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大别山松针黄酮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9
1
作者 向福 付建强 +3 位作者 胡淇淞 叶莲 倪红成 方元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5-149,共5页
为探讨松针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科学开发大别山野生松针资源,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等关键影响因素,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大别山野生松针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 为探讨松针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科学开发大别山野生松针资源,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等关键影响因素,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大别山野生松针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00 min、料液比1∶32(g∶m L)、乙醇体积分数55%,该条件下总黄酮得率可达3.01%,其中料液比对总黄酮得率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松针 松针黄酮 提取工艺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椰纤果生产中椰子水自然发酵过程成分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一冲 李从发 +6 位作者 邓健 刘龙祥 胡淇淞 毕继才 陈华美 章翠 刘四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68-171,共4页
为了解椰子水自然发酵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跟踪研究椰子水自然发酵8 d过程中其主要理化成分及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变化主要出现在发酵前3 d,这期间p H也急剧下降,然后稳定在p H3.8左右;总酸含量在第... 为了解椰子水自然发酵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跟踪研究椰子水自然发酵8 d过程中其主要理化成分及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变化主要出现在发酵前3 d,这期间p H也急剧下降,然后稳定在p H3.8左右;总酸含量在第2天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先下降,后上升;在观察结束时体系中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分别为1.54 g/L和0.28 g/L;发酵初期,各种微生物迅速増殖,也在前3 d达到最大值,而后真菌数量逐渐减少,细菌数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细菌体系中检测到了乳酸菌、醋酸菌、肠菌群、芽孢杆菌,其中乳酸菌和醋酸菌数量最多,且对成分变化有较大影响,而肠菌群和芽孢杆菌的存在也使得自然发酵椰子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本试验对于进一步了解自然发酵椰子水的菌相,并探寻其促进生产椰纤果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海南椰纤果行业走向安全、稳定、高产的生产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纤果 椰子水 自然发酵 理化成分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椰子水的自然预发酵条件对细菌纤维素合成的促进性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艳梅 贾佳 +5 位作者 胡淇淞 徐传标 龙青姨 杨一冲 李从发 刘四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55,共5页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生产中原料椰子水通常经自然预发酵后再使用,对提高BC产量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椰子水产地、预发酵时间、自然预发酵环境3个方面探究了预发酵过程对促进BC合成的必要性和确切性。以预发酵后的椰子水...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生产中原料椰子水通常经自然预发酵后再使用,对提高BC产量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椰子水产地、预发酵时间、自然预发酵环境3个方面探究了预发酵过程对促进BC合成的必要性和确切性。以预发酵后的椰子水为BC发酵的培养基原料,接种椰冻驹形氏杆菌(Komagataeibacter nataicola)Y19进行BC发酵。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椰子水、经不同预发酵环境、不同预发酵时间后均能显著促进BC合成,对BC产量的增加均有较大影响。在实验室环境预发酵1~3 d时,不同产地椰子水的促进作用均显著,其中产自越南的椰子水在预发酵第2天时BC产量增幅最高,达到对照(新鲜椰子水)的10.8倍;在椰子加工厂区环境进行预发酵时,只需1 d,其BC产量即达最大14.48 g/L,为对照的25.0倍。说明预发酵环境对BC产量增幅影响最大。本文首次阐明椰子水预发酵过程对促进BC合成的必要性和确定性,为进一步揭示椰子水预发酵的本质变化及其对BC发酵调控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前期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水 自然预发酵 细菌纤维素 增产 促进性影响
下载PDF
不同种驹形氏杆菌合成纤维素最适碳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华美 李从发 +4 位作者 毕继才 章翠 胡淇淞 王艳梅 刘四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41,共5页
研究不同碳源对驹形氏杆菌的几个不同菌种(Komagataeibacter nataicola、K.hansenii和K.europaeus)在细胞生长、代谢及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合成方面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纤维素产生菌对碳源的偏好和适应性。结果表明:K.europa... 研究不同碳源对驹形氏杆菌的几个不同菌种(Komagataeibacter nataicola、K.hansenii和K.europaeus)在细胞生长、代谢及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合成方面的影响,旨在揭示不同纤维素产生菌对碳源的偏好和适应性。结果表明:K.europaeus以果糖为碳源合成BC的产量最大,K.nataicola和K.hansenii利用葡萄糖时产BC的能力最佳。不同菌种合成BC时与其细胞生物量、碳源的消耗量及副产物葡萄糖酸等的积累之间未呈一致的相关性,说明每种菌的碳源消耗与产物合成并非必然与生物量呈正相关,而只需三者间达到合适平衡。该研究可为针对具体原料(碳源)选择合适菌种进行BC生产、提高原料利用效益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驹形氏杆菌 细菌纤维素 碳源适应性 菌种差异
下载PDF
胡椒固态发酵脱皮过程中果胶的降解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梦杰 刘四新 +2 位作者 陈海明 胡淇淞 李从发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8,共5页
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固态发酵过程中胡椒果皮果胶组分结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显示:胡椒果皮中水溶性果胶、酸溶性果胶为高酯化度果胶,螯合性果胶为低酯化度果胶;水溶性果胶在发酵前36h含量上升,而后下降,酸... 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固态发酵过程中胡椒果皮果胶组分结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显示:胡椒果皮中水溶性果胶、酸溶性果胶为高酯化度果胶,螯合性果胶为低酯化度果胶;水溶性果胶在发酵前36h含量上升,而后下降,酸溶性果胶和螯合性果胶在预处理催熟时含量上升,在发酵过程中含量下降。固态发酵24~48h为果胶主链半乳糖醛酸快速降解期、12~24h为支链阿拉伯糖快速降解期,12~36h为半乳糖快速降解期。发酵48~60h,果胶半乳糖、阿拉伯糖等侧链几乎完全降解。这提示发酵过程中,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断裂及支链中性糖的降解是胡椒果皮降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 脱皮 固态发酵 果胶 降解
下载PDF
海南发酵食品鱼茶中乳杆菌发酵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徐传标 霍冬雪 +2 位作者 胡淇淞 李从发 张家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120,共4页
在前期研究中,从海南省传统发酵食品鱼茶中分离获得144株乳杆菌,主要隶属于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香肠乳杆菌、短乳杆菌、棒状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及干酪乳杆菌等。本文从发酵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分离得到的乳杆菌进行了一系列的鱼肉... 在前期研究中,从海南省传统发酵食品鱼茶中分离获得144株乳杆菌,主要隶属于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香肠乳杆菌、短乳杆菌、棒状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及干酪乳杆菌等。本文从发酵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分离得到的乳杆菌进行了一系列的鱼肉发酵特性实验,包括p H变化率实验,耐食盐、耐亚硝盐实验、氨基酸脱羧酶实验等。实验结果表明:R19-5,M1-4,R21-3,R21-4和RD-1五株菌具有快速产酸能力,经过12~16 h发酵后,p H分别能达到3.75、3.89、3.86、3.73和3.74,同时都能耐受150 mg/kg Na NO2溶液和8%盐浓度;菌株在发酵时都不产氨基酸脱羧酶。综合实验结果,筛选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香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 farciminis)1株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1株。本研究将对寻找优良的肉制品发酵剂和合理利用新的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茶 乳杆菌 发酵性能
下载PDF
黎族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关联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倩楠 霍冬雪 +2 位作者 徐传标 胡淇淞 张家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24-2633,共10页
【目的】对采集自海南省白沙地区的黎族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黎族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的相关性。【方法】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征集的22名志愿者晨便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的... 【目的】对采集自海南省白沙地区的黎族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黎族人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的相关性。【方法】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征集的22名志愿者晨便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肠道菌群组成,并与其他民族肠道菌群进行比较分析,详细记录黎族22名志愿者的营养物质摄入情况,探索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饮食的相关性。【结果】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8.96%)和硬壁菌门(Firmicutes,37.77%)在黎族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在属的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49.38%)在黎族健康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基于微生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黎族人肠道菌群与中国其他民族人群肠道菌群呈现出显著差异且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民族,特征性差异菌属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普氏菌属(Prevotella)、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基于肠道核心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相关性的研究显示,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与膳食纤维、Cu、Mg和Mn的摄入量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VB2的摄入量呈现显著负相关,而罗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ogosae)与膳食纤维、Zn和Fe的摄入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烟酸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通过膳食来优化菌群结构、调控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肠道菌群 饮食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