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被引量:4
- 1
-
-
作者
胡正謁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1-5,共5页
-
文摘
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每一事物都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环节,都只能存在于与其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中。为了要了解单个的事物,我们就必须把它从整体中抽出来,暂时孤立地去考察它。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别的事物所引起的,而这个事物,又总会引起其他事物来。引起某一事物的事物,就是产生这一事物的原因,被某一事物所引起的事物,就是这一事物所产生的结果。
-
关键词
偶然因果关系
内在联系
必要条件
社会科学版
矛盾因素
事物
偶然性
社会行为
相互联系
危害社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构成要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胡正谒
-
机构
江西大学法律系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1982年第1期74-81,120,共9页
-
文摘
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第十条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犯罪定义。依照这个定义,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
关键词
犯罪思想
犯罪的基本特征
我国刑法
犯罪客体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
构成要件
行为人
犯罪人
犯罪主体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对想象上竞合犯与牵连犯的几个问题的探索
- 3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1988年第3期67-71,共5页
-
文摘
所谓想象上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实行某一个犯罪行为而触犯了数个罪名,所谓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行某一犯罪,而其所用的方法(手段)行为或所获得结果的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在某些国家地区的法规里,都把这两种犯罪各按其所触犯的最重刑处断,并规定在同一条条中,例如日本刑法第五四条第一项“同一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或作为犯罪手段或结果的行为,触犯其它罪名的,按照其最重刑判处”。台湾现行刑法第五五条“一行为而触犯数罪名,或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结果之行为犯他罪名者,从一重处断”,就是这样。
-
关键词
牵连犯
竞合犯
行为人
从一重处断
犯罪行为
日本刑法
犯罪手段
行为犯
现行刑法
重刑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法人应否成为犯罪主体的探索
- 4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122-124,共3页
-
文摘
一 近几年来,在我国刑法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法人应否成为犯罪主体的讨论,这场讨论目前还在继续进行着。笔者是赞成法人应该成为犯罪主体的。 大家知道,法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某项法律的制定,归根结蒂。
-
关键词
法人机关
犯罪主体
直接责任人员
走私犯罪
国家机关
附加刑
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经济关系
主管人员
刑罚体系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抢劫罪中的几个问题
- 5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43-147,共5页
-
文摘
我刑法第150条对抢劫罪作了规定。其中第1款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这款规定,一般称为普通或单纯抢劫罪;第2款是“犯前款罪,情节严重的或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
关键词
其他方法
抢劫罪
结合犯
行为人
致人重伤
刑法理论
杀人行为
暴力
犯罪行为
有期徒刑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强奸罪的本质属性
- 6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37-39,共3页
-
文摘
什么是“强奸罪”?依照我国刑法第一三九条的规定,行为人(这个行为人必须具有总则中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
关键词
必要条件
强奸罪
违背妇女意志
强制手段
非本质属性
类事物
特有属性
行为人
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论述笔谈
- 7
-
-
作者
胡正谒
邓宗觉
刘石金
陈正夫
邵鹏健
蔡松鹤
-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2-16,共5页
-
文摘
学习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两篇论著,有两点初步体会。一、在这两篇论著的开头,就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
关键词
教育论述
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
教育发展
实现现代化
几点意见
发展科学
科学研究
教育工作者
战略重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有关真理的几个问题
- 8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1-5,共5页
-
文摘
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它和谬误一样,同属于认识论中的范畴,是主观概念。其次,并不是任何一种认识都能称为真理,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实在的认识才能称为真理。人们有时把它称为客观真理,乃是为了突出它所反映的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客观真理和正确认识是同一概念。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来表现认识成果的,有观点、理论、学说等名词。因之,正确观点、正确理论。
-
关键词
认识成果
生活用语
同一概念
逻辑联系
思想领域
阶级利益
革命理论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反映客体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中学政论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 9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76-82,共7页
-
文摘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政论文占有一定的比重。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的第一点是:“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增强无产阶级感情,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由于这部分政论文本身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结晶或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完整地准确地闸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紧密联系实际,揭批“四人帮”
-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学语文
论文本身
揭批“四人帮”
学生思想实际
中心论点
课文内容
教育阵地
感性知识
科学文化水平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对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探索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胡正谒
-
出处
《法学研究》
1986年第2期67-71,共5页
-
文摘
一犯罪,如同"法"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度里,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刑法第二条关于刑法的任务为依据,在刑法第十条对"犯罪"概念规定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定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关键词
犯罪行为
应受刑罚惩罚性
社会危害性
社会行为
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
危害社会行为
构成要件
刑法规定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