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黑质脑组织DNA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胡雅岑 徐倩 +9 位作者 郭纪峰 艾三喜 宋承远 孙启英 翁翎 周琳 江泓 沈璐 严新翔 唐北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为研究DNA甲基化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用环境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腹腔给药诱导小鼠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模型,应用ELISA检测小鼠黑质脑组织总体甲基化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为研究DNA甲基化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用环境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腹腔给药诱导小鼠帕金森病(Parkison's disease,PD)模型,应用ELISA检测小鼠黑质脑组织总体甲基化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表达水平,探讨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黑质部位是否存在DNA甲基化异常.进一步应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结合DNA甲基化芯片方法,构建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黑质脑组织DNA甲基化谱,并寻找DNA甲基化修饰异常的PD相关基因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黑质脑组织DNA总体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nmt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利用DNA甲基化芯片在全基因组内筛选出甲基化差异修饰位点共48个,涉及44个基因,这些甲基化差异基因参与信号转导、分子转运、转录调控、发育、细胞分化、凋亡调控、氧化应激、蛋白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在甲基化差异修饰基因中,对Uchl1基因及Arih2基因进行了甲基化水平以及表达水平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黑质脑组织Uchl1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增高,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Arih2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降低,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增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DNA甲基化修饰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如MPTP)可以通过改变DNA甲基化修饰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DNA甲基化 总体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向小爽 江泓 +1 位作者 胡雅岑 杨德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654-656,共3页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I组60例,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Ⅱ组62例,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Ⅲ组64例,银杏达莫注射液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I组60例,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Ⅱ组62例,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Ⅲ组64例,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辛伐他汀20mg/d。治疗30d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疗效,并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Ⅲ组有效率93.7%,高于Ⅱ组和I组(P〈0.05),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脂水平较Ⅱ组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较Ⅱ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药物疗法 银杏/投药和剂量 斯伐他汀/投药和剂量 脂类/血液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中国汉族帕金森病人microRNA-7变异分析(英文)
3
作者 张学伟 郭纪锋 +12 位作者 艾三喜 胡雅岑 孙启英 徐倩 吕占云 李凯 董晓丽 沈璐 江泓 潘乾 夏昆 严新翔 唐北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大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microRNA-7基因的变异。方法:对225例汉族PD患者应用DNA测序技术进行microRNA-7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本组PD患者中未发现microRNA-7变异。结论:MicroRNA-7基因突变不是导致中... 目的:调查中国大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microRNA-7基因的变异。方法:对225例汉族PD患者应用DNA测序技术进行microRNA-7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在本组PD患者中未发现microRNA-7变异。结论:MicroRNA-7基因突变不是导致中国人群罹患PD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icroRNA-7基因 基因突变 DNA测序
下载PDF
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3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雅岑 周亚芳 +3 位作者 易芳 姚凌雁 许宏伟 周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41-1347,共7页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hemi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HC-N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现状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例HC-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hemichorea associated with non-ketotic hyperglycemia,HC-N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现状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例HC-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HC-NH以老年女性多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偏侧舞蹈症状,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及尿酮体阴性;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肢体对侧基底核区CT高密度灶,MRI 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高信号灶;治疗上以控制血糖为主,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拮抗药或镇静药物控制舞蹈症状,预后良好。结论:患者出现非酮症性血糖升高、MRI表现为基底核区T1WI高信号及偏侧舞蹈症状提示HC-NH,控制血糖及给予多巴胺受体拮抗药或镇静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酮症高血糖 偏侧舞蹈症 磁共振
下载PDF
12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易芳 唐海云 +6 位作者 许宏伟 周琳 胡雅岑 孙启英 姚凌雁 杨欢 周亚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分析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基因确诊的CADASIL患者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MRI影像学特征和Notch3基因突变。结果:12例患者年龄为(47.25±9.49)岁,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75%)和脑卒中事件(58.3%)最常见,2例表现为脑出血。合并偏头痛少见(25%)。MRI均存在累及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的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腔隙及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扩大。WMH主要累及额顶叶(100%)、颞叶(83.3%)、外囊(66.7%)、枕叶(41.6%)、胼胝体(41.6%)和颞极(33.3%);腔隙主要累及额叶(91.6%)、顶叶(83.3%)、颞叶(66.7%)、基底节区(66.7%)、脑干(41.6%)、枕叶(33.3%)、小脑(8.3%);扩大的PVS均位于基底节区(100%),部分累及皮层下(45.4%)。脑出血患者WMH程度较轻(Fezakas评分为1~2分),且外囊无受累。16.7%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12例患者中共检测到8种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位于6号外显子的c.1013G>C p.(Cys338Ser)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组以脑出血为表现的患者脑白质病变较轻,基因型亦有特异性,其临床表型可能与影像学、基因表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磁共振成像 NOTCH3基因 脑白质高信号 腔隙 血管周围间隙
下载PDF
青年脑出血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雯雯 孙启英 +6 位作者 段贤 易芳 周亚芳 胡雅岑 姚凌雁 许宏伟 周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46-1250,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脑出血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20~45岁青年脑出血患者401例,按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30~39岁组和40~45岁组,比较3组患者病因和危险因素差异。结果:在401例青年脑出血患者中,男273例,女... 目的:探讨青年脑出血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20~45岁青年脑出血患者401例,按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30~39岁组和40~45岁组,比较3组患者病因和危险因素差异。结果:在401例青年脑出血患者中,男273例,女128例。有明确病因者294例(73.32%),病因不明者107例(26.68%)。在294例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26例(56.36%),脑血管畸形41例(10.22%)(包括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8例、颅内动脉瘤8例),其他原因27例(6.73%)(包括烟雾病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吸毒4例,瘤卒中3例,颅内感染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药源性1例和子痫1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237例(59.10%),吸烟123例(30.67%),饮酒74例(18.45%),其他高危因素19例(4.74%)(包括妊娠/产褥期8例,脑出血家族史8例和抗凝/抗血小板药物3例)。3组脑出血患者病因比较,高血压脑出血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P<0.01);20~29岁组脑血管畸形比例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40~45岁组原因不明者比例明显减少(P<0.01),其他原因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脑出血患者高危因素比较,高血压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P<0.01),而吸烟、饮酒及其他高危因素不同年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出血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病是主要病因,且随着年龄增长其比例明显增加,其次是脑血管畸形,且年龄越小该病因可能越常见;在青年脑出血患者中年龄越小原因不明者越常见;高血压病史、吸烟及饮酒可能为青年脑出血三大常见可控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出血 病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7
作者 李雯雯 孙启英 +6 位作者 易芳 周亚芳 胡雅岑 姚凌雁 罗梦川 许宏伟 周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PKA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KA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智能减退、言语不清及腱反射亢进。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头颅MRI T2加权像和磁敏感成像呈双侧苍白球... 目的探讨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PKA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KA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智能减退、言语不清及腱反射亢进。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头颅MRI T2加权像和磁敏感成像呈双侧苍白球对称性低信号,其前内侧出现高信号。本例患者泛酸激酶2(PANK2)基因纯合致病突变,为c.1069 C>T(p.Arg357Trp)。结论 PKAN临床表现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但也可伴智能减退、言语障碍及锥体束征,头颅MRI典型表现为"虎眼征"。PANK2基因c.1069C>T(p.Arg357Trp)可能为中国PKAN患者一个突变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酸激酶2相关的神经变性病 泛酸激酶2基因突变 虎眼征
下载PDF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5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燕波 周亚芳 +4 位作者 胡雅岑 孙启英 易芳 许宏伟 姚凌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0-1436,共7页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的患者5例。患者均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血清肌酸肌酶明显增高,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的患者5例。患者均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血清肌酸肌酶明显增高,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病理表现为变性坏死伴再生,可见萎缩及肥大肌纤维,伴结缔组织增生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4及CD8阳性淋巴细胞、CD68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未见CD20阳性淋巴细胞及CD303阳性树突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者少量毛细血管C5b-9表达阳性;全部患者的抗肌聚糖蛋白染色、抗Dysferlin染色、抗dystrophin染色连续强阳性表达。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需联合免疫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肌病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自身免疫疾病
下载PDF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智沁 杨锦霞 +10 位作者 廖鑫鑫 谢妮娜 罗梦川 田芸 姚凌雁 胡雅岑 易芳 周亚芳 周琳 许宏伟 孙启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41-1250,共10页
目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脑血管病、缺血缺氧等继发性病因后的一种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IIH可能导致严重的永久性视力障碍,以及难以... 目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脑血管病、缺血缺氧等继发性病因后的一种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IIH可能导致严重的永久性视力障碍,以及难以治疗的致残性头痛。本研究旨在探讨IIH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5例IIH患者。IIH的诊断依据修订版Dandy标准。整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病情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女性,5例男性。女性患者22~42(中位年龄39.5)岁,男性患者27~52(中位年龄44.0)岁。患者BMI 24.14~34.17(28.71±2.97)kg/m2。15例患者BMI均超过正常范围(≥24 kg/m2),其中肥胖10例(66.7%),超重5例(33.3%)。11例(73.3%)患者有头痛症状,8例(53.3%)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视力下降或丧失。其他症状包括发作性黑矇(2例)、耳鸣(3例)、水平复视(2例)、单侧周围性面瘫(2例)、单侧眼睑下垂(1例)等。3例患者合并缺铁性贫血,其中1例经纠正贫血后IIH症状消失。其他合并症包括高血压(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等。14例患者进行了血脂检测,均有1项或多项血脂异常。神经系统体征包括颈强直(2例)、眼球外展受限(6例)、周围性面瘫(2例)、眼睑下垂(1例)等。所有患者脑脊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等均正常。部分患者具备提示IIH的典型影像学征象,包括5例(33.3%)空蝶鞍,4例(26.7%)部分空蝶鞍,3例(20.0%)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隙增宽,5例(33.3%)眼球后部变平,7例(46.7%)视乳头突出,2例(13.3%)增强扫描后视乳头强化等。眼科检查提示所有患者均有双侧视乳头水肿。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3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治疗。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转归良好,2例患者视力恢复欠佳。结论:IIH好发于肥胖的育龄女性,主要危害是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严重视力障碍,典型影像学征象对于识别IIH有较高的特异性。临床上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十分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肥胖 缺铁性贫血 神经影像学 眼底检查
下载PDF
一个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家系的临床表现及CACNA1A基因突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迎晖 王智沁 +3 位作者 孙启英 周琳 许宏伟 胡雅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1-808,共8页
发作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是一组以反复发作性眩晕、构音障碍、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pisodic ataxia type 2,EA2)是EA最常见的亚型,致病基因为CACNA1A,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中国人群... 发作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是一组以反复发作性眩晕、构音障碍、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pisodic ataxia type 2,EA2)是EA最常见的亚型,致病基因为CACNA1A,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中国人群中,CACNA1A突变导致EA2的报道罕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8年10月收治了1个EA2家系。先证者,男,22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4年,加重1年”入院。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有言语含糊和肢体共济失调,发作间期存在进行性加重的构音障碍,头颅MRI显示小脑萎缩。患者幼年时有神经心理发育障碍表现,成年期认知评估显示存在认知障碍。先证者的母亲和外婆有类似的发作性症状。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杂合移码突变c.2042_2043del(p.Q681Rfs*100)。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以及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测序验证,在先证者及2个家系成员中发现该杂合移码突变,其中1名家系成员携带此突变但无临床表现,提示存在不完全外显。本研究明确了CACNA1A基因c.2042_2043del突变为该EA2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可能存在不完全外显,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为首次报道。本研究丰富了CACNA1A突变相关EA2的临床表型特征,有助于认识该病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 CACNA1A基因 临床表现 突变 不完全外显
下载PDF
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贤 胡雅岑 +1 位作者 周珍 周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8-1130,共3页
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男性的特殊类型风湿性疾病,发病率极低,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手、足屈(伸)肌腱鞘滑膜炎... 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男性的特殊类型风湿性疾病,发病率极低,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手、足屈(伸)肌腱鞘滑膜炎症性水肿,多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常伴随肿瘤、感染等多种疾病,临床医师容易误诊、漏诊。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误诊为副肿瘤综合征的RS3PE综合征伴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资料报告 凹陷性水肿 风湿性疾病 副肿瘤综合征 贫血患者 临床医师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老年男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向小爽 胡雅岑 +1 位作者 杨德 江泓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学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且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天内),根据有无血清心肌酶学升高分为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组A组(43例),血清心肌酶学正常的急性脑梗死组B组(97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两组病人血清心肌酶学(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和血压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组(31%)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均增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1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4、8、10天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高血压、糖尿病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者预后不良;高血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升高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心肌酶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鹃 廖书胜 +6 位作者 胡雅岑 陈冲 罗莹莹 王银光 江泓 唐北沙 沈璐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ll)基因突变频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家系先证者和14例散发痉挛性截瘫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进行SPG1...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ll)基因突变频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家系先证者和14例散发痉挛性截瘫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进行SPG1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共确诊10例SPG11家系,其中7个为ARHSP家系,3例为散发患者,共携带有13个SPG11基因新突变:c.5977C〉T/p.Q1993X、c.4668T〉A/p.Y1556X、c.6898_6899delCT/p.L2300AfsX23.38、c.3719_3720delTA/p.11240VfsX263、c.733_734delAT/p.M245VfsX246、c.7088_7089insATTA/p.Y2363X、c.2163_2164insT/p.1722Yfsx731、c.7101-7102insT/p.K2368X、c.6790_6791insC/p.12264PfsX2339、c.654_655delinsG/p.S218RfsX219、c.7151+4_7151+7delAGTA/p.K2384fsX2386、c.6355-21_6355-18delTCT、c.3004C〉T/p.G1002X.SPG11在ARHSP家系的发病率约为25.0%(7/28),在ARHSP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ARHSP-TCC)家系的发病率为6/6,在散发HSP-TCC患者中突变率为3/14.结论 对于中国人群而言,复杂型ARHSP和散发HSP-TCC患者应首先排除SPG1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 突变 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雯雯 孙启英 +5 位作者 易芳 周亚芳 胡雅岑 姚凌雁 许宏伟 周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小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解剖变异
原文传递
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启英 李雯雯 +6 位作者 周亚芳 易芳 王建锋 胡雅岑 姚凌雁 周琳 许宏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6-820,共5页
目的分析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eal infarct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 目的分析两个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eortieal infarct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家系NOTCH3基因的突变情况,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个临床疑诊为CADASIL家系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NOTCH3基因测序,对发现的突变用PolyPhen-2、SIFT等软件进行功能预测,以明确其致病性。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均为中年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脑缺血性发作、认知功能损害等,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的脑白质疏松。DNA测序显示先证者1存在NOTCH3基因第3外显子c.328C〉T(p.Arg110Cys)杂合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先证者2存在NOTCH3基因第6外显子c.1013G〉C(P.Cys338Ser)杂合突变,尚未见报道。在100名健康对照者中未检测到上述杂合突变。功能预测分析表明c.1013G〉C杂合突变可能对NOTCH3的编码蛋白产生重要的影响。结论两个家系的CADASIL病均由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中NOTCH3基因第6外显子c.1013G〉C(P.Cys338Ser)杂合突变为cADASIL新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NOTCH3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外泌体miRNA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贤 孙启英 +6 位作者 李雯雯 黄娟 许宏伟 周亚芳 易芳 胡雅岑 周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7-721,共5页
外泌体是由各种细胞分泌的球形微囊泡(30-100nm),其内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RNA)等分子,外泌体可以将这些分子传递到邻近细胞和/或远距离输送到其他组织细胞而发挥作用。外泌体miRNA通过调节β-淀粉样蛋白(A... 外泌体是由各种细胞分泌的球形微囊泡(30-100nm),其内包含多种蛋白质、脂质、信使RNA(mRNA)和微小RNA(miRNA)等分子,外泌体可以将这些分子传递到邻近细胞和/或远距离输送到其他组织细胞而发挥作用。外泌体miRNA通过调节β-淀粉样蛋白(Aβ)和p-Tau蛋白的异常表达、与Toll样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炎性反应等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外泌体miRNA还可作为AD的潜在治疗靶点。外泌体作为良好的运载体,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综述总结了有关外泌体miRNA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AD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文献。大量的证据表明外泌体miRNA表达紊乱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可作为AD诊断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微小核糖核苷酸 阿尔茨海默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