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男性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何荣 张丽 +5 位作者 李鹏 张晓玲 张国 臧懿然 吴寿岭 孙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997-3004,共8页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 背景以往有氧运动获益的研究主要关注有氧运动对长期心血管健康及结局的影响,即规律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动脉僵硬度,而有研究指出高血糖是增加动脉僵硬度的因素,因此推测高血糖可能削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目的探究有氧运动对不同血糖水平人群动脉僵硬度的即时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既往参加开滦研究2018—2020年第6次随访体检且被抽取参加2020年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并于开滦集团旗下四家企业完成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降压药史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和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等),根据空腹血糖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组(n=220):<5.00 mmol/L、Q2组(n=240):5.00~<5.40 mmol/L、Q3组(n=230):5.40~<5.81 mmol/L、Q4组(n=234):≥5.81 mmol/L。以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作为有氧运动的形式,以baPWV水平作为反映四肢动脉僵硬度的指标,收集研究对象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相关资料〔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baPWV水平、代谢当量(MET)、最大摄氧量(VO2max)等〕,试验前记作1,试验后记作2;并计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记作ΔbaPWV等)。比较Q1组、Q2组、Q3组、Q4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baPWV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不同血糖水平对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baPWV水平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924例,平均年龄为(36.9±7.7)岁。各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四组的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降压药史、SBP、DBP、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功率车二级负荷试验前、后的baPWV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Q1组、Q2组、Q3组HR2高于HR1(P<0.01);Q1组、Q2组、Q3组、Q4组的baPWV2高于baPWV1(P<0.01);四组间的SBP1、SBP2、DBP1、DBP2、MAP1、MAP2、baPWV1、baPWV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aPWV1相比,不同血糖水平人群baPWV2平均下降36.0 cm/s。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Q4组相比,Q1组的ΔbaPWV水平降低〔B(95%CI)=-18.96(-36.96,-0.96),P=0.04〕。结论有氧运动能即时改善动脉僵硬的程度,但高血糖减弱了有氧运动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临床医生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有氧运动方案,以改善动脉硬化延缓血管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糖尿病 血管硬化程度 有氧运动 血糖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颈围与24h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2
作者 宿鑫 裴恒 +4 位作者 丁雄 臧懿然 韩旭 吴寿岭 王志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4-1060,共7页
目的 探讨颈围与24 h动态血压参数的关联。方法 选取在2014-2019年期间完成随访且体检资料完整,并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性别颈围的三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 目的 探讨颈围与24 h动态血压参数的关联。方法 选取在2014-2019年期间完成随访且体检资料完整,并接受24 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性别颈围的三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分位组观察对象颈围与24hABPM参数之间的关联,并根据观察对象是否患高血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共2 504例,其中男性1 709例(68.2%),观察对象平均年龄为(63.0±10.8)岁,平均颈围为(38.1±3.6)cm。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服用降压药、打鼾、糖尿病史、体育锻炼情况和体质量指数(BMI)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示:以低颈围组为对照,高颈围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分别增加了2.10、1.96、2.07、1.92、1.93、1.71 mm Hg(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示:在高血压人群中,以低颈围组为对照,高颈围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分别增加了2.66、1.97、2.57、1.92、2.64、1.82 mm Hg(均P<0.05)。在非高血压人群中,低颈围组与高颈围组24hABPM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颈围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呈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围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开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