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某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胡重明 马飞炜 《医学与社会》 2014年第3期46-48,共3页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将此工具应用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实践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浙江省某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显示,通过构建组织基础...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否将此工具应用到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实践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浙江省某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显示,通过构建组织基础、保障信息安全、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该院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打造医院品牌形象等发挥了积极的功效。而为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在组织基础、信息安全、宣传推广等方面采取更为有效的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服务 微信 信息化建设
下载PDF
分类与平衡:政府雇员制改革的路径探索——以B区政府专业聘用人员制度建设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胡重明 陶建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2,共8页
雇员制是破解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结构性难题的一种可能选择,但其作用仍有待发掘,甚至对于政府雇员的角色定位及制度设计问题依旧存在不少理论争议。而B区政府专业聘用人员制度建设则通过设置不同于辅助型雇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位类属,建... 雇员制是破解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结构性难题的一种可能选择,但其作用仍有待发掘,甚至对于政府雇员的角色定位及制度设计问题依旧存在不少理论争议。而B区政府专业聘用人员制度建设则通过设置不同于辅助型雇员和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位类属,建立与公务员序列相平衡的管理框架,既为解决地方政府用人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形成政府雇员序列内部以及与公务员序列相统一的分类管理体系提供了新路径。B区经验对于当前地方改革的启示在于,应以构建更规范、精细化的政府人事管理体系为导向,重塑官僚制行政逻辑,包括基于专业属性和功能需求创新职位分类,优化编制、职务、职权配置,建立差别化的绩效管理体系。这些又依赖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突破固有的体制性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雇员制 专业聘用人员 分类化管理
下载PDF
浙江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胡重明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共3页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资源紧缺并存是多年来束缚地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亚历山大绳结"。为破解医改难题,浙江在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和高水平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深入... 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资源紧缺并存是多年来束缚地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的"亚历山大绳结"。为破解医改难题,浙江在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和高水平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用户体验"牵引资源整合,"撬动"相应组织流程、制度的再造和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重塑,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系统性变革。为进一步深化改革,需厘定与标准化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件事",从"用户视角"打破资源流通壁垒,推动医疗服务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并打造更完善的配套制度与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服务 改革 浙江
下载PDF
构建开放性的政府服务过程:一个理论考察 被引量:8
4
作者 胡重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2-84,262-266,共18页
传统政府服务过程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这种封闭性的政府服务过程具有垄断性、单向性、内部性等特征,对公共行政的效率性和民主性两大目标的达成造成了障碍。作为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从系统论和生态... 传统政府服务过程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这种封闭性的政府服务过程具有垄断性、单向性、内部性等特征,对公共行政的效率性和民主性两大目标的达成造成了障碍。作为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从系统论和生态观的角度出发,对政府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修正和改进,为构建开放性的政府服务过程提供了思路。然而,不论是管理路径,还是政治路径,都遭遇了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为了构建更为开放性的政府服务过程,必须在运用理性逻辑以获得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充分尊重系统运行的自然规律,实现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服务过程 开放性 公共行政理论 系统
下载PDF
离散与聚合:社会变迁中的桃源文化——浅析浙江省上虞市桃园村新乡村文化现象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重明 马飞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9-133,共5页
桃园村的桃源文化是在城乡互动中聚合而成的新乡村文化,它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延续性和适应性。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正是人们内心的... 桃园村的桃源文化是在城乡互动中聚合而成的新乡村文化,它展现了传统乡土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形散而神聚"的特征,表明了传统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延续性和适应性。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从根本上反映的正是人们内心的和谐,因而乡风文明的构建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聚合 乡土社会 乡村文化 传统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理想抑或现实——以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胡重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2-30,共9页
虽然在国家与社会的张力之下,作为公共行政理想的服务型政府遭遇了现实的矛盾,但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得出,服务行政有别于政治和行政发展史上其他任何一种国家行政形态,因其国家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性实现了公共行... 虽然在国家与社会的张力之下,作为公共行政理想的服务型政府遭遇了现实的矛盾,但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可以得出,服务行政有别于政治和行政发展史上其他任何一种国家行政形态,因其国家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性实现了公共行政的价值性回归,因而成为一种可欲的理想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社会自主性的强化还为这一行政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国家工具性的社会化,努力化解国家工具性与国家自主性的矛盾。通过服务价值的社会化、公共权力的社会化、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在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形塑过程中,促成二者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国家的自我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国家 社会 理想 现实
下载PDF
超越“有为—无为”:对服务型政府的历史审视 被引量:1
7
作者 胡重明 马飞炜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3期64-68,共5页
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了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 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了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的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才能使政府超越以往对于"有为"与"无为"的工具层面的过分争论,进入到符合时势变化和改革需求的新的论域。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协作治理模式,过去"中心—边缘"式的社会治理结构将被多元网络治理结构所取代。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努力化解过去传统行政理论中"有为论"与"无为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使政府与其他多元主体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共同关切,在合作理性下达成民主的政治认同,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公共问题。服务型政府因而是"有为"的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又是"无为"的有限的责任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有为 无为 公共利益 协作治理
下载PDF
从管理型文化到服务型文化: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胡重明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94,99,共8页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化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而言,需要在服务型行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建构一种服务型文化。从本质上看,服务型文化就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它不但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重视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种基于"主体—主体"关系的服务型文化才能最终超越管理型文化,反映和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同时推动服务型行政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型文化 公共行政 主体性 服务型文化
下载PDF
从“有准备的社区”到“有准备的城市”——对杭州市上城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胡重明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5期61-67,共7页
打造"有准备的社区"是推进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常态化建设的一种可能的理论方案,而以社区平台、政府主导和网络覆盖为显著特征的杭州市上城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式的"有准备的社区",成为打造&qu... 打造"有准备的社区"是推进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常态化建设的一种可能的理论方案,而以社区平台、政府主导和网络覆盖为显著特征的杭州市上城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式的"有准备的社区",成为打造"有准备的城市"的一种有益探索。当然,与中国的许多地方实践一样,上城经验尚没有彻底跨越常态化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层障碍。为回应未来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保持官僚组织的持续创新,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治理 有准备的社区 有准备的城市 常态化防控
下载PDF
私人性政府与美国地方公共治理——以业主协会为例
10
作者 胡重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7,共7页
随着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展,私人性政府这类社区组织逐渐参与到美国地方公共治理当中,并开始进入公共行政学者的研究视野。以公私边界模糊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为基础的业主协会,通过发挥代理机构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功能,运用私营化、市场化的执... 随着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展,私人性政府这类社区组织逐渐参与到美国地方公共治理当中,并开始进入公共行政学者的研究视野。以公私边界模糊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为基础的业主协会,通过发挥代理机构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功能,运用私营化、市场化的执行手段,在提供私人性服务的同时,有效地回应了地方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因而,业主协会的案例就有力地支持了现有研究对私人性政府的基本判断,即这种"公私模糊"的组织安排为私人性政府参与地方公共治理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如此,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矛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必须在今后的理论和实务工作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关键的一点在于,必须在重视效率性的同时,考虑更多的助推民主性的影响变量。当然,业主协会等私人性政府的美国经验对中国地方公共治理的实践亦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性政府 地方公共治理 社区组织 公私模糊 业主协会
下载PDF
“政府即平台”是可能的吗?——一个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79
11
作者 胡重明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25,共10页
条块分割的制度造成了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为破解此问题,可从数据连接、流程驱动和结构再造三个层次建构“政府即平台”方案,而这种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可能性仍值得探讨。对“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案例研究发现:凭借数字化手段,政府... 条块分割的制度造成了政府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为破解此问题,可从数据连接、流程驱动和结构再造三个层次建构“政府即平台”方案,而这种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可能性仍值得探讨。对“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案例研究发现:凭借数字化手段,政府部门建立起无缝化、矩阵化、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从联动机制、要素结构和职能体系三个维度超越了中西方协同治理的传统经验和“政府即平台”的既有理论。就改革的预期而言,数字化功能的充分释放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以权责厘定及资源配给的有效性为基础。并且随着实践深化,一种遵循治理现代化的本土逻辑,愈发强调集中统一的整体性建构,立足服务需求并兼顾改革成本的一体化制度设计将成为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政府即平台 数字化 数据连接 数字政府 政府治理 权责关系
下载PDF
某电厂主厂房框排架结构在基础位移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建国 李传才 +5 位作者 雷鸣 付少君 安旭文 胡重明 文良谟 陆卯生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7-69,76,共4页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对某电厂主厂房加固完成后的框排架结构在基础位移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混凝土的开裂、钢筋的屈服和塑性铰的形成等非线性特性及外包钢结构的二次受力特点 ,根据计算结...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对某电厂主厂房加固完成后的框排架结构在基础位移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混凝土的开裂、钢筋的屈服和塑性铰的形成等非线性特性及外包钢结构的二次受力特点 ,根据计算结果对主厂房结构的加固效果及其安全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提出了主厂房结构达到临危状态的标志及相应时间的有关建议 ,可供电厂抗滑治理工作和临危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电厂主厂房 框排架结构 外包钢加固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超越“有为”与“无为”之争
13
作者 王珉 胡重明 马飞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的... 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的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才能使政府超越以往对于"有为"与"无为"的工具层面的过分争论,进入符合时势变化和改革需求的新的论域。面向当代社会的协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努力化解过去传统行政理论中"有为论"与"无为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使政府与其他多元主体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共同关切,在合作理性下达成民主的政治认同,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公共问题。服务型政府因而是"有为"的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又是"无为"的有限的责任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有为 无为 公共利益 协作治理
下载PDF
社会治理中的技术、权力与组织变迁——以浙江为例 被引量:25
14
作者 胡重明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61,M0004,M0005,共15页
社会治理历史变迁的宏观结构研究往往难以确切澄清观察的对象和层次,且在重视权力等关键参数的同时较少关注历史故事中那些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从"技术-权力"分析出发,以典型组织模式的两次重要转型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7... 社会治理历史变迁的宏观结构研究往往难以确切澄清观察的对象和层次,且在重视权力等关键参数的同时较少关注历史故事中那些未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从"技术-权力"分析出发,以典型组织模式的两次重要转型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研究可见:改革开放前后从"枫桥经验"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转型,不仅表明了"国家管控"向着"社会管理"的跃迁,也意味着以权力结构的调整为组织技术核心的革新不断拓展空间。这种权力对技术的"解制"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又转向技术对权力的"赋能",在"平台驱动的全科网格"中推动了权力结构的矩阵化、扁平化,提升了政社合作的水平,呈现了地方行动者如何在特殊历史场域中突破理念和资源的限制,不断创造治理变革的可能性。当然,为进一步改善对历史的理论研究并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价值,审慎爬梳史实,将宏观结构分析与中微观分析相结合,完善对不同阶段社会治理的组织属性的认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权力 技术 组织变迁 枫桥经验 网络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下载PDF
技术与组织双向赋能:应急管理的整体智治——以杭州城市防汛防台体系数字化转型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重明 喻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67,158,共10页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本文从数字技术、组织管理和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出发,探寻技术应用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个城市治理体系变革的作用逻辑。通过对杭州市城区防汛防台体系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本文从数字技术、组织管理和治理模式三个维度出发,探寻技术应用与组织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个城市治理体系变革的作用逻辑。通过对杭州市城区防汛防台体系数字化转型案例的剖析发现,在向整体智治转型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及管理过程之间存在双向适应赋能的变革。这种变革依托于吸纳、牵引和共生等机制,并随着两者的深入融合呈现出螺旋迭代的态势,最终促使城市治理和应急管理实现质的飞越。基于杭州案例,回应了当前数字化转型及改革进程中存在的质疑和误区,并提出了持续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数字化转型 组织变革 城市治理
下载PDF
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困局的项目制路径--基于浙江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重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0-41,共12页
如何以项目制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值得探讨。对浙江省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的研究表明,借助项目制撬动的公立医院托管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和资源紧缺的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既不等同于商... 如何以项目制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值得探讨。对浙江省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的研究表明,借助项目制撬动的公立医院托管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和资源紧缺的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既不等同于商业项目的平行双向合作,也超越了传统政府项目制“多线动员”“跨级整合”的政策逻辑,通过“多维动员”“外部统包”“内部分层”一系列机制,特别是借助“嵌入式的治理结构”“捆绑式的人事政策”,在组织的“治理层”“技术层”分别投入“科层化变量”“专业化变量”,回应了多重“发包—承包”关系的协调困境与绩效控制难题。当然,要实现项目功能的彻底释放,仍依赖于对科层化与专业化、市场化逻辑之间张力以及科层制内部权责关系失调等问题的充分回应。这可能导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为地方行动者自主性的调节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公共服务 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 托管合作
下载PDF
迈向第Ⅲ代网格化治理——基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案例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重明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1期49-56,共8页
如何规范网格化治理的组织和制度架构,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既有文献围绕网格化治理从第Ⅰ代向第Ⅱ代发展的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尚未跳出"国家—社会"、科层制等传统分析框架,对新近实践更缺乏充分关照。作为"网格... 如何规范网格化治理的组织和制度架构,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既有文献围绕网格化治理从第Ⅰ代向第Ⅱ代发展的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尚未跳出"国家—社会"、科层制等传统分析框架,对新近实践更缺乏充分关照。作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原发地,普陀区近年来实施的"服务导向的全科网格"采取了全科实体运作、虚拟平台驱动、基层党建统领等做法。基于此案例研究,可提出第Ⅲ代网格化治理在职能导向、资源配置、技术核心和权力结构等方面超越其前代的全新假设。当然,为构建规范的模式,还需再度探讨关于权力、技术和基层治理的组织变迁等方面的若干经典议题,提升相关理论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化治理 基层治理 权力 技术 组织变迁
下载PDF
再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 被引量:120
18
作者 胡重明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140,共8页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社会的再组织化过程。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社会的再组织化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对现有文献与实践状况的研究,从社区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等三个维度考察了浙江舟山"网格化管...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社会的再组织化过程。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社会的再组织化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对现有文献与实践状况的研究,从社区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等三个维度考察了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社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表明,该模式的形成正依赖于组织空间的社区化集聚、组织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和组织信息的技术化连接。但在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影响管理和服务有效性的新问题。这说明,在未能充分动员社会自身的力量和彻底改变社会既定的组织化的形式与结构的情况下,现有的再组织化过程并不能充分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与持续性。由于社会固有的组织化的形式,特别是"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形态及二者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在进一步的社会管理创新探索中仍然需要冲破社会原有的组织化的障碍———不只是关涉政府(国家)组织的自我重塑,更为关键的将是社会自身的再组织化的实现。这无疑将会给社会管理的改革带来更大的挑战。以再组织化为视角,拓展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路径,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组织化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 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
原文传递
网格化社会治理:研究回顾与新的议程 被引量:35
19
作者 胡重明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从网格技术到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十余年的研究围绕实践变化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对于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地方发展的新趋势仍存在明显的限度。对此,应以行政权规制为核心,对于准入制、协同制、问责制...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从网格技术到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十余年的研究围绕实践变化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对于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地方发展的新趋势仍存在明显的限度。对此,应以行政权规制为核心,对于准入制、协同制、问责制和参与制等基础性的制度建构议题展开更充分的研究,从破解基层政府间分工与网格转型、网格综合平台建设中的行政权三分及网格化管理统合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等关键问题寻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规范化的途径。推进新的议程旨在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克服地方改革的现实张力,达成公共服务本位的目标,提供解释和规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 网格化管理 社会化服务 行政权规制 议题框架
原文传递
任务环境、大部制改革与地方治理体系的反官僚制化——对浙江省地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考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重明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32,60,共8页
大部制是中国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选择。可现有研究对地方大部制改革中组织运行逻辑和任务环境对改革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官僚制理论和中国官僚制组织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任务环境与作为官僚制化的地方大部制改革间关... 大部制是中国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选择。可现有研究对地方大部制改革中组织运行逻辑和任务环境对改革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官僚制理论和中国官僚制组织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任务环境与作为官僚制化的地方大部制改革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浙江地方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为案例加以论证。研究发现,政策模糊、制度缺失及组织任务的膨胀与冲突加剧了以压力型体制这一结构性因素为基础的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使行政组织的官僚化与专业化产生张力。这突出呈现为一种反官僚制化现象,从而降低了改革有效性。除了完善统一权威的组织体系,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公务人员责任落实,持续推进专业化建设,而这依赖于任务环境提供更系统有效的支持,特别是更科学规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部制 官僚制 任务环境 反官僚制化 专业化 官僚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