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安徽省新桥S-Fe矿田的成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臧文拴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张祥信 李进文 刘爱华 张忠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474,共11页
为探讨新桥(S-Fe-Cu-Au)矿田的成因,笔者在近10年野外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地质的系统分析研究和部分硫、铅同位素测试,认为新桥矿田的形成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沉积成矿作用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沉积作用形成了菱铁矿... 为探讨新桥(S-Fe-Cu-Au)矿田的成因,笔者在近10年野外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地质的系统分析研究和部分硫、铅同位素测试,认为新桥矿田的形成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沉积成矿作用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沉积作用形成了菱铁矿矿体和胶黄铁矿矿石等,而岩浆作用是形成块状硫化物矿体的主要原因。硫化物矿体围绕岩体具有岩体→磁铁矿、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自然金→黄铁矿和铅、锌矿的分布特征,原生金矿体具有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的地质特征。形成富的块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流体可能为类似矿浆的富硫化物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块状硫化物 新桥矿田
下载PDF
铜陵新桥铁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臧文拴 吴淦国 +1 位作者 张达 刘爱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长期以来有关新桥 (S Fe Cu)矿田的成因一直争论不休 ,如沉积 -改造型、层控 -矽卡岩型、海底喷流沉积型等。作者在综合分析该矿田的地质 -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认为新桥矿田具有二期成矿作用的特点。早期沉积成矿作用形成菱铁矿矿体... 长期以来有关新桥 (S Fe Cu)矿田的成因一直争论不休 ,如沉积 -改造型、层控 -矽卡岩型、海底喷流沉积型等。作者在综合分析该矿田的地质 -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认为新桥矿田具有二期成矿作用的特点。早期沉积成矿作用形成菱铁矿矿体和不具有工业意义的黄铁矿层。后期岩浆成矿作用形成层状、似层状块状硫化物型、热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等不同类型的硫化物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桥矿田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作用
下载PDF
铜陵凤凰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与构造变形及其对岩体侵位动力学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56
3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5 位作者 狄永军 臧文拴 邵拥军 余心起 张祥信 汪群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3-829,共7页
地球动力环境对岩浆来源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凤凰山岩体为凤凰山矿田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根据精确锆石SHRIMP测年结果,凤凰... 地球动力环境对岩浆来源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凤凰山岩体为凤凰山矿田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根据精确锆石SHRIMP测年结果,凤凰山岩体206Pb/238U年龄为(144.2±2.3)Ma,是晚侏罗世形成的一个典型岩体,和铜陵矿集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接触带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岩体侵位受控于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内部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凤凰山岩体在深部主要为左旋螺旋式强力上升,浅部为气球膨胀式主动侵位.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变形特征表现出晚侏罗世铜陵矿集区和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系列的形成可能和古太平洋板块的向北斜向俯冲所导致的左旋剪切应力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 凤凰山岩体 锆石SHRIMP U-PB年龄 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进文 裴荣富 +6 位作者 张德全 梅燕雄 臧文拴 孟贵祥 曾普胜 李铁军 狄永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2,共12页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由橄榄玄粗质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两者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相互间不存在岩浆分异演化关系。稀土和微量元素以及O、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原始岩浆以下...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由橄榄玄粗质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两者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相互间不存在岩浆分异演化关系。稀土和微量元素以及O、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的原始岩浆以下地壳深变质岩部分熔融岩浆为主,在有幔源玄武质岩浆注入的情况下先于橄榄玄粗质系列岩浆侵位形成;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与有限的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并通过结晶分异作用(AFC)形成了橄榄玄粗质系列侵入岩。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拆沉继而环流热幔上涌是本区侵入岩形成的直接起因;同时,侵入岩浆的强烈活动也是本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橄榄玄粗质系列 高钾钙碱性系列 构造环境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铜陵地区燕山期侵入岩成因与三端元岩浆混合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狄永军 赵海玲 +3 位作者 吴淦国 张达 臧文拴 刘清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8-538,共11页
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制约因素。显微镜下发现了岩浆混合结构。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属较均一的化学混合。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表明燕山早期为加厚的陆壳或具有山根... 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探讨了铜陵地区岩浆演化的制约因素。显微镜下发现了岩浆混合结构。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属较均一的化学混合。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表明燕山早期为加厚的陆壳或具有山根的造山带,岩浆形成于55km以下。Izanagi板块俯冲及大陆岩石圈拆沉减薄诱发软流圈物质上涌,减压熔融产生玄武岩岩浆,底侵并加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正长岩岩浆。参与岩浆混合的是进化的玄武岩岩浆。铜陵地区侵入岩主要是三端元岩浆——玄武岩岩浆、正长岩岩浆和花岗岩岩浆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玄武岩 正长岩 花岗岩 岩浆 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 燕山期 铜陵地区 侵入岩 三端
下载PDF
闽中地区铅锌矿床辉石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狄永军 吴淦国 +6 位作者 张达 余心起 林东燕 石建基 臧文拴 张祥信 汪群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文章在研究闽中地区铅锌矿床蚀变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将辉石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典型矽卡岩Pb_Zn矿床的辉石成分进行了对比,认为该区铅锌矿床的辉石与典型矽卡岩中的辉石类似,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富锰,具有远温端矽卡岩辉石的特征。因此推论... 文章在研究闽中地区铅锌矿床蚀变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将辉石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典型矽卡岩Pb_Zn矿床的辉石成分进行了对比,认为该区铅锌矿床的辉石与典型矽卡岩中的辉石类似,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富锰,具有远温端矽卡岩辉石的特征。因此推论本区铅锌矿床大部分类似于矽卡岩型Pb_Zn矿床,少数为受断裂控制的热液脉型矿床,是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的初始矿源层经变质作用、燕山期构造_岩浆热液顺层交代、强烈叠加改造或活化并重新定位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辉石 成分特征 构造-岩浆热液矿床 闽中
下载PDF
铜陵地区小铜官山和沙滩脚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狄永军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宋彪 臧文拴 张忠义 李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4-804,共1页
关键词 锆石U-Pb法 铜陵地区 沙滩 岩石学 年代学 石英二长岩 岩体 PU SHRIMP 锆石年龄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8
作者 余心起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狄永军 臧文拴 张祥信 汪群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中生代 古特提斯构造域 太平洋构造域 中国东南部 构造体制 转换作用 特提斯构造域 吴川-四会断裂带 东西向构造带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金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进文 王存贤 +3 位作者 侯万荣 修群业 臧文拴 李尚林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内蒙古白乃庙金矿床为石英脉型和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赋存于海西期的岩浆岩和白乃庙组的绿片岩中。海西期的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的金丰度值为9 0×10-9~15 0×10-9,矿石铅同位素与海西期斜长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 内蒙古白乃庙金矿床为石英脉型和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赋存于海西期的岩浆岩和白乃庙组的绿片岩中。海西期的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的金丰度值为9 0×10-9~15 0×10-9,矿石铅同位素与海西期斜长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映成矿母岩可能为矿区的海西期岩浆岩;硫化物铅同位素的Δγ和Δβ值及硫同位素δ34S值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与岩浆岩有关;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水值、计算得出的δ18O水值和方解石的δ13C值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后,于伸展地球动力学环境下进行的,成矿期控矿构造均呈张性,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Au在成矿热液体系中可能与Cl-、HS-结合形成络合物或与H3SiO-4结合形成AuH3SiO4并发生迁移而形成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作用 白乃庙 内蒙古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纪占胜 杨欣德 +3 位作者 臧文拴 姚建新 吴中海 武桂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328,共6页
拉萨地体的典中 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 ,其特征为 :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 ,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 ,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 (A... 拉萨地体的典中 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 ,其特征为 :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 ,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 ,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 (Alnipollenites)、桦粉 (Betulaepollenites)、枥粉 (Carpiniptes) ,山毛榉科的栎粉 (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 (Juglans pollenites) ,榆科的榆粉 (Ulmipollenites) ,椴科的椴粉 (Tiliapollenites)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 ;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 ,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 (Chenopodiaceae) ,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及蓼科 (Polygonaceae)等 ,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 ;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 ,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 ;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 ,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 ,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 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 ,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 (渐新统 )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 ,典中 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 那玛剖面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孢粉化石 拉萨地块 设兴组 典中-那玛剖面 第三纪
下载PDF
铜陵地区小铜官山和沙滩脚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狄永军 吴淦国 +4 位作者 张达 宋彪 臧文拴 张忠义 李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0-660,共1页
本文应用SHRIMP锆石U-Pb法对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进行了精确定年。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年龄为142.8±1.8Ma,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锆石年龄为151.8±2.6Ma,表明它们的成岩时代为晚侏... 本文应用SHRIMP锆石U-Pb法对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进行了精确定年。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年龄为142.8±1.8Ma,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锆石年龄为151.8±2.6Ma,表明它们的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由于双扩散对流作用形成了带状岩浆房,因而总体上岩浆侵入的顺序为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二长闪长岩→辉长辉绿岩,即“反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 铜陵地区 U-Pb年代学 沙滩 岩石学 石英二长岩 锆石U-Pb法 岩体 锆石年龄
下载PDF
西藏林周旁多地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欣德 纪占胜 臧文拴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2,共6页
通过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 ,重建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 二叠纪层序地层序列 ,在详细的岩相、准层序研究的基础上 ,划分出 2个二级层序和 1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的含砾细碎屑岩系滨岸浅水冰筏 (或浮冰 )沉积物经密度流再搬运到深水区的产... 通过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 ,重建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 二叠纪层序地层序列 ,在详细的岩相、准层序研究的基础上 ,划分出 2个二级层序和 1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的含砾细碎屑岩系滨岸浅水冰筏 (或浮冰 )沉积物经密度流再搬运到深水区的产物。旁多群上部滨岸河流相沉积层序的发现 ,为石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冈瓦纳大陆 晚古生代 含砾板岩 石炭纪 二叠纪 岩相 西藏
下载PDF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及其古构造环境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1 位作者 臧文拴 彭润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7-89,共3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方面的一些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进行了评述。指出从全球构造及区域构造演化角度来控讨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将是今后本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方面的一些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进行了评述。指出从全球构造及区域构造演化角度来控讨矿床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将是今后本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研究现状 古构造环境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7
14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4 位作者 狄永军 臧文拴 张祥信 宋彪 张忠义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0-645,共16页
选取铜陵矿集区5个典型的中生代侵入岩体—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冬瓜山辉石二长岩、新桥二长岩、凤凰山花岗闪长岩、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给出了(151.8±2.6)^(142.8±1.8)Ma的年龄值,对该... 选取铜陵矿集区5个典型的中生代侵入岩体—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冬瓜山辉石二长岩、新桥二长岩、凤凰山花岗闪长岩、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给出了(151.8±2.6)^(142.8±1.8)Ma的年龄值,对该区侵入岩的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约束,表明晚侏罗世末是该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岩浆侵入的总体顺序为石英二长(斑)岩→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二长闪长岩→辉长辉绿岩.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具不同的结晶年龄可能说明了铜陵地区侵入岩经历了深部岩浆的演化过程.这种岩浆的演化过程和该区当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岩浆演化的动力学模型:T3末期,扬子与华北块体完成拼合,铜陵地区进入新的挤压造山运动期,即进入了太平洋动力学体系.J2-J3期间,随着Izanagi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该区受到的北西向挤压作用,形成北东向褶皱,并导致地壳增厚.在地壳下部形成高密度的榴辉岩相岩石,造成深部岩石圈地幔及下地壳拆沉,诱使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减压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发生底侵作用,并引起下地壳受热熔融产生花岗质岩浆.这些岩浆经过不同的作用过程最终沿深大断裂上侵(J3-K1).测年结果表明该区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拆沉作用至少在晚侏罗世中晚期就已经开始,并造成岩石圈的急剧减薄,中上地壳发生强烈的伸展作用,形成盖层间、基底与盖层间、中下地壳等大量的滑脱构造,构成了岩石圈构造分层或拆离作用.老的岩浆成因继承核(747~823Ma范围内的3个一致年龄)的存在支持铜陵地区在新元古代存在明显的岩浆作用,同时说明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有较多的新元古代火成岩源岩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地球动力学 新元古代 铜陵矿集区
原文传递
铜陵矿集区构造滑脱与分层成矿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臧文拴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0-308,共9页
对铜陵矿集区深部构造及盖层构造变形分析表明构造分层作用是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的一个典型特征,深部构造圈层对浅部构造圈层的控制是通过不同级别的构造分层作用来实现的。铜陵矿集区盖层中发育的多层位、多级别、多种方... 对铜陵矿集区深部构造及盖层构造变形分析表明构造分层作用是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的一个典型特征,深部构造圈层对浅部构造圈层的控制是通过不同级别的构造分层作用来实现的。铜陵矿集区盖层中发育的多层位、多级别、多种方向的滑脱构造是构造分层作用在盖层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构造滑脱是在印支期“S”状褶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燕山期持续活动,并和东西向及北北东向变形系统复合。构造分层作用对成岩成矿的控制在盖层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层间滑脱带容易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同一滑脱层的不同部位成矿特征也不尽相同,这和构造滑动机理、构造复合特征、成矿围岩特性及成矿热液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构造滑脱 分层成矿特征 构造分层作用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原文传递
Study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and layering mineralization in the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臧文拴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8期852-863,共14页
Analysis of the deep tectonics and cover tectonic deformations shows that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is a typical lithospher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Tongling area and the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C... Analysis of the deep tectonics and cover tectonic deformations shows that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is a typical lithospheric characteristic in the Tongling area and the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Controlling of the deep tectonosphere over the shallow-seated tectonosphere involves various grades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s. Multi-layer, multi-grade, and multi-directional gliding tectonics are the specific modes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s in the cover of the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The gliding tectonics developed based on S-shaped folds of the Indosinian, and was continuously active in the Yanshanian. They correspond to the deformation systems of the EW and NNE extensions. The control of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acts against ore-forming processes, the different interlayer gliding belts can easily form different genetic-type deposits, and the ore-forming featur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gliding layer are different. All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gliding mechanisms, tectonic compounding characteristics, features of metallogenic wall rocks, and types of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LING METALLOGENIC cluster TECTONIC LAYERING motion decollement structure LAYERING ore-form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