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改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外胆道系统结石患者43例,随机分为传统组25例、改良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四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改良组采用改良五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均先行腹...目的观察改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外胆道系统结石患者43例,随机分为传统组25例、改良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四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改良组采用改良五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均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然后经剑突下10 mm置入胆道镜,进行胆总管取石。统计两组术中转开腹例数、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胆瘘、胆管结石残留、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组22例(88.00%)、改良组16例(88.89%)成功实施手术,两组比较P>0.05。传统组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改良组(P均<0.05),两组术中转开腹例数、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NRS评分、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狭窄等并发症;传统组出现胆瘘3例、胆管结石残留1例,改良组分别为1、2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改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可缩短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且较为安全。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手术方式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手术方式在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胆总管再发结石患者78例,其中接受LCBDE组和ERCP组各3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取净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情况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LCBDE组和ERCP组患者在结石取净率(97.4%vs 100%)、手术成功率(97.4%vs 100%)、并发症发生率(10.3%vs 7.7%)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CBDE组手术时间(210±69.22)min vs(64.77±20.67)min和术后住院时间(8.22±3.28)d vs(4.87±1.36)d明显长于ERCP组(P<0.05)。结论:LCBDE与ERCP均是治疗胆总管再发结石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案,ERCP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LCBDE短,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改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外胆道系统结石患者43例,随机分为传统组25例、改良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四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改良组采用改良五孔法建立腹腔镜手术路径,均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然后经剑突下10 mm置入胆道镜,进行胆总管取石。统计两组术中转开腹例数、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术后24 h疼痛程度;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胆瘘、胆管结石残留、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组22例(88.00%)、改良组16例(88.89%)成功实施手术,两组比较P>0.05。传统组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改良组(P均<0.05),两组术中转开腹例数、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NRS评分、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胆管狭窄等并发症;传统组出现胆瘘3例、胆管结石残留1例,改良组分别为1、2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改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可缩短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且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