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疑古与释古 --“历史层累说”与“历史创生论”的反与合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镓 程庭辉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0-57,共8页
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历史层累说”,认为经书所载的古史混杂了神话和传说,以及历代诸生对史料有意的作伪,造成“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这些伪史辨别并清除,还历史... 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历史层累说”,认为经书所载的古史混杂了神话和传说,以及历代诸生对史料有意的作伪,造成“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将这些伪史辨别并清除,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在沃格林看来,“用传说将天下的历史回溯至其宇宙创生起源”是一种普遍的“历史创生论”,他以符号和秩序的概念进行阐释:神话是人类对其生存过程的符号化表达,秩序是神、人、世界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结构,以及人与这种结构保持协调关系的生存状态。正是因为人类的符号化表达不断分化和对秩序经验知识的提升,才建构起历史,不能简单地以“作伪”待之。因此,将沃格林的“释史”和顾颉刚的“疑史”相比较,对于当下重新审视民族神话与历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格林 顾颉刚 《天下时代》 《古史辨》 历史创生论
下载PDF
欧里庇得斯的“祭品”——《希珀吕托斯》中的爱欲与理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镓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欧里庇得斯在《希珀吕托斯》中描述了希珀吕托斯与斐德拉的毁灭。前者因为拒斥情爱而遭到女神阿佛洛狄忒的致命报复;后者则因无法拒绝情爱的诱惑最终羞愧自尽。如此一来,欧里庇得斯对情爱的态度将成为我们理解全剧情节和寓意的枢纽。本... 欧里庇得斯在《希珀吕托斯》中描述了希珀吕托斯与斐德拉的毁灭。前者因为拒斥情爱而遭到女神阿佛洛狄忒的致命报复;后者则因无法拒绝情爱的诱惑最终羞愧自尽。如此一来,欧里庇得斯对情爱的态度将成为我们理解全剧情节和寓意的枢纽。本文认为,欧里庇得斯塑造希珀吕托斯和斐德拉两个角色的意图在于呈现他关于两种不同爱欲的认识。悲剧诗人不满以人的自然情欲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古希腊家庭-城邦伦理观,试图以希珀吕托斯之死这一悲剧图景为其"理性主义"的新伦理观辩护。同时,诗人还以斐德拉道德形象的转变和崩塌为线索,力图证明情欲对德性和理智的戕害。《希珀吕托斯》一剧既有以充满哲学意味的论辩替代剧情悬念这一形式上的革新,又蕴含诗人对抗古代雅典传统城邦伦理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里庇得斯 《希珀吕托斯》 理性 爱欲
下载PDF
诸神信仰与民主信仰:阿里斯托芬《马蜂》中的怒火与义愤辨析
3
作者 胡镓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阿里斯托芬的《马蜂》一剧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父亲斐罗克勒翁狂热地喜爱陪审。儿子布得吕克勒翁却认为父亲的行为是种怪癖,极力阻止他参加陪审。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该剧反映的是诗人对雅典人诉讼成风这一习气的批评,以及对... 阿里斯托芬的《马蜂》一剧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父亲斐罗克勒翁狂热地喜爱陪审。儿子布得吕克勒翁却认为父亲的行为是种怪癖,极力阻止他参加陪审。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该剧反映的是诗人对雅典人诉讼成风这一习气的批评,以及对执政官利用陪审控制公民的揭露。从关注剧中"义愤"与"怒火"两个语词的辨析出发,可以证明,《马蜂》一剧有更深刻的内涵。老人的怪癖来自他对诸神和民主制度的信仰,儿子转变老人思想的努力是用新观念消解传统信仰与民主信仰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马蜂》 古希腊诸神信仰 民主问题
下载PDF
一位艺术家的反现实主义宣言——以王尔德的《谎言的衰落》为例
4
作者 胡镓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5-49,共5页
“谎言的衰落”是王尔德《意图集》中的第二篇文章,其主要论战对象是当时文坛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现实主义文学以准确观察为基础,着意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理念挑战了西方数个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崇高化和理想... “谎言的衰落”是王尔德《意图集》中的第二篇文章,其主要论战对象是当时文坛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现实主义文学以准确观察为基础,着意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理念挑战了西方数个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崇高化和理想化的艺术观念。王尔德以捍卫文学艺术的崇高和生命力为理由,坚决反对文学的现实主义化,但他并未采取学理化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方式,运用双重论证来表达他对自然主义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继而提出了艺术应该从自身而非从外物中发现其完美的新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谎言的衰落 双重论证 反现实主义美学
下载PDF
《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概念考察
5
作者 魏骁卓 胡镓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29-35,共7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共通感”做了三种描述,不仅未阐明共通感的概念,还把它推向了不可知的边缘。关于判断力的无规则性和纯粹数学命题的先验综合性质的分析,既揭示出共通感产生于判断力的运作,又阐明其既主观且普遍的性质。共通...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共通感”做了三种描述,不仅未阐明共通感的概念,还把它推向了不可知的边缘。关于判断力的无规则性和纯粹数学命题的先验综合性质的分析,既揭示出共通感产生于判断力的运作,又阐明其既主观且普遍的性质。共通感反映了康德第三批判体系先行的架构,是构成鉴赏判断必然普遍性的重要部分,但由于第四契机未能论证单称判断的必然性,所以它不能有效保证鉴赏判断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 鉴赏判断 必然普遍性 共通感
下载PDF
新立法者培根 被引量:3
6
作者 胡镓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1年第1期273-290,共18页
本文通过细读培根的《新大西岛》,意图探寻培根对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哲学的真实看法,并由此揭示出这篇短小作品背后的现代性问题。培根将自己政治哲学思考置于一个虚构的岛国,以"保密法"为纽带呈现出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 本文通过细读培根的《新大西岛》,意图探寻培根对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哲学的真实看法,并由此揭示出这篇短小作品背后的现代性问题。培根将自己政治哲学思考置于一个虚构的岛国,以"保密法"为纽带呈现出宗教、科学、哲学三者的紧张关系。在培根的作品中,哲学家从基督教手中夺过立法权,成为新立法者。而科学家则是新立法的执行者,他们将科技与宗教相结合,在表面上消除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在培根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畅想中,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开始出现:道德和法律丧失了神性地位后,也随之失去其价值维度的意义,逐渐转化为一种习惯行为的范式。人类纵然能够从自然界获取到足够满足身体欲望的物质,却对人类世界如何更好地发展失去了方向。培根在追求永久和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普遍意义上的空虚。作为启蒙运动的预见者,现代性问题的发端,如何理解培根,在当下仍然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根 《新大西岛》 立法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真实与真知:《地母节妇女》中的悲喜剧竞赛
7
作者 胡镓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59,共11页
欧里庇得斯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屡遭讥讽。学界一般将这种讥讽归因为阿里斯托芬的保守立场或者两人不同的文艺取向。本文认为,阿里斯托芬之所以多次在作品中挖苦、讽刺欧里庇得斯,甚至在《地母节妇女》一剧中将之作为主角来攻击,并非... 欧里庇得斯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屡遭讥讽。学界一般将这种讥讽归因为阿里斯托芬的保守立场或者两人不同的文艺取向。本文认为,阿里斯托芬之所以多次在作品中挖苦、讽刺欧里庇得斯,甚至在《地母节妇女》一剧中将之作为主角来攻击,并非单纯因为二人的政见或文艺趣味之差异,而是因为喜剧诗人认为,欧里庇得斯并不具备其自以为是的智识。阿里斯托芬嘲笑这位悲剧诗人的理由,与其在《云》一剧中嘲笑苏格拉底的动机相似,属于喜剧诗人对悲剧诗人与哲学家在智识方面发起的竞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欧里庇得斯 《地母节妇女》 竞赛
原文传递
阿里斯托芬政治谐剧中的自然哲学
8
作者 胡镓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6,共6页
长久以来,作为谐剧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一直被视作保守的贵族制度拥护者。很少有人关注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分析表明,谐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学有着令人惊异的了解。不仅如此,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同样蕴含着经过... 长久以来,作为谐剧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一直被视作保守的贵族制度拥护者。很少有人关注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分析表明,谐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对自然哲学有着令人惊异的了解。不仅如此,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同样蕴含着经过掩饰的自然哲学思想。事实上,诗人的政治观念与习俗观念无不受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政治谐剧 自然哲学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欲——析《奥赛罗》中的伊阿古
9
作者 胡镓 《跨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149-158,260,共11页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长期以来颇受研究者们关注。因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对《奥赛罗》的解读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意图从剧中反派伊阿古的原型、名字及身份出发,分析其在这部剧作中的独特意指。伊阿古这一角色身上,被莎士...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长期以来颇受研究者们关注。因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对《奥赛罗》的解读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意图从剧中反派伊阿古的原型、名字及身份出发,分析其在这部剧作中的独特意指。伊阿古这一角色身上,被莎士比亚赋予了最为复杂的意蕴。伊阿古拥有全剧中最突出的才智,但其人格与带有明显古希腊悲剧英雄特质的奥赛罗相比,却堪称卑劣。钦提奥原作中的伊阿古之所以陷害奥赛罗,乃是因为自身对苔丝狄蒙娜的爱慕。这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因为嫉妒、渴望权力而设计陷害奥赛罗大不相同。为了获取权力与财富而不择手段的伊阿古身上,带有浓重的马基雅维里主义气质。莎士比亚如此设计伊阿古,很可能体现了他对现代早期西方社会价值转变的敏感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赛罗》 莎士比亚 伊阿古 马基雅维里主义
原文传递
中西比较诗学再思考——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导引
10
作者 何源 胡镓 《理论界》 2014年第6期122-125,共4页
余虹教授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一书意在借助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区分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的不可通约性。他的研究为澄清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看法。也为后学跳出西方文艺理论话语范畴,重新发现... 余虹教授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一书意在借助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区分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的不可通约性。他的研究为澄清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看法。也为后学跳出西方文艺理论话语范畴,重新发现中国文论的真意提供了可能的进路。本文有意对余虹教授的这一著作进行一个有关思想史脉络的梳理,进而提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古典诗学存在一种先天共有的关怀。由此构成了二者在对人的教育问题上可以进行比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虹 中西比较诗学 古典诗学
原文传递
情绪—图像 对两个“世界—语词”的反思
11
作者 吉亚姆皮耶罗·莫莱蒂 胡镓 《外国美学》 CSSCI 2018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本文通过从历史和哲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情绪与图像这两个概念,试图按西方思想史线索,从多个方面超越诗学和艺术领域中关于'内与外'、'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问题及对立观点。本文较为倚重的文献包括荷尔德林、谢林和海德格... 本文通过从历史和哲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情绪与图像这两个概念,试图按西方思想史线索,从多个方面超越诗学和艺术领域中关于'内与外'、'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问题及对立观点。本文较为倚重的文献包括荷尔德林、谢林和海德格尔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解释学 情绪 图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