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下前牙去代偿效果及牙槽骨改建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付玉 胡鑫浓 +1 位作者 崔圣洁 施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应用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的下前牙去代偿效果和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完成术前正畸及正颌手... 目的:应用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术前正畸的下前牙去代偿效果和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完成术前正畸及正颌手术的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中,筛选出30例术前正畸前后拍摄了头颅侧位片和CBCT的患者。测量术前正畸前后与下前牙角度及线距相关的头影测量项目,包括:下中切牙(L1)长轴-眶耳平面角(L1-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angle,L1-FH)、L1长轴-下颌平面角(L1-mandibular plane angle,L1-MP)、L1长轴-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交角(L1-nasion-supramental angle,L1-NB)、L1切缘到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线距)等。利用CBCT测量并评估术前正畸前后下前牙唇/舌侧骨开裂长度(d-La/d-Li)及骨开裂/骨开窗发生情况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L1的d-Li变化量与年龄、术前正畸疗程及治疗前头影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与术前正畸牙周风险相关的因素。结果:经过术前正畸治疗,L1-FH、L1-MP、L1-NB、L1-NB线距分别变化了11.56°±5.62°、-11.13°±5.53°、-11.57°±5.43°、(-4.99±1.89)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个测量牙位中,45个术前正畸前(T0)唇侧存在骨开裂/骨开窗,而术前正畸后(T1)不再骨开裂/骨开窗;142个T0时舌侧不存在骨开裂/骨开窗,而T1时出现了骨开裂/骨开窗。术前正畸后下侧切牙(L2)、下尖牙(L3)及下前牙(L1+L2+L3)的d-La分别减小了(0.95±2.22)mm、(1.20±3.23)mm及(0.68±2.50)mm,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正畸后L1、L2、L3及L1+L2+L3的d-Li分别增加了(4.43±1.94)mm、(4.53±2.35)mm、(3.19±2.80)mm及(4.05±2.4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1的d-Li变化量与治疗前的L1-FH值成正相关(r=0.373,P=0.042)。结论: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减数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经过完善的术前正畸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下前牙去代偿效果,但下前牙舌侧牙周风险升高。这种风险可能与治疗前下前牙相对眶耳平面的唇倾程度相关,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设计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开裂 骨开窗
下载PDF
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2
作者 李熠 付玉 +4 位作者 胡鑫浓 刘建 丁鹏 候建霞 徐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0-1018,共9页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 目的:评价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正畸过程中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同时存在厚度不足情况时的手术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需要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前或治疗中锥形束CT示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的患者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26.2±3.1)岁,共60颗患牙],使用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进行治疗。比较患牙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退缩情况、龈乳头指数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60颗患牙唇舌侧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4、8 mm及根尖水平唇侧[(1.02±0.39)、(2.22±0.89)、(4.87±1.35)mm]及舌侧骨板厚度[(1.07±0.46)、(2.31±1.04)、(3.91±1.29)mm]均显著高于术前[唇侧:(0.02±0.09)、(0.06±0.21)、(2.71±1.33)mm;舌侧:(0.14±0.29)、(0.40±0.52)、(2.13±1.02)mm](P<0.001)。其中在唇侧根尖水平及舌侧CEJ根方8 mm和根尖水平,中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53±1.2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7±1.24)mm,舌侧根尖水平:(2.66±1.49)mm]及侧切牙[唇侧根尖水平:(2.42±1.30)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2.28±0.92)mm,舌侧根尖水平(1.94±1.15)mm]牙槽骨厚度增加量均显著高于尖牙[唇侧根尖水平:(1.52±1.47)mm,舌侧CEJ根方8 mm水平:(1.17±1.09)mm,舌侧根尖水平:(0.74±1.37)mm](P<0.01)。唇舌侧牙龈退缩程度[术前唇侧:(0.72±0.88)mm,舌侧:(0.80±1.09)mm;术后6个月唇侧(0.72±0.81)mm,舌侧:(0.89±0.21)mm]及龈乳头指数[术前:1.00(0.75,2.00);术后6个月:1.00(1.00,2.00)]术前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组病例采用的唇舌侧同期骨皮质切开植骨术安全可行,该术式对下前牙唇舌侧骨板厚度均<0.5 mm患者正畸治疗中下前牙牙周组织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 骨皮质切开植骨术 牙龈退缩 龈乳头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初探
3
作者 刘皓 胡鑫浓 +2 位作者 焦剑 谷岩 施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19-1026,共8页
目的:评价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及牙周科就诊的12例牙周炎伴错畸形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8.8±6.6)岁(24~4... 目的:评价正畸伸长重度牙周炎患牙引导牙槽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及牙周科就诊的12例牙周炎伴错畸形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8.8±6.6)岁(24~49岁),共16颗因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使用正畸固定矫治器对患牙进行正畸伸长,收集正畸伸长前后锥形束CT影像资料。使用体素重叠技术对同一例患者两时点锥形束CT影像进行叠加,在矢状面上测量牙槽骨高度、厚度及牙槽骨根尖区面积,使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正畸伸长前后牙槽骨改建体积,并分析与牙槽骨改建体积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牙伸长距离为(2.37±0.82)mm。正畸伸长后,唇侧和舌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1±0.79)和(0.98±0.79)mm,近中和远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10±0.78)和(0.86±1.08)mm,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减少(0.30±0.31)mm,牙槽骨根尖区面积增加(6.84±5.86)mm 2,牙槽骨改建体积为(53±49)mm 3。牙槽骨改建体积与牙齿伸长距离、根尖区及近中侧牙槽骨厚度呈中度正相关(r=0.55,P=0.028;r=0.63,P=0.008;r=0.67,P=0.005)。结论:对重度牙周炎致无法保留的上切牙进行正畸伸长治疗,可有效获得牙槽骨增量,为后续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牙周硬组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正畸牵引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增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