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辛法浅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新贤 殷海波 +3 位作者 胡笑赢 黄珊珊 付小瑜 车祥晴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211-1212,共2页
苦、辛味是中医遣方用药常相配伍的两味,辛温与苦寒药物配伍称为辛开苦降法,广义的苦辛法不仅限于辛温与苦寒配伍。苦辛法始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扬。两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具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两者配伍的作用基础是调节... 苦、辛味是中医遣方用药常相配伍的两味,辛温与苦寒药物配伍称为辛开苦降法,广义的苦辛法不仅限于辛温与苦寒配伍。苦辛法始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扬。两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具有相反相成的作用。两者配伍的作用基础是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开郁散结。根据不同的病邪与病位,辛温、辛凉与苦寒、苦温不同的药物配伍,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辛温与苦寒配伍能够平调阴阳、通阳散结、清利湿热、发散郁火;辛温与苦温配伍能够化痰除湿;辛凉与苦寒配伍有清热透邪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辛法 性味 升降出入 配伍
下载PDF
对《金匮要略》胸痹篇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2
作者 孙敬辉 胡笑赢 王承龙 《江苏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0-11,共2页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论治的专书,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使得后世医家对书中诸多条文的含义有不同的见解。后世医家对于胸痹篇中阳微阴弦、关上小紧数、短气、活血化瘀法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遂对此进行了探讨。阳...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论治的专书,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使得后世医家对书中诸多条文的含义有不同的见解。后世医家对于胸痹篇中阳微阴弦、关上小紧数、短气、活血化瘀法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遂对此进行了探讨。阳微阴弦为胸阳被痰浊郁闭,不能伸展,失去温阳之功,故而言虚。关上小紧数的数脉是一种脉势,胸阳被郁,必然鼓动不安,所以脉见躁动不安之象,即数。短气是胸痹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伴随症状。活血化瘀之法在胸痹篇中亦有体现,治疗时要掌握好活血化瘀的法度,以免损伤心气,加重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阳微阴弦 短气 活血化瘀 关上小紧数 胸痹
下载PDF
从伏气学说探讨痛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辨治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新贤 殷海波 +2 位作者 陈亚光 张磊 胡笑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168-1170,共3页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痛风积久而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致病的发病特点相似。从伏气学说的角度探讨痛风,认为痛风伏邪的性质为痰、热、瘀,脾为生痰之源,痰又化热成瘀,痰浊... 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痛风积久而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致病的发病特点相似。从伏气学说的角度探讨痛风,认为痛风伏邪的性质为痰、热、瘀,脾为生痰之源,痰又化热成瘀,痰浊易下流犯肾,肾渎不畅导致痰浊内蕴,邪伏的部位为经脉,伏邪与气血相合,随经脉气血运行而流注五脏、外渗溪谷。痛风的治疗以祛邪为要,主张以清、解、通、利四法概之,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同时注重急性期、缓解期分期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伏气 伏邪 溪谷 发病特点
原文传递
从肾气丸浅谈肾实证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敬辉 胡笑赢 王承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1-283,共3页
自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以来,肾无实证之说便为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关于肾实证脉象、症状表现和治法的记载。张仲景创立肾气丸治疗肾脏虚实夹杂之证,已经认识到了湿邪是导致肾实证的主... 自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以来,肾无实证之说便为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关于肾实证脉象、症状表现和治法的记载。张仲景创立肾气丸治疗肾脏虚实夹杂之证,已经认识到了湿邪是导致肾实证的主要病因。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其病因又当以湿热和痰火为最多,在治疗上当遵循"实则泻之"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气丸 肾实证 病因病机 治法
原文传递
从痰瘀流注论治痛风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亚光 殷海波 +2 位作者 王新贤 张磊 胡笑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7期651-652,共2页
痛风[1]病名首见于朱丹溪之《丹溪心法?痛风》,描述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浑身壮热、夜间痛甚等,并指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湿、污浊凝涩所致。根据痛风的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痛风”等范畴。目前临床... 痛风[1]病名首见于朱丹溪之《丹溪心法?痛风》,描述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浑身壮热、夜间痛甚等,并指出痛风的病因病机为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湿、污浊凝涩所致。根据痛风的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痛风”等范畴。目前临床从浊瘀痹[2]、内湿致痹[3]、毒邪[4]等论治痛风。殷海波主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根据痛风为病的临床表现提出“痰瘀流注”理论,认为痛风之痰乃中医广义之痰,凡不归正化之水液皆属于痰;痛风之瘀乃是一种血瘀状态,非狭义之瘀血。痛风之痰瘀具有流注周身,外则皮肉筋脉、内则五脏六腑的特点。治疗上以化痰活血为基本大法,三焦分消以治痰浊、活血利水通络以治血瘀,兼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止痛、补脾健胃、疏肝理气、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等效果显著,现将殷主任诊治痛风的经验简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痰瘀 痛风 流注 论治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临床特点 主任医师 清热凉血解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