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理用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基石
1
作者 胡耀之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3年第11期41-41,共1页
精神分裂症是以病人基本个性改变,出现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合理用药 临床症状 精神病 重点防治 精神障碍类疾病 临床表现 个性改变
下载PDF
奥氮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为 谢维爵 胡耀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伴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组(合用药组,37例)和单用奥氮平组(单用药组,38例)进行6周的观...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5例伴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组(合用药组,37例)和单用奥氮平组(单用药组,38例)进行6周的观察。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分别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阳性症状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症状量表(SANS)评定疗效,治疗6周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MOAS总分、SAPS评分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3.725,P=0.016;F=1.677,P=0.024);MOAS总分和SAPS评分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用药组。两组MOAS总分、SAPS、SANS评分均具有时间效应(F=28.314,F=12.417,F=5.362;P均<0.01),但治疗效应与时间效应均无交互作用(F=2.937,P=0.065;F=4.831,P=0.272;F=2.619,P=0.48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伴攻击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氮平,且起效快、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丙戊酸镁缓释片 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高校共享微文创社媒平台设计与实践
3
作者 何丹娜 胡耀之 《美化生活》 2023年第16期181-183,共3页
下载PDF
首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致迟发性谵妄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耀之 周为 《四川精神卫生》 2014年第2期179-179,共1页
1病例 患者,男,24岁。因“自语、独笑、行为紊乱4年”于2014年3月12日入住我院精神科。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性格改变,经常一个人发呆,不与人交往,反应迟缓。常独来独往,对人态度冷淡,缺乏热情,对别人的问话也不愿回答。并且有... 1病例 患者,男,24岁。因“自语、独笑、行为紊乱4年”于2014年3月12日入住我院精神科。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性格改变,经常一个人发呆,不与人交往,反应迟缓。常独来独往,对人态度冷淡,缺乏热情,对别人的问话也不愿回答。并且有自言自语现象,言语内容凌乱,常人难以理解,独自发笑,家人询问时患者不予以理睬,称没有笑。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行为紊乱,做事无头绪,无目的到处乱跑,夜眠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在家难以管理,由父母首次送入我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治疗1月,精神症状消失。回家后一直坚持服药,病情基本稳定,能够帮助家人干一些农活。因本次入院前2月自行停药,1月前病情复发,又出现发呆,自言自语,言语凌乱,独自发笑,无目的到处乱跑。入院时体格检查及头颅CT、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精神检查发现存在言语性幻听、非血统妄想、被害妄想、思维被洞悉感、情感反应欠协调。根据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以“利培酮”4 mg/日合并“奥氮平”20 mg/日治疗2周,但阳性症状改善不明显,遂于3月26日首次行单右侧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通电后患者出现可观察的肢体抽搐发作,持续约190s,治疗师立即予地西泮10 mg静推终止发作,患者醒复欠佳,意识呈急性谵妄状态,表现烦躁乱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刺激不能作出应答,有摸索动作等。考虑为电休克治疗的并发症,当即予吡啦西坦及七叶皂甙钠护脑治疗,并用20%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治疗后3小时患者意识较前有好转,呼之能应,可作简单回答,但定向力欠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休克治疗 抽搐发作 谵妄状态 ICD-10诊断 迟发性 精神分裂症 自言自语 抗精神病药物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5
作者 吴林林 姚静 +4 位作者 姚晓波 张光勇 王荣科 陈姝 胡耀之 《华南预防医学》 2020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绵阳市某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并指导研究对象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睡眠信念和态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绵阳市某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并指导研究对象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结果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睡眠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对13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男性占40.8%,女性占59.2%;年龄以30~39岁为主,占59.2%;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占64.6%;已婚占57.7%;抑郁症患病时间>3年占42.3%;有家族史者占35.4%。70例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3.8%。睡眠障碍患者DBAS-16总分以及DBAS-16各部分(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心、对睡眠的期望、对药物的认识)评分均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49)、文化程度越低(OR=1.064)、抑郁症患病时间越长(OR=1.350)的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风险越高。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睡眠障碍发生与其睡眠信念和态度显著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和抑郁症患病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睡眠障碍 睡眠信念 态度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