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自生铁氧化物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胡治洲
范德江
刘明
孙晓霞
逄悦
杨作升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2-476,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口混合过程中典型自生矿物形成机制研究(4167603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河口生态系统对大型水库调控的响应及应对策略(2016YFA0600904)
-
文摘
为深入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水体中的Fe元素存在和分布特征,以2016-06采集的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悬浮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自生铁氧化物集合体进行系统观察及统计分析,发现该类集合体在研究区表层水体中普遍存在,且不同海域组成有所差异。依据其结晶程度可以分成非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和晶质铁氧化物集合体两类。前者按其集合体形划分为非晶质复合铁氧化物集合体、非晶质胶状集合体和非晶质球粒状铁氧化物集合体三个亚类,主要矿物成分都为水铁矿;后者按其微晶晶形特征分为纤维状微晶集合体、粒状微晶集合体及鳞片状微晶集合体,主要矿物成分包括针铁矿、赤铁矿和纤铁矿。水铁矿及纤铁矿为水体中Fe 3+的直接沉淀形成,针铁矿和赤铁矿为亚稳定的水铁矿或其他铁氧化物的转化形成。自生铁氧化物形成和分布受河流输入、沿岸冲淡水和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关键词
边缘海
悬浮体
自生矿物
铁氧化物
集合体
-
Keywords
marginal seas
suspended particle
authigenic mineral
iron oxide
aggregation
-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
-
题名秋季东海水体Eh、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孙学诗
胡治洲
刘明
逄悦
范德江
-
机构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6YFA06009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6036)
-
文摘
根据2016年9~10月在东海海域38个站位取得的114个水体样品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酸碱度(pH)现场测试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区秋季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秋季水体Eh值范围在337. 2~588. 3 m V,平均值为526. 57 m V,空间上呈现不连续分布特征,内陆架为高Eh区,口门外为低Eh区; pH介于7. 80~8. 24之间,平均为8. 04,呈现近岸低、离岸高、表层高、底层低的特点。针对实测Eh与Nernst理论值非耦合现象,认为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海域高Eh值主要受控制于O2(aq)/H_2O电对浓度,其次受海水层化现象阻滞海-气交换影响,水体有机物矿化分解及Fe(Ⅲ)还原的相对贡献量增加。此外,Eh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物理过程是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因素。pH与温度、盐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长江冲淡水输入、扩散及混合对近岸pH的影响最为显著。受浊度、叶绿素a浓度及Eh制约,现场浮游植物生产仅对表层pH变化产生作用。基于pH-T、S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扣除温盐效应,校正后口门外底层低pH的存在可能是水体层化与有机分解相互叠加的结果。
-
关键词
EH
PH
东海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校正
-
Keywords
Eh
pH
East China Sea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e factors
normalization
-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