人,中晚年时安家并长期居住于无锡,故又自称锡邑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47岁,正担任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即校长)。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 唐文治 教育家 实业学堂 邮传部 无锡 太仓
下载PDF
中国教育应该给文言写作教学留一席之地
3
作者 徐忠宪 胡正访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3期3-5,共3页
中学语文教学“只读文言文.不写文言文”.作为新中国制定的“教学目标”,已经实行了六十多年。其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拉近了中学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普及中等教育,有效推动了汉民族通用书面语由古代文言向... 中学语文教学“只读文言文.不写文言文”.作为新中国制定的“教学目标”,已经实行了六十多年。其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拉近了中学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普及中等教育,有效推动了汉民族通用书面语由古代文言向现代汉语的转型.从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文言写作教学之门被封闭后.它在文化传承上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新中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会用文言思维与写作.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能用现代汉语释读文言文.但与中华古代语言文字毕竟是隔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文言文 中国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 教学目标 中等教育 现实生活
下载PDF
试论唐文治先生的文章学思想——以《国文经纬贯通大义》为中心
4
作者 胡正访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3期77-78,2,共2页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是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的重要著作。其在文体安排上,以"古文四象"为理论基础,打破了文体之间的局限,注重对文章具体创作技法的讨论,重视对儒家文化精神的弘扬,并对文章学中的音韵理论提出了创造...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是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的重要著作。其在文体安排上,以"古文四象"为理论基础,打破了文体之间的局限,注重对文章具体创作技法的讨论,重视对儒家文化精神的弘扬,并对文章学中的音韵理论提出了创造性见解,体现出唐文治先生独特的文章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治 《国文经纬贯通大义》 文章学
下载PDF
《诗经》祭祖诗的德孝观念与收族功能
5
作者 胡正访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1,共5页
《诗经》中的祭祖诗在赞美祖先时较少描写其具体功勋而更多关注于抽象的德,这个德并非一个单纯赞扬祖先的词汇,而是兼有某种感召特定对象的作用。祭祖诗中德的凸显,体现出一种双重指向性,既指向祭祀的对象,更指向主祭者及助祭者自身。... 《诗经》中的祭祖诗在赞美祖先时较少描写其具体功勋而更多关注于抽象的德,这个德并非一个单纯赞扬祖先的词汇,而是兼有某种感召特定对象的作用。祭祖诗中德的凸显,体现出一种双重指向性,既指向祭祀的对象,更指向主祭者及助祭者自身。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祭祖诗为先秦伦理道德体系中孝观念的确立和巩固创造了条件,而无论是德化还是昭孝又都是祭祖诗收族功能的一种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祭祖诗 德孝 收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