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建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1
作者 胡熙涵 吴辉 《学理论》 2022年第2期30-33,共4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以及对一般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建构、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性建构,被视为其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实质上是...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以及对一般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建构、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启蒙性建构,被视为其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实质上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双重逻辑的实践应用与价值表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要从中探寻依据原则,汲取经验启示,发挥其与时俱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批判性 建构性 当代意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的辩证统一
2
作者 张乾元 胡熙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5-5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是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的两个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作为“行动指南”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能”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图景的呈现,“中... “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共产党能”是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的两个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作为“行动指南”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能”根本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图景的呈现,“中国共产党能”的实践检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行”。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把握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才能自觉践行中国共产党“能”的逻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增强理论和行动的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能” 党的百年实践 辩证统一
下载PDF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路径及其中国实践——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
3
作者 张乾元 胡熙涵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4期10-17,共8页
马克思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状况的反思,建构了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视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通过直论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显性阐释,强调观念层面的应然建构,另一方面借助资本主义异... 马克思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状况的反思,建构了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视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通过直论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显性阐释,强调观念层面的应然建构,另一方面借助资本主义异化现实及其根源的隐含映现,强调实践层面的变革要求,阐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路径。中国语境下的生态文明实践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贯彻应用与创新发展,有助于我们破解新时代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与自然 对象性关系 重塑路径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论视域下工匠三阶幸福感探析
4
作者 陈青 胡熙涵 《学理论》 2022年第3期19-21,共3页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作为主客体发生机制的中介因素对于主体幸福感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马克思劳动论视域分析,工匠幸福感折射为三阶:第一阶是主体消费维度的幸福,即工匠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建构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作为主客体发生机制的中介因素对于主体幸福感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马克思劳动论视域分析,工匠幸福感折射为三阶:第一阶是主体消费维度的幸福,即工匠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建构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第二阶是主客生产维度的幸福,即工匠在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本质力量,获得自由创造的生命乐趣;第三阶是社会旨归维度的幸福,即工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创造中实现最高层次的劳动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论 工匠幸福感
下载PDF
乡村生态振兴的困境与进路探寻--基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熙涵 张乾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1-27,共7页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要义,切实贯彻其理念政策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理论基础。作为物质变换理论的内容延伸,“物质变换断裂”从反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因背离物质变换导致的生态危机,并阐释了其根源所在,为推动...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要义,切实贯彻其理念政策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理论基础。作为物质变换理论的内容延伸,“物质变换断裂”从反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因背离物质变换导致的生态危机,并阐释了其根源所在,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开了思路。新时代重建乡村生态优势,重整生态振兴力量,必须及时弥补“物质变换裂缝”,从生产方式、体制机制、价值理念、主体践行等方面对症下药,最终实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振兴 物质变换理论 物质变换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