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乔丽丽 申建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方法出生后第1天(PND1)和第3天(PND3)新生小鼠共60只,分为SE组、生理盐水(NS)组、对照组,每组20只。SE组静脉注射108/ml的SE 50μl,NS组给予等量NS...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感染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的影响。方法出生后第1天(PND1)和第3天(PND3)新生小鼠共60只,分为SE组、生理盐水(NS)组、对照组,每组20只。SE组静脉注射108/ml的SE 50μl,NS组给予等量NS,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第14天时取脑、肝、脾称重,脑组织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用于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化染色,并计算脑灰质和白质面积和体积。结果 PND1小鼠SE组的死亡率为60.0%,NS组为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D3小鼠SE组的死亡率10.0%,NS组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D1和PND3组的体质量,体质量增长,肝、脾重量及脏器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ND1小鼠SE组的脑灰质面积和体积明显低于NS组,脑白质面积和体积也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ND3小鼠SE组脑灰质及脑白质的面积和体积与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E感染可致PND1小鼠的脑组织损伤,而对PND3小鼠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脑组织 新生小鼠
下载PDF
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申建伟 刘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99-201,共3页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川崎病,5岁以下的儿童是此病的主要发病群体。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黏膜受损、发热、全身性血管炎等[1];一旦患有此病,不但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川崎病,5岁以下的儿童是此病的主要发病群体。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黏膜受损、发热、全身性血管炎等[1];一旦患有此病,不但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病情严重者还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现今临床上对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一般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虽然有较多的治疗方案,但对其疗效依然存在争议。为了解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在此病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本案将对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所收治的49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者采取甲波尼龙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全身性血管炎 甲泼尼龙 淋巴结肿大 冠状动脉 药物治疗
下载PDF
LncRNA MEG3在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连海 何长生 +2 位作者 申建伟 杨丹平 胡诤贇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946-951,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分析其对疾病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医院和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分析其对疾病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医院和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显示健康婴幼儿103例为对照组。采集或收集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后用qRT-PCR法检测LncRNA MEG3表达,分析其与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依次显著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VEGF mRNA表达水平依次显著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及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与VEGF mRNA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5)。有过敏史及治疗出院后并发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无过敏史及未并发哮喘患儿(P<0.05)。有过敏史、VEGF高表达、LncRNA MEG3低表达是影响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不良预后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痰液中LncRNA MEG3表达水平依次显著降低,可能与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及患儿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 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脐血炎症因子及IgE检测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诤贇 洪建国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9期1816-1818,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中炎性因子及IgE水平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9月于本院出生的180例新生儿脐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lSA)法检测白介素-4(IL-4)... 【目的】探讨脐血中炎性因子及IgE水平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9月于本院出生的180例新生儿脐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lSA)法检测白介素-4(IL-4)IL-18、IgE水平。婴儿出生后24个月随访,记录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生情况。建立Logisi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脐血IL-4、IL-18、IgE水平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价值。[结果]180例患儿中9例失访,171例完成2年随访,其中27例出现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占15.79%。以出现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喘息性疾病组,其余作为对照组,喘息性疾病组IL-4、IL-18、IgE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i),且IgE与IL-4、IL-18均呈正相关关系(r=0.608、0.753,P〈0.05),IL-4与IL-18呈正相关关系(r=0.715,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脐血IL-4、IL-18、IgE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ROC曲线显示脐血IL-4、IL-18、IgE联合诊断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时AUC值高于单-检测。【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脐血IL-4、IL-18、IgE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用于预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喘证/诊断 免疫球蛋白E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淋巴毒素受体信号介导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诤贇 史建伟 周国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6-1042,共7页
淋巴毒素α、β及其受体(lymphotoxin alpha receptor、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LTAR、LTB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LTBR信号在淋巴器官发育、维持完整的淋巴结构、诱导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器官组织的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 淋巴毒素α、β及其受体(lymphotoxin alpha receptor、lymphotoxin beta receptor,LTAR、LTB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LTBR信号在淋巴器官发育、维持完整的淋巴结构、诱导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介导器官组织的再生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TBR信号主要通过非经典/经典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 B,NF-κB)通路的信号转导来诱导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分泌,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LTBR信号不仅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模型展现了其抗癌与促癌的双重功效。本文将重点围绕LTBR信号在多种器官生长发育和组织受损后的再生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毒素-β受体 信号通路 组织再生 器官发育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鉴定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
6
作者 胡诤贇 江军飞 +6 位作者 田坪 娄泽圆 赵志金 李小东 罗星 王永丹 徐礼贵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鉴定,为揭示BPD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获取BPD患儿的血标本数据集GSE32472基因微阵列,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行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免疫浸润分析,再利用加... 目的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鉴定,为揭示BPD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获取BPD患儿的血标本数据集GSE32472基因微阵列,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行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免疫浸润分析,再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出关键颜色模块基因集并与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后得出交集基因。通过LASSO回归依据lambda惩罚值计算出每个基因系数,筛选出BPD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风险评分中位值构建的高低分险组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候选基因与BPD的关系,并在外部数据集GSE108756中验证诊断效能。结果共筛选出291个差异表达基因,免疫浸润分析揭示了BPD与中性粒细胞、激活CD8^(+)T细胞、效应记忆CD8^(+)T细胞、中央记忆CD4^(+)T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WGCNA分析确定GSE32472中与BPD最密切相关的品红色模块包含169个基因,这些与差异表达基因交集后获得的32个基因通过LASSO回归筛选并建模,最终得出的5个候选基因:UBASH3A、TCF7、CD3E、CD3D、CD6对诊断BPD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BASH3A、TCF7、CD3E、CD6对诊断BPD的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个候选基因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在GSE108756中绘制出的ROC曲线AUC>0.7。结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的5个候选基因,可能成为潜在的BPD基因生物标志物,为深入探索BPD的发病机理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浸润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LASSO回归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候选基因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鉴定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键基因
7
作者 胡诤贇 史建伟 +3 位作者 申建伟 王冰 蒋春苗 刘冲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4期446-454,共9页
目的:探讨基因于机器学习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关键基因(hub基因)筛选和鉴定,为揭示早产儿BPD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获取68例BPD早产儿(研究组)和43例同期出生的非BPD早产儿(对照组)的血清标... 目的:探讨基因于机器学习对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关键基因(hub基因)筛选和鉴定,为揭示早产儿BPD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获取68例BPD早产儿(研究组)和43例同期出生的非BPD早产儿(对照组)的血清标本数据集GSE32472基因微阵列,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颜色模块hub基因集。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依据惩罚值(λ值),计算每个基因系数,并筛选早产儿BPD的候选hub基因。通过随机森林分析结果,筛选早产儿BPD的hub基因颜色模块中排名前10的hub基因。经LASSO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所筛选基因取交集后,获得BPD的6个hub基因。结果:①通过R软件4.1.3的"WGCNA"程序包,得到无标度拓扑拟合指数略高于0.9,设定尺度自由度曲线软阈值为18,识别并聚类BPD的hub基因模块,得出11种特征hub基因颜色模块。进一步分析发现,yellow模块的基因与早产儿BPD发生显著相关性。②通过R软件的"glmnet"程序包,对yellow模块的189个基因进行LASSO回归分析,实现L1正则化项参数估计和变量筛选。模型参数的大部分回归系数趋于0,可有效避免训练数据过拟合。使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数据集的模型验证BPD的候选hub基因,当模型中包含41个候选hub基因时,模型的预测误差达到最小,对应的λ值为0.0114。③利用R软件的"randomForest"程序包,对yellow模块的189个基因进行随机森林分析的结果显示,SPON1、TMEM204、CD28、ICOS、LOC100996619、NOL9、GCSAM、UBASH3A、CCNI2、AQP3这10个候选基因在分析BPD的候选hub基因中的重要性评分>1.0,明显超过其他候选基因。④数据集GSE32472基因微阵列中,与BPD的yellow模块hub基因,经LASSO回归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后,最终得出BPD的6个hub基因为:SPON1、TMEM204、CD28、ICOS、LOC100996619、NOL9。结论:通过构建BPD共表达hub基因调控网络,并依据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6个BPD相关hub基因,这为探索BPD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 早产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LASSO回归 随机森林 hub基因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探讨
8
作者 张丽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71-73,共3页
分析新生儿黄疸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间歇蓝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5月纳入的黄疸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间歇蓝光治疗,对比患者... 分析新生儿黄疸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间歇蓝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5月纳入的黄疸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取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间歇蓝光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疾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组间胆红素水平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胆红素水平虽低于对照组,但在考虑治疗前胆红素值的基线情况下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p<0.05。观察组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水平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采取蓝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效果显著,新生儿病情康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该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蓝光治疗 新生儿黄疸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