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1990-2020年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
1
作者 胡韵菲 刘序 +4 位作者 梁俊芬 周灿芳 雷百战 罗旖文 冯珊珊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3-27,共15页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30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反映区域农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是政府制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过去30年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利用区县级农作物种植数据,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面积占比变化趋势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199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82%县市调整了种植结构,粮食和油料、糖蔗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比重逐步下降,而蔬菜、水果等高收益作物显著增加,且农作物种植类型丰富度增加。种植结构类型上,以2010年为分界,粤港澳大湾区从水稻为主型的种植结构转变为蔬菜为主型占半数,水稻-蔬菜-水果组合型为辅,水稻为主型、水果为主型和蔬菜-水果组合型三类平衡的格局。空间上,不同种植结构类型变化的空间聚集格局有所差异,其中蔬菜和水稻种植在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广佛”地区呈现空间聚集特征。【结论】过去30年,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变化呈现从粮食生产为主向多元种植演变、进一步集中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演变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是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植结构 时空变化 空间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 县域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2010-2020年耕地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珊珊 刘序 胡韵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目的】及时准确地提取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信息是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耕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时空变化,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数... 【目的】及时准确地提取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信息是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耕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时空变化,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多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土地覆盖分类,获取粤港澳大湾区2010、2015和2020年的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从数量变化、空间转移和景观格局3个方面分析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数量变化上,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耕地表现为先少量减少后缓慢增加的变化趋势,从2010年的16155.56 km^(2)减少至2015年的15740.54 km^(2),再增加至2020年的16473.93 km^(2),其中江门耕地净增加量最多、为176.99 km^(2),东莞耕地净减少量最多、为74.68 km^(2)。空间转移上,新增耕地60.25%来源于林地,35.85%来源于水体;减少的耕地有49.53%转化为林地,43.51%转化为不透水面。景观格局上,耕地斑块密度表现为“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聚集度指数表现为“下降—提高”的变化趋势。【结论】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耕地数量总体动态平衡;耕地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和水体,耕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转为林地和不透水面;耕地空间破碎度降低,耕地空间聚集程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遥感 支持向量机 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广州市农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特点、瓶颈与发展对策
3
作者 罗旖文 胡韵菲 +3 位作者 周灿芳 梁俊芬 杨光 刘淑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目的】在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背景下,对都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进行梳理,为解决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实质性困难找到着力点。【方法】采用统计年鉴、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及抽样调研农户... 【目的】在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背景下,对都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进行梳理,为解决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实质性困难找到着力点。【方法】采用统计年鉴、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及抽样调研农户等数据,总结广州市农村家庭经营收入近年发展特征和趋势;进一步分析家庭农场调查数据,揭示当前都市化地区农村家庭经营面临的瓶颈。【结果】2000—2020年广州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由40%增长到73%,经营性收入占比从50%下降到11%;虽然广州市农村居民整体上对经营性收入依赖度下降,但经营净收入对中等和中等偏上收入户增收起到相对重要的作用。广州农村家庭经营农场从“小、多、全、散”向“成规模的单一而专业”转型过渡,逐步呈现三产融合发展态势,但采用农业设施或先进机械的农场比例较低,绿色发展意识不强。【结论】当前广州农民家庭农场家庭经营规模适应了都市农业的高成本与高风险,但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缺乏内生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有待提升,长远发展仍然面临资金不足、社会化服务落后、销售渠道不通和村庄基础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须激发经营性收入增长内生动力,出台人才、金融与技能服务、产业集群和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协同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农村家庭经营 收入增长 收入结构 广州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序 冯珊珊 +5 位作者 胡韵菲 梁俊芬 罗旖文 刘淑娴 黄继川 周灿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目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蔬菜需求旺盛。研究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大湾区蔬菜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蔬菜统计数据和当年行政区划图,计算每年蔬菜产量的全... 【目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蔬菜需求旺盛。研究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大湾区蔬菜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蔬菜统计数据和当年行政区划图,计算每年蔬菜产量的全局自相关指数,判断蔬菜生产的区域相互关联关系;借助局部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县域蔬菜生产的聚集区域及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蔬菜生产在空间相关作用下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2012—2020年全局自相关指数通过检验且数值大于0,表明县域蔬菜生产形成空间正向相关格局,蔬菜生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并随年际变化不断增强。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分析,发现龙门、博罗、惠城等蔬菜生产区域呈现“高-高”聚集格局,并逐渐在大湾区东北部形成聚集格局。而蔬菜生产“高-低”“低-高”空间格局逐渐受相邻区域的正向相关作用影响,最终与周边区域形成相同格局。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发现2012年主要因素为土地、经济水平、劳动力和农业技术投入;2016年后主要因素为土地,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说明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产量增加的第一因素。【结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并逐渐形成产业核心区。今后需在博罗、龙门、惠城、从化等蔬菜生产核心区域,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带动周边区域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蔬菜生产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磊 胡韵菲 +2 位作者 崔淳熙 毕于运 孙炜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62,共5页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生态价值是农业的重要功能。文章以北京市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3~2012年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量和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量构成。计算结果表明:2003~2012年,北京市农业生态价...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生态价值是农业的重要功能。文章以北京市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3~2012年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量和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量构成。计算结果表明:2003~2012年,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2012年,北京市农业理论生态价值量为2 203.04亿元,现实生态价值量为1 167.61亿元,是农业产值的2.95倍;林业生态价值量占北京市农业生态价值总量的91%以上;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生态价值量位列北京市前三甲;北京市各区(县)农业生态价值在空间上呈"C"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当量因子 理论生态价值量 现实生态价值量
下载PDF
泸州市热带水果比较优势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胡韵菲 尤飞 刘建玲 《中国热带农业》 2015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四川省泸州市3种主要热带水果柑橘、荔枝和龙眼的发展现状。通过计算分析泸州柑橘、荔枝和龙眼在1991、1995、2000、2005、2010年及2013年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总产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 本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了四川省泸州市3种主要热带水果柑橘、荔枝和龙眼的发展现状。通过计算分析泸州柑橘、荔枝和龙眼在1991、1995、2000、2005、2010年及2013年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总产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泸州柑橘、荔枝和龙眼在生产效率上占优,在种植规模和总产量上均未具突出的优势;在生产上存在着产量不稳定、年际波动显著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市 热带水果 比较优势 问题
下载PDF
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演变机理研究回顾 被引量:4
7
作者 胡韵菲 尤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8期220-225,共6页
为给种植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控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对2003—2013年来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发现相关研究方法在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上已有突破,研究重点从强调影响种植结构自然因素,到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再到注重两... 为给种植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控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对2003—2013年来中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发现相关研究方法在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上已有突破,研究重点从强调影响种植结构自然因素,到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再到注重两种因素的协调转变着。但多数的研究区域局地性强,整体性较弱;注重现状分析,轻视趋势预测。随着中国社会步入发展转型时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种植结构发生改变的因素变得综合化和复杂化,要深入了解区域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需加强区域整体性的把握,以及各个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生产 演变 影响因素 研究回顾
下载PDF
区域农业现代化及其对资源环境胁迫评价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尤飞 胡韵菲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8页
本文以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划分的9大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采集了9大农业区2007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量化评价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对农业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2007-2011年5年间,各区... 本文以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划分的9大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采集了9大农业区2007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量化评价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对农业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2007-2011年5年间,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区域间差距没有缩小;各区普遍面临农业现代化与农业资源环境失衡问题.最后,在分析我国9大农业区域栽培方式、养殖方式、化学品投入强度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对区域农业种养结构提出'水稻南恢北稳''玉米北扩南控''蔬菜区域均衡'等布局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现代化 农业资源环境 胁迫作用 评价
下载PDF
基于Q方法的农户绿色种植技术认知分析——以安徽省庐江县调研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二阳 胡韵菲 +1 位作者 尤飞 王玉婧 《农业展望》 2020年第3期125-133,共9页
研究农户对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的态度,对推广农业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采用Q方法,通过农户对Q命题的排序对农业绿色种植技术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了农户的态度及其人群特征。农户特征... 研究农户对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的态度,对推广农业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采用Q方法,通过农户对Q命题的排序对农业绿色种植技术进行主观评价,分析了农户的态度及其人群特征。农户特征类型主要有3类:(1)经济效益导向型,该类农户占比最大,为48%,其认为目前农业绿色种植技术不完善,采用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经济效益将会降低,所以他们仍运用传统种植技术;(2)绿色导向型,占41%,该类农户在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的知识和行为方面都表现突出,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坚定支持者;(3)潜在绿色导向型,农业绿色种植技术的潜在接受者,占11%,该类农户具有一定的绿色种植意识,但并不会主动去学习和采用农业绿色种植技术。基于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活动,从而促进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种植 Q方法 农户特征 庐江县 绿色发展
下载PDF
中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3 位作者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9-47,共9页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步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集聚,集聚性增强,并且集聚区域持续向西南移动。(4)效益增加、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适宜气候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空间格局 演变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韵菲 尤飞 栗欣如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7-443,共7页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环境 协调度 评价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生态价值测算及时空聚类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二阳 胡韵菲 +1 位作者 王雪婷 尤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6-202,共7页
[目的]生态价值是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测算农业的生态价值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级... [目的]生态价值是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测算农业的生态价值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因数据限制,未计算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农业生态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中国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的时空聚类格局。[结果](1)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但2005—2010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10—2015年的增长速度。(2)2015年中国的农业经济价值占当年GDP的8.88%;中国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68.16万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的11.2倍。(3)农业理论生态价值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一直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在3年中占31个省份农业理论生态价值的比例稍有减少,位于最后一位的上海在3年中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4)对31个省份的农业现实生态价值空间集聚分析可以看出,Ⅰ类、Ⅱ类的省份一直保持不变,2010—2015年的Ⅲ类、Ⅳ类的省份在发生变化,Ⅲ类减少的两个全部转化为Ⅳ类,且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均值增长率最高。[结论]中国农业的生态价值巨大,农业生产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远远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值;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用地各类型的面积大小使得其农业生态价值量一直位于第一位;经济发展较好的Ⅳ类地区对农业生态价值的关注度较高;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并积极调整各农业用地类型的比例使得农业生态价值发挥最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当量 农业经济价值 时空聚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