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首乌中顺式二苯乙烯苷转化量与特异质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乐 柏兆方 +8 位作者 李春雨 胡黄婉茵 沙孟晨 刘振兴 何琴 李雨萌 刘友平 肖小河 王伽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41-1047,共7页
考察制首乌中易感物质顺式二苯乙烯苷(顺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is-SG)转化量与特异质肝损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安全限度。通过光照将制首乌50%乙醇提取液中反式二苯乙烯苷(反式-2,3,5,4'-四羟基... 考察制首乌中易感物质顺式二苯乙烯苷(顺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is-SG)转化量与特异质肝损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安全限度。通过光照将制首乌50%乙醇提取液中反式二苯乙烯苷(反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rans-SG)转化为cis-SG,得到不同转化量的样品,分别在正常大鼠和内毒素(2.8 mg·kg^(-1),iv)复制的易感性模型大鼠上给药(7.56 g·kg^(-1),ig),考察血浆生化指标、炎症因子及组织病理的改变等,比较大鼠肝损伤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制首乌样品在正常大鼠上均未引起肝损伤;在内毒素模型上,未光照、光转化cis-SG含量0.10%的制首乌样品均未见明显的肝损伤,而光转化cis-SG含量0.35%和0.70%的制首乌样品均引起明显肝脏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表达量、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血浆ALT、AST、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临床上制首乌引起肝损伤患者的余留药物含量分析发现,其cis-SG含量(>0.40%)均高于产地收集饮片(<0.10%)。综合实验评价和临床分析结果提示,易感物质cis-SG含量与制首乌特异质肝损伤存在一定的量-毒关系;为降低临床用药风险,初步建议可将cis-SG含量0.10%作为何首乌生产炮制过程的质控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首乌 特异质肝损伤 内毒素模型 顺式二苯乙烯苷 限度
原文传递
酸枣仁炮制前后与茯苓配比对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许玲 党凯茹 +4 位作者 韩笑 匡宇 胡黄婉茵 彭腾 秦旭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9-300,共2页
目的测定不同配比的酸枣仁、茯苓的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含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规定的HPLC法对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进行测定。结果生枣仁组生枣仁茯苓比3:1,炒枣仁组配比为1:1,生炒各半组配比为3:1有效成分含量在相应各组中最... 目的测定不同配比的酸枣仁、茯苓的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含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规定的HPLC法对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进行测定。结果生枣仁组生枣仁茯苓比3:1,炒枣仁组配比为1:1,生炒各半组配比为3:1有效成分含量在相应各组中最高。结论生枣仁组配比为3:1,炒枣仁组配比为1:1,生炒各半组配比为3:1,此3个配比在相应组别中配比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茯苓 配比 含量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活性作用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晓娟 胡黄婉茵 +8 位作者 张海珠 郝俊杰 刘靖 刘晓熠 王玄 邬国松 肖小河 牛明 罗光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094-3106,共13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滞胃痛颗粒 抗炎镇痛 网络药理学 作用靶点 配伍理论
原文传递
水蛭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玄 甘奇超 +9 位作者 史景彦 胡黄婉茵 郝俊杰 邬国松 高倩 李响 牛明 王伽伯 马莉 肖小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178-2183,共6页
建立基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水蛭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补充其质量控制方法。凝血酶滴定法测定高温煎煮后水蛭的抗凝血酶活性,对凝血酶定法进行适用性再评价。测定水蛭体内和体外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优化水蛭... 建立基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水蛭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补充其质量控制方法。凝血酶滴定法测定高温煎煮后水蛭的抗凝血酶活性,对凝血酶定法进行适用性再评价。测定水蛭体内和体外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优化水蛭提取方法,建立新的生物效价测定法。进行方法学考察,测定12批水蛭样品的效价。实验过程符合动物实验伦理标准。结果表明水蛭经高温煎煮后抗凝血酶活性显著降低,几乎丧失活性。药效实验表明水蛭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体内外结果一致。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12批样品的效价(PT)分别为113.494、96.126、121.224、127.326、83.482、108.72、131.409、127.946、76.899、126.266、132.894、573.525 U·mg^-1。结果提示基于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水蛭生物效价测定法方法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其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 活血化瘀 抗血小板聚集 生物效价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时间窗”的中西药注射剂序贯用药风险防控新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胡黄婉茵 张雅铭 +6 位作者 郝俊杰 杨晓娟 周元园 刘晓熠 秦旭华 肖小河 王伽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3020-3029,共10页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在我国非常普遍,若不合理联用有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中、西药注射剂联用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药注射剂序贯使用时,是否要考虑用药间隔,是否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用药“时间窗”避免中西... 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在我国非常普遍,若不合理联用有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中、西药注射剂联用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药注射剂序贯使用时,是否要考虑用药间隔,是否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用药“时间窗”避免中西药物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临床上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药物联用组合双黄连和利巴韦林注射剂为例,提出基于“时间窗”的中西药注射剂序贯用药风险防控的新设想.研究结果表明,给实验动物同时注射上述两种注射剂,可引起由补体系统成分C5介导的类过敏反应,而二者单独使用时类过敏反应均不明显.进一步对此药物组合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方案的考察表明,在4 h以内的不同时间间隔进行序贯给药,仍会引起明显的类过敏反应;而给药间隔超过6 h后类过敏反应则较不明显.进一步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也证实了双黄连和利巴韦林注射剂的安全用药“时间窗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中、西药序贯使用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确实存在“时间窗”现象,在“时间窗”之后间隔用药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提高中药和西药联合使用的安全用药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 药物不良反应 时间窗 代谢组学 利巴韦林 双黄连 注射剂
原文传递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相关肝硬化的代谢组学诊断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卫璐戈 王肖辉 +9 位作者 牛明 刘晓熠 涂灿 周元园 胡黄婉茵 张雅铭 李会芳 邹正升 肖小河 王伽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49-1456,共8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约有15%~20%可进展为慢性化,进而较快发展为肝硬化,临床预后差。因此,筛选发现非侵入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对早期发现慢性DILI肝硬化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约有15%~20%可进展为慢性化,进而较快发展为肝硬化,临床预后差。因此,筛选发现非侵入性诊断生物标志物对早期发现慢性DILI肝硬化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慢性DILI无肝硬化组(34例)与慢性DILI肝硬化组(15例)在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校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慢性DILI肝硬化组区别于未肝硬化组的特征差异代谢物35个。经代谢物鉴定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慢性DILI肝硬化组较无肝硬化组血清中胆汁酸、糖类代谢等代谢通路水平上调,溶血卵磷脂代谢水平下调,这些变化反映出肝硬化阶段肝脏的胆汁酸、脂质合成分解等功能性损伤更严重。进一步从差异代谢物中筛选到具有区分诊断能力的生物标志物5个: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 (18:1 (9Z))、肌酸(creatine)、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和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 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6。其中磷脂酰胆碱与lysoPC (18:1 (9Z))的峰面积比值具有更好的区分诊断效果, ROC曲线下面积达0.867,且比值法有利于降低样本处理与检测仪器等系统误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化 肝硬化 代谢组学 诊断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峥维 周元园 +5 位作者 唐怡 葛斐林 郭玉明 胡黄婉茵 孙传铎 王伽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9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至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ADRMS)收到的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报告以及2008至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的临... 目的探讨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至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ADRMS)收到的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报告以及2008至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驱白巴布期片相关肝损伤病例64例(国家ADRMS59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5例),男性、女性各32例;年龄10~73岁,平均(34±13)岁;单用驱白巴布期片者33例(51.6%),与其他药物联用者31例(48.4%),其中3例为再次服药后再次发生肝损伤者。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时间为33(2~210)d,累积服药中位剂量为184.5(8.0~868.5)g;35例(54.7%)为严重肝损伤。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联用其他药物患者中严重肝损伤者占比明显高于驱白巴布期片单药治疗患者[67.7%(21/31)比42.4%(14/33),χ^2=4.282,P=0.042]。64例患者中“治愈”31例,“好转”21例,“未好转”2例,发展为肝性脑病和肝硬化者各1例,8例情况不明。结论驱白巴布期片所致肝损伤约半数为严重肝损伤,但预后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可好转或痊愈。联用其他药物可能是该药相关严重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化学物质和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补骨脂素类 白癜风 驱白巴布期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