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弥散成像鉴别骨肉瘤中不同组织成分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胡雅斌 白靖平 +2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江仁斌 徐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6811-6817,共7页
背景:常规的MR序列在解决肿瘤局部分期和肿瘤对抗肿瘤药物治疗反应时还存在许多争议,尤其在判断肿瘤微观浸润和肿瘤周围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内部坏死时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用各种MRI的弥散功能成像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 背景:常规的MR序列在解决肿瘤局部分期和肿瘤对抗肿瘤药物治疗反应时还存在许多争议,尤其在判断肿瘤微观浸润和肿瘤周围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内部坏死时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用各种MRI的弥散功能成像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种新的手段。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在原发骨肉瘤组织性质评定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6-07/2008-04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完成。对象:选择行截肢手术或保肢手术治疗并获得手术标本和病理诊断的骨肉瘤患者9例,其中8例位于股骨下段膝关节近膝关节处,1例位于胫骨上段。按Enneking外科系统分期:ⅡA期2例,ⅡB期4例,Ⅲ期例3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骨肉瘤。方法:对比分析9例下肢原发性骨肉瘤患者术前的MR单次激励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根据病理切片的诊断判断取材位置的组织类型及是否处于病理状态。主要观察指标:计算正常肌肉、正常骨髓组织、水肿的肌肉、受侵骨髓组织、肿瘤实质组织及肿瘤坏死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结果:正常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为(0.433±0.136)×10-3mm2/s,正常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0.471±0.114)×10-3mm2/s,水肿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2.326±0.144)×10-3mm2/s,受侵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1.848±0.176)×10-3mm2/s,坏死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2.018±0.174)×10-3mm2/s,肿瘤实质部分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为(1.379±0.165)×10-3mm2/s。各组织间的表观扩散系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246.76,P=0.000)。肿瘤实质、坏死的肿瘤组织、水肿肌肉、受肿瘤侵犯的骨髓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正常肌肉及正常骨髓(P<0.05)。而正常骨髓与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肿瘤的弥散功能成像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将肿瘤表观扩散系数图的表现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肿瘤实质、肿瘤周围水肿的肌肉及肿瘤侵犯的范围进行诊断和分子水平的分析,对恶性骨与软组织的临床分期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骨肿瘤 表观扩散系数 病理学
下载PDF
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与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作LASIK角膜瓣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雅斌 周跃华 张晶 《武警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与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选取IntraLase FS60组(激光组)患者100例200眼及Moria M2微型角膜刀组(角膜刀组)99例198... 目的探讨应用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与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选取IntraLase FS60组(激光组)患者100例200眼及Moria M2微型角膜刀组(角膜刀组)99例198眼,应用RTVueOCT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别测量LASIK术后1周每个角膜上0°和90°两条子午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瓣厚度。两组角膜瓣预计值均为110μm。结果术后1周激光组制作的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形状近似规则的平面,两条子午线间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t=1.582,P=0.114)。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呈周边厚,中央薄的新月形,两条子午线间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t=1.010,P=0.313)。激光组与角膜刀组相比,仅中央点两者厚度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点两者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激光组角膜瓣实际厚度与预计值的差值(7.15±4.89)μm明显小于角膜刀组(18.97±11.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飞秒激光组制作的LASIK角膜瓣比微型角膜刀制作的LASIK角膜瓣更精确;重现性更好;形态更均一、更规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瓣厚度 飞秒激光 傅立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脊柱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雅斌 楚戈 +5 位作者 王振斌 陈继征 卡哈尔 赵疆 项泽文 艾光宇 《新疆医学》 2010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隐性失血 手术中 脊柱 手术部位 组织间隙 蛋白丢失 溶血作用 围手术期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胡雅斌 顾文飞 +5 位作者 卡哈尔.艾肯木 陈继征 王振斌 楚戈 赵疆 项泽文 《新疆医学》 2013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共206例,根据患者住院时自行选择分为多模式镇痛组114例和常规镇痛对照组92例。观察两组术后的...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共206例,根据患者住院时自行选择分为多模式镇痛组114例和常规镇痛对照组92例。观察两组术后的6 h、12 h、24 h、48 h时和72 h疼痛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和常规镇痛组术后6、12、24、48、72 h疼痛的VAS评分分别是:(3.2±1.1)和(4.7±0.7)、(3.5±1.0)和(5.5±0.9)、(4.0±1.1)和(5.4±1.2)、(2.9±1.4)和(3.6±1.1)、(2.9±0.6)和(3.1±0.6);首次下床时间为:(4.3±2.8)d和(5.4±2.2)d;住院日数为:(13.2±2.8)d和(14.8±4.6)d。两组相比较,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较常规镇痛方式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16
5
作者 郑燕 周跃华 +3 位作者 张晶 刘倩 柳静 胡雅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0-465,共6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 背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的医源性角膜扩张严重威胁患者的术后视力和角膜生物力学强度,LASIK联合角膜交联术(LASIK—CXL)有望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角膜扩张的风险,但其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有待验证。目的探讨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接受LASIK的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患者64例128眼,患者分为LASIK组(37例74眼)和LASIK—CXL组(27例54眼),2个组基线特征匹配。所有术眼均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并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消融,LASIK—CXL组患者在LASIK术后立即用质量分数0.1%核黄素滴至角膜基质床持续90s,平衡盐溶液(BSS)行瓣下冲洗后用紫外线交联加固仪照射进行角膜交联。2个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及1、3、6个月进行随访,对2个组术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OCT(AS—OCT)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49±2.41)D和(-6.97±2.41)D,术后6个月时分别降低至(-0.68±0.88)D和(-0,75±0.94)D;2个组术前裸眼视力(UDVA)(LogMAR)分别为1.18±0.28和1.05±0.38,术后6个月时分别提高至-0.06±0.09和-0.03±0.18;术前AveK值分别为(44.37±1.46)D和(44.47±1.50)D,术后6个月时分别减少至(39.30±2.06)D和(38.66±1.80)D;术前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25±0.21和0.24±0.22,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加为0.29±0.24和0.28±0.24,术前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分别为0.36±0.16和0.39±0.15,术后6个月时分别增至0.57±0.31和0.75±0.37,且LASIK—CXL组术后SAI值明显大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P=0.002)。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分别为(8.44±1.44)mmHg(1mmHg=0.133kPa)和(8.63±1.35)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下降至(5.74±1.31)mmHg和(6.25±1.24)mmHg,且LASIK-CXL组CRF值明显高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0,P=0.004);LASIK组和LASIK—CXL组术前角膜滞后量(CH)分别为(8.78±1.51)mmHg和(8.69±1.62)mmHg,术后6个月分别降至(7.23±1.08)mmHg和(6.50±1.32)mmHg,LASIK—CXL组术后CH值明显低于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0,P=0.017)。AS—OCT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LASIK—CXL组角膜基质出现高密度反光带者45眼,占81.82%,而LASIK组术眼未出现角膜基质高密度反光带。结论LASIK。CXL矫正薄角膜近视合并散光眼是有效的和安全的,其改善术眼术后视力的效果与LASIK接近,但在增加角膜硬度方面明显优于LASIK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方法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联合物理疗法 胶原/代谢 交联制剂/治疗用途 生物力学现象 前瞻性研究 角膜交联术
下载PDF
SMILE与FS—LASIK对近视眼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雯 周跃华 +2 位作者 张丽 胡雅斌 王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2-536,共5页
背景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近视的矫治,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也受到关注。目的分析和比较SMILE与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对中央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采用非随机... 背景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近视的矫治,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也受到关注。目的分析和比较SMILE与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对中央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35例270眼,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MILE组69例138眼和Fs—LASIK组66例132眼,组间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匹配,分别接受SMILE和FS.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RTVueFD—OCT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值,观察指标包括术中角膜实际切削深度、切削误差和术眼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前与术后1周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值为实际切削深度,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间的偏差值为切削误差,比较2个组间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讨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之间的关系。结果SMILE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6、-1.405、-1.420,均P〉0.05)。SMILE组患者术后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为(76.96±15.27)μm,低于预测切削深度的(96.76±16.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6,P〈0.01);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与预测切削深度分别为(77.92±18.69)μm和(77.42±15.6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P=0.547)。SMILE组术后切削误差量平均为(20.55±8.51)μm,大于FS—LASIK的(7.17±5.97)μm,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0,P〈0.01)。2个组术眼角膜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问均呈线性正相关(r=0.799、0.867,均P〈0.01),SMILE组与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均随着预测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l,:3.892±0.749X和Y=3.443±0.957X。结论SMILE术中实际切削深度低于预测切削深度,而FS—LASIK术中2者无明显差异,FS—LASIK可预测性好于SM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手术 角膜基质/手术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中央角膜厚度 切削深度 可预测性 比较研究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丽 周跃华 +4 位作者 张晶 郑燕 胡雅斌 张秋露 柳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42-1147,共6页
背景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在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形态改变之前就可表现为视功能的改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与其是否相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 背景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在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形态改变之前就可表现为视功能的改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与其是否相关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132例245眼,近视等效球镜为一6.00—一20.00D。所有患者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检查,扫描模式为黄斑MM6。所有受检眼根据矫正视力的不同分为矫正视力≥0.9组和矫正视力≤O.8组;根据有无后巩膜葡萄肿将人选眼亚分为无后巩膜葡萄肿组及后巩膜葡萄肿组,后巩膜葡萄肿组再根据OCT图像上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亚分为黄斑对称组及黄斑倾斜组。利用OCT随机软件生成的视网膜厚度图获取各组患者黄斑区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平均值,比较不同视力组间和不同形态后巩膜葡萄肿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不同视力组间和各亚组间受检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匹配。矫正视力≥0.9组BCVA为1.02±0.16,矫正视力≤0.8组为0.62~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3,P=0.001);矫正视力≥0.9组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为(256.28±13.19)斗m,明显较矫正视力≤0.8组的(231.17±10.96)斗m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P=0.031)。无后巩膜葡萄肿组及后巩膜葡萄肿I组、Ⅱ组间BCVA分别为1.00~0.27、0.78±O.21和0.90~0.13,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60,P=0.015),无后巩膜葡萄肿组及后巩膜葡萄肿Ⅱ组患者BCVA均高于后巩膜葡萄肿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6.131,P=0.006;q=一10.831,P=0.008);3个组间黄斑中心凹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6,P=0.025),后巩膜葡萄肿I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为(234.21±15.69)Ixm,明显低于无后巩膜葡萄肿组的(252.25±15.31)斗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977,P=0.023);3个组黄斑旁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8,P=0.078);3个组间黄斑周边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5,P=0.013),后巩膜葡萄肿Ⅱ组视网膜厚度值为(273.26±16.37)斗m,与后巩膜葡萄肿I组患者的(289.11±19.30)txm及无后巩膜葡萄肿组的(290.33±17.12)斗m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一8.305,P=0.023;g=-7.011,P=0.012)。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与BCVA损害有关,后巩膜葡萄肿的后顶点对应处视网膜变薄累及黄斑中心凹时会导致视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不正 近视 黄斑 视网膜 视力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高小亮 杨晓辉 +1 位作者 黄卫民 胡雅斌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1291-129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本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本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11%)高于对照组(63.89%)(Pd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下降(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增加(P〈0.05);观察组JOA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外科学 椎间盘移位/外科学 监测 手术中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疆 卡哈尔.艾肯木 +4 位作者 王振斌 楚戈 陈继征 胡雅斌 项泽文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745-1746,共2页
关键词 自体血液回输 脊柱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中 腰椎管狭窄症 血液回输技术 外科手术患者 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脊柱结核椎间盘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小亮 杨晓辉 +1 位作者 黄卫民 胡雅斌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3及其抑制剂TIMP-1、TIMP-3在脊柱结核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TB组,48例行手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ID组,并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3及其抑制剂TIMP-1、TIMP-3在脊柱结核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TB组,48例行手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ID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比较三组患者的阳性率、表达水平。结果:TB组的MMP-9的阳性率为93.75%、MMP-13的阳性率为89.58%、TIMP-1的阳性率为87.50%、TIMP-3阳性率为91.67%均明显高于ID组(70.83%、66.67%、68.75%、64.58%)及对照组(20.83%、16.67%、18.75%、10.42%)(χ~2值分别为56.541、54.665、49.886、66.544,P值均<0.05);TB组椎间盘组织中MMP-9、MMP-13、TIMP-1、TIMP-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ID组及对照组(F值分别为12.451、37.423、17.483、9.167,P值均<0.05),MMP-9/TIMP-1、MMP-13/TIMP-3比值升高。结论:MMP-9、MMP-13、TIMP-1、TIMP-3在脊柱结核椎间盘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导致MMP-9/TIMP-1、MMP-13/TIMP-3比例失衡,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可能均参与了脊柱结核椎间盘的破坏。均与脊柱结核椎间盘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脊柱结核 椎间盘
下载PDF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小亮 杨晓辉 +1 位作者 黄卫民 胡雅斌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对...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椎间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9、18个月进行随访,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但在相同时间段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末期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为100%,且未见钛板和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轻度吞咽困难,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3例重度吞咽困难。结论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重建颈椎曲度并恢复椎间隙高度,但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板固定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兔椎间盘成骨作用中的转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疆 胡雅斌 +4 位作者 王振斌 楚戈 陈继征 卡哈尔.艾肯木 项泽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6091-6094,共4页
背景:对于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活性分析中发现,极其微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成年个体中被分泌和储存在骨基质和成骨、成软骨等细胞中,当骨折时这些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折区域释放,诱导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发生化学趋化、聚集、分化并形成软... 背景:对于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生物活性分析中发现,极其微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成年个体中被分泌和储存在骨基质和成骨、成软骨等细胞中,当骨折时这些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折区域释放,诱导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发生化学趋化、聚集、分化并形成软骨,从而最终形成成熟的骨结构。目的:验证转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兔椎间盘组织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于不同的腰椎间盘注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溶液,生理盐水,或使用金属手术器械行腰椎间盘单纯破坏,并设立未干预的腰椎间盘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6周应用组织学观察注射区内新骨的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动物注射生理盐水的椎间盘和空白椎间盘均为阴性结果。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的新生骨的面积显著大于单纯破坏组(P<0.05)。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新生骨面积组内差异在放大40倍和100倍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转基因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将家兔的椎间盘转化为新生软骨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椎间盘 成骨
下载PDF
早期关节囊减压对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承东 胡雅斌 +1 位作者 王岩明 李攀宏 《中外医疗》 2008年第31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囊减压对无位移型股骨颈骨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71例无位移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早期关节囊减压和未行关节囊减压的治疗结果。结果31例早期行关节囊减压的患者有6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囊减压对无位移型股骨颈骨折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71例无位移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早期关节囊减压和未行关节囊减压的治疗结果。结果31例早期行关节囊减压的患者有6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4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有效率为67.7%;40例未行早期减压的患者有13例患者出现延迟愈合,10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有效率为4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5)。结论无位移型股骨颈骨折行早期关节囊减压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具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早期关节囊减压 股骨头坏死 骨折延迟愈合
下载PDF
护理干预预防颅内动瘤患者便秘中的作用
14
作者 刘瑾 马湘梅 +1 位作者 胡雅斌 王新艳 《中外医疗》 2010年第21期166-166,共1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瘤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 42例颅内动瘤病人随即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协助排便、饮食指导、按摩与锻炼、药物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护理常规。结果干预组出现便秘6例,有效15例,对...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瘤患者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 42例颅内动瘤病人随即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协助排便、饮食指导、按摩与锻炼、药物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护理常规。结果干预组出现便秘6例,有效15例,对照组出现便秘13例,有效8例,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颅内动瘤患者便秘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瘤 便秘 护理干预
下载PDF
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出血量的比较
15
作者 樊勇 胡雅斌 王岩民 《中外医疗》 2009年第14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髋加压滑动螺钉和Gamma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出血量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5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髋加压滑动螺钉和Gamma钉手术出血量。结果DHS组的30例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605±117)mL,术后引流量为(54±... 目的探讨髋加压滑动螺钉和Gamma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出血量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5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髋加压滑动螺钉和Gamma钉手术出血量。结果DHS组的30例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605±117)mL,术后引流量为(54±12)mL,合计为(659±121)mL;Gamma钉组的23例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290±66)mL,术后引流量为(56±11)mL,合计为(346±66)mL。结果Gamma钉组比DHS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P<0.05),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别(P>0.05),2组的合计出血量相比Gamma钉组比DHS组的术中出血量要少(P<0.05)。结论Gamma钉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髋加压滑动螺钉手术出血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加压滑动螺钉 GAMMA钉 手术出血量
下载PDF
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赵疆 王振斌 +2 位作者 卡哈尔 胡雅斌 陈继征 《新疆医学》 2010年第10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 疗效分析 固定治疗 前路减压 骨内 钛网 腰椎前凸 胸椎后凸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症的手术治疗策略
17
作者 赵疆 王振斌 +2 位作者 胡雅斌 卡哈尔 陈继征 《新疆医学》 2010年第6期108-109,共2页
随着手术及内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滑脱的治疗取得了迅速发展。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术前仔细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者日渐增加。自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们对4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骨水泥填充加强椎体,... 随着手术及内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滑脱的治疗取得了迅速发展。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术前仔细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者日渐增加。自2005年8月-2009年6月,我们对43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骨水泥填充加强椎体,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复位满意,融合稳定,症状明显改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老年骨质疏松症 手术治疗 椎间融合器植入 术后复位 内固定技术 2009年 腰椎管减压
下载PDF
关节镜结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18
作者 郑勇 胡雅斌 艾光宇 《中外医疗》 2009年第7期21-22,共2页
根据关节镜栏的情况进行关节镜清理关节腔并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给药1次5周,2mL次,连续给药5周后判定治疗效果。观察关节镜清理配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关节镜清理配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疼痛... 根据关节镜栏的情况进行关节镜清理关节腔并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给药1次5周,2mL次,连续给药5周后判定治疗效果。观察关节镜清理配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关节镜清理配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疼痛等症状,改善关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透明质酸钠 膝骨性关节炎
下载PDF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早期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方雨新 张晶 +8 位作者 郑燕 刘倩 李颖 王玥 张秋露 柳静 胡雅斌 文飞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second-LASIK,FS-LASIK)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90眼)近视患者于我院屈光中心行双眼FS-LASIK术,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 Vision软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戴镜组),并于术后第3天复诊... 目的观察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second-LASIK,FS-LASIK)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90眼)近视患者于我院屈光中心行双眼FS-LASIK术,术毕时随机选一眼给予Pure Vision软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戴镜组),并于术后第3天复诊时取出,另一眼作为非戴镜组,不戴角膜接触镜。对比戴镜组与非戴镜组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瓣对合情况、主观症状评分。观察戴镜组与非戴镜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裂隙灯检查以及术后角膜瓣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角膜瓣对合情况:术后1 d时戴镜组优于非戴镜组的比例占总数的66.7%(30例);术后3 d时,戴镜组较好的比例略微下降为64.5%(29例);术后1周后,戴镜组与非戴镜组角膜瓣与基质床交界面差异不明显。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戴镜组与非戴镜组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下泪河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d 18.6%的患者表示配戴绷带镜较为舒适,32.6%认为并不舒适,而48.8%患者未感到明显差异;术后第3天上述主观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6.3%、51.2%及32.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常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有助于角膜瓣的贴附,使对合面更加平整和均匀,但在泪膜稳定性方面并没有明显作用。大部分患者并未因配戴绷带镜而有效缓解了主观不适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角膜瓣对合面 下泪河面积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20
作者 卡哈尔.艾肯木 楚戈 +6 位作者 王振斌 陈继征 顾文飞 胡雅斌 涂来勇 赵疆 项泽文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