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4
1
作者 舒军武 王伟铭 陈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0-221,共12页
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孔上部8m地层孢粉资料显示该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森林成分以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孔上部8m地层孢粉资料显示该地区自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地带性植被为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森林成分以栎属(Querc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栗属(Castanea)、栲属(Castanopsis)/石栎属(Lithocarpus)和松属(Pinus)为主,同时混生有少量的枫香属(Liquidambar)、冬青属(Ilex)、水青冈属(Fag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等乔灌木。本阶段孢粉浓度较高,气候较温暖湿润,为早全新世升温期;2)9500—3900cal.aB.P.,植被演替为中亚热带性质的常绿阔叶林。此阶段特别是8000cal.aB.P.以来,植被以青冈属为主的常绿分子获得大发展为特点。当时森林繁茂,气候暖湿且较为稳定,对应于中全新世大暖期(适宜期);3)3900cal.aB.P.以来,森林植被表现为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青冈属、栎属骤减,松属、禾本科(Poaceae)及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含量明显增升。本阶段孢粉浓度减为最低,据研究区周边的孢粉资料推测此时期气候温凉湿润。本阶段晚期森林植被受到人类的干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作物如禾本科(35—45μm)、十字花科和菊科等花粉类型含量持续增多,表明研究区自全新世晚期以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的迹象。Zk01钻孔点位处古河道,磁化率和粒度证据揭示了研究点沉积环境全新世早期为河流相,水动力较强,中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晚期减弱。最后,结合孢粉资料和沉积环境简述了植被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气候 环境 全新世 太湖平原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过渡带表土花粉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舒军武 毛方园 +1 位作者 王伟铭 王元青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3,共9页
通过研究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地区的表土花粉,试图揭示荒漠草原地区小尺度范围中表土花粉的植被和气候指示意义。源自4个不同植物群落的19块表土花粉显示:研究区表土花粉组合主要以草本植物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 通过研究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地区的表土花粉,试图揭示荒漠草原地区小尺度范围中表土花粉的植被和气候指示意义。源自4个不同植物群落的19块表土花粉显示:研究区表土花粉组合主要以草本植物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占优势,两者百分含量一般在60 %以上;禾本科(Poaceae)花粉具低代表性,平均含量在5 %左右;另含有一定数量的白刺属( Nitraria)、麻黄属( Ephedra)、菊科( Asteraceae)和葱属(Allium)等花粉为特征。笔者首次提出的(蒿属+禾本科+菊科)/(白刺属+麻黄属+藜科)百分比值,有效地揭示了研究区北部较南部要干旱,与A/C比值及当地现生植被生境和气候因子相吻合。研究结果对我国内陆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区第四纪古植被的恢复,以及古气候的重建提供了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干旱、半干旱区 荒漠草原 四子王旗 内蒙古
下载PDF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舒军武 王伟铭 王爱根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0-346,共7页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 第四纪 古植被 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 宜兴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伟铭 舒军武 +1 位作者 陈炜 丁金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曾发生过大的变迁,新石器时代文化伴随着全新世气候最暖期的到来,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由此向前推衍,奠定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通过研究本区与农作物相关的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和代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曾发生过大的变迁,新石器时代文化伴随着全新世气候最暖期的到来,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由此向前推衍,奠定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通过研究本区与农作物相关的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和代表性表土花粉,揭示出部分用于指示人类活动的综合指标、不同植被带表土花粉的组合特征和用于半定量界定不同植被类型的E/D比值区间。研究区自然区域全新世孢粉反映当时植被3个主要发展阶段,即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0~9500cal.aB.P.)、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500~3900cal.aB.P.)和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3900cal.aB.P.以来),其中8000~3900cal.a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3900cal.aB.P.以来人类活动明显增强。人类活动区绰墩遗址孢粉植物群,反映新石器各主要文化期都以亚热带含针叶植物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地带性植被,遗址周围一般都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分布;人类对植被的干预只是在后期才开始明显增强。区内人类文化几经兴衰,主要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平面升降和植被变化等。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加重,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人类活动指标 人地系统的演化 全新世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与环境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伟铭 舒军武 邓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与当时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结果导致现代植物群分布格局的逐渐形成。鉴于新近纪环境变化的错综复杂性,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比孢粉植物群和探讨植物群变化规律时...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与当时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结果导致现代植物群分布格局的逐渐形成。鉴于新近纪环境变化的错综复杂性,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比孢粉植物群和探讨植物群变化规律时,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在综述新近纪全球性海洋和气候事件,以及区域性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新近纪地层建阶工作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提出讨论,进而探索孢粉植物群的一些综合性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新近纪前期,尤其在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孢粉植物群已经受到逐渐盛行的夏季风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冷的加剧,冬季风开始明显增强,导致草原型干旱性植被在内蒙古地区的形成。其影响在我国华北等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中反映尤为明显。青藏高原的抬升,直接导致高原孢粉植物区的形成;而横断山脉地区的孢粉植物群由于区内地形、气候复杂而拥有多种生境,加上垂直幅度大,上升运动的连续和持久,保留了许多源于不同植物区系的成份,成为一个独立的孢粉植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古环境 区域对比 地层划分 新近纪
下载PDF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伟铭 舒军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根据曲靖盆地曲参一井 6 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 ,共识别出 5个孢粉组合带 ,反映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面貌及变化过程。植物群在总体构成上比较单调 ,第一组合带中 ,栎属占绝对优势 ,组成栎树林 ,周围山地则主要分布松树林 ;栎树林在第二... 根据曲靖盆地曲参一井 6 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 ,共识别出 5个孢粉组合带 ,反映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面貌及变化过程。植物群在总体构成上比较单调 ,第一组合带中 ,栎属占绝对优势 ,组成栎树林 ,周围山地则主要分布松树林 ;栎树林在第二组合带分布范围减少 ,松属和铁杉属明显增加 ,可能反映地壳的抬升或气候变冷 ;栎树林在第三组合带得到全面恢复 ,反映植物生境转好 ;第四组合带为一渐变期 ,反映栎树林再度开始消减 ,松树林和蕨类植物则递增 ;孢粉植物群在第五组合带发生明显的变化 ,松科植物大量分布 ,栎树林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退 ,蕨类植物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它草本植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反映植物生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具有向上类型略有增多的特点 ,表现为原始栎树林的消退、扩张、再消退的变化规律。推测当地两次栎树林的消退过程可能分别与发生在 3.4Ma和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曲靖盆地 晚新生代 孢粉植物群 气候 植物生境
下载PDF
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早始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韩箫屿 舒军武 《世界地质》 CAS 2020年第1期72-89,共18页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较高(56.3%~91.8%)。孢粉组合反映了该盆地分布以杉科(Taxodiaceae)丰富为特征的沼泽湿地林,可能为重要的成煤植物;盆地低山地带分布有常绿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通过共存分析法获得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年均温为14.9℃~15.8℃,年均降水量为1011.3~1163 mm。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古气候参数综合分析,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孢粉 共存分析 古植被 古气候 抚顺盆地
下载PDF
浙江宁波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表土花粉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舒军武 王希华 +1 位作者 秦际威 王伟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浙江宁波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区域植被表土花粉分析表明:花粉植物群以栲属/柯属(Castanopsis/Litho-carpus)占优势,常见有木荷属(Schi m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木犀科(Oleaceae)、山茶科(Theace... 浙江宁波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区域植被表土花粉分析表明:花粉植物群以栲属/柯属(Castanopsis/Litho-carpus)占优势,常见有木荷属(Schi m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木犀科(Ole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常绿阔叶树种,并伴生有栎属(Quercus)、枫香属(Liquidambar)、鹅耳枥属(Carpi-nus)、盐肤木属(Rhus)等落叶阔叶类型,基本反映了中亚热带北缘现生常绿阔叶林植被面貌和特征。花粉组合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主要与微地形生境、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有关,并非指示植被及气候的垂直分异。孢粉组合中高含量的松属(Pinus)、丰富的蕨类植物及较高的炭屑浓度与当地伐木取薪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天童山表土花粉资料为理解研究区现生植被分布格局、生态恢复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植被变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提供了现实材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常绿阔叶林 中亚热带 天童山 浙江
原文传递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 被引量:12
9
作者 舒军武 王伟铭 陈晔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52,共7页
粒度、磁化率定量数据分析在判明第四系沉积物的来源、识别沉积分异作用、解译古沉积相和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钻孔上部全新统如东组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试分析,结合该孔孢粉成果,揭示研究区全新世古河道... 粒度、磁化率定量数据分析在判明第四系沉积物的来源、识别沉积分异作用、解译古沉积相和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太湖平原西北部卜弋桥ZK01钻孔上部全新统如东组进行了粒度和磁化率测试分析,结合该孔孢粉成果,揭示研究区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环境和气候明显经历了3个阶段:1)11000—9500cal.aBP,沉积物主要由粉砂组成,粒度证据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孢粉证据显示该阶段气候较温暖湿润;2)9500—3900cal.aBP,沉积物砂组分含量大幅增加,粒度资料显示古河道水动力明显增强,孢粉植被表明该时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暖湿稳定;3)3900cal.aBP以来,粉砂组分在沉积物中占优势,粒度结果表明该阶段水动力显著减弱,孢粉资料和磁化率证据表明研究区自该阶段特别是后期以来逐步出现了明显的人类活动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孢粉 古河道 环境演变 全新世 第四纪 太湖平原 江苏
原文传递
新版Tilia软件:中文指南和使用技巧 被引量:10
10
作者 舒军武 黄小忠 +4 位作者 徐德克 陈炜 宋兵 崔安宁 Eric Grimm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Tilia软件一直是微体古生物学特别是孢粉学科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款专业计算机程序。该软件主要将样品数据经统计计算分析,将每个样品化石科属类型含量以图谱的形式依据地层深度或时间顺序排列显示,使化石数据转换为地层图式。基于各科属... Tilia软件一直是微体古生物学特别是孢粉学科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款专业计算机程序。该软件主要将样品数据经统计计算分析,将每个样品化石科属类型含量以图谱的形式依据地层深度或时间顺序排列显示,使化石数据转换为地层图式。基于各科属特别是优势或建群类型含量上下层位变化特点和规律,划分生物组合带,以图的形式直观解读生物群落的地史演替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由于此软件一直在英文语境下运行,功能多样,操作较为复杂,往往令国内初学者难以入手和深入。本文将以新版Tilia 2.0.45软件为对象,基于先期积累的使用经验,结合我国学者的思维方式,通过简单的孢粉数据实例,图解步骤和过程,力求通俗易懂。为此,推出"基础版"和"高阶版"两种使用说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前者针对初学者旨在短时间内快速入门掌握孢粉百分比图谱制作的基本技巧,后者面向有一定操作经验学者力求在浓度图谱、通量图谱及"深度-年代"模型和Neotoma全球生态数据库等方面拓展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ia软件 微体古生物学 基础版 高阶版 使用指南
原文传递
浙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的孢粉学证据 被引量:4
11
作者 舒军武 蒋乐平 程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6-417,共12页
近年来,随着距今8 000-7 000年跨湖桥文化和万年之久的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环境考古工作也随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该区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层的AMS14 C年代测定和孢粉详细分析,重建了... 近年来,随着距今8 000-7 000年跨湖桥文化和万年之久的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环境考古工作也随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该区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层的AMS14 C年代测定和孢粉详细分析,重建了遗址区距今约6 500年以来的植被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文化层中间的间歇层成因进行了重点剖析。结果表明在楼家桥河姆渡文化早期阶段,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栎属(Quercus)为主,指示了遗址点附近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渔猎和采集的定居生活,同时水稻农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受人类干扰作用较小,地带性植被并未发生改变。随后距今约6 100年文化层中断,形成了自然沉积的间歇层,其孢粉组合面貌显得十分"异常",主要表现为松属(Pinus)骤增;少量的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和铁杉属(Tsuga)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植物首次出现;与海相相关的刺甲藻属(Spiniferites)、舌形藻属(Lingulodinium)首次集中出现;同时,淡水盘星藻属(Pediastrum)持续产出。结合钱塘江区域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推断当时杭州湾已经形成,其强烈的海潮上涌顶托造成河水阻塞,受海水及河水淹没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文化层突然中断,不利的环境迫使古人类放弃遗址居住点。此后,随着水灾等环境改善,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重返楼家桥。此时,孢粉组合发生了显著改变,以栎属为优势的次生阔叶林形成,说明随着人类稻作农业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植被受到了较强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文化间歇层 海潮 楼家桥遗址 钱塘江 浙江
原文传递
黑龙江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盆演变和植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舒军武 王伟铭 +1 位作者 尹德顺 王金山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4,共8页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收缩衰退阶段,并揭示湖泊阶段性发展的旋回性特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湖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古植被面貌,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结果表明植被经历了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含亚高山针叶树种的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泊的演变和植被更替存在着潜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盆发育旋回 植被变化 古气候 中中新世 鸡东盆地 黑龙江
原文传递
第13届国际孢粉学暨第9届国际古植物学联合大会在日本东京顺利召开
13
作者 舒军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8-518,共1页
四年一次的国际孢粉学和古植物学联合大会(IPC XⅢ/IOPCIX 2012)于今年8月23日到30日在日本东京中央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是”环境世纪中的孢粉学和古植物学(Palyonlogy and Palaeobotany in the Century of the Environment... 四年一次的国际孢粉学和古植物学联合大会(IPC XⅢ/IOPCIX 2012)于今年8月23日到30日在日本东京中央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是”环境世纪中的孢粉学和古植物学(Palyonlogy and Palaeobotany in the Century of the Environment)”。会议报告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大会主题报告、专题分会报告以及一般会场、公众会场、午餐研讨会和专题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物学 日本东京 孢粉学 国际 专题研讨会 会议报告 主题报告 会场
原文传递
日本本州北部白神山地圆齿水青冈林(Fagus crenata)表土花粉分析及水青冈属花粉的代表性
14
作者 舒军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225,共13页
为揭示和探讨水青冈表土花粉与现生植被的关系及其花粉代表性,我们对日本本州北部白神岳圆齿水青冈林中苔藓表土花粉进行了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结果表明Fagus花粉可有效指示青冈林森林植被:在水青冈优势林中Fagus花粉百分含量达35%—... 为揭示和探讨水青冈表土花粉与现生植被的关系及其花粉代表性,我们对日本本州北部白神岳圆齿水青冈林中苔藓表土花粉进行了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结果表明Fagus花粉可有效指示青冈林森林植被:在水青冈优势林中Fagus花粉百分含量达35%—40%以上;偏离水青冈林或无水青冈林分布时,含量低于5%—10%;介于两者之间为含有水青冈的混交林。这一结果与我国众多学者报道的表土花粉研究显示Fagus花粉的低代表性不相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国内取样点松属(Pinus)花粉的突出含量及林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紧密相关,从而干扰"遮掩"了水青冈花粉具有合适代表性这一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青冈属(山毛榉属) 表土花粉 代表性 白神岳 日本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蕨类孢子与藻类——以奉贤DY03钻孔的产出类型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毛礼米 王伟铭 +1 位作者 舒军武 杨小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奉贤DY03钻孔的全新统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和藻类的种类丰富,如何正确鉴别,并解释它们的来源、传播与沉积过程等问题,成为讨论过去生物多样性变化、古生态环境与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本文收录奉贤DY03钻孔沉积物中出现频率较高... 长江三角洲奉贤DY03钻孔的全新统沉积物中蕨类孢子和藻类的种类丰富,如何正确鉴别,并解释它们的来源、传播与沉积过程等问题,成为讨论过去生物多样性变化、古生态环境与气候事件的重要基础。本文收录奉贤DY03钻孔沉积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蕨类孢子和藻类,蕨类孢子可能鉴定到种或属的水平,但也有部分种类只能鉴定到科的水平,有的类型难以确定,则以形态种来归类。凤尾蕨科的种类具有突出的多样性(约8种类型),其次是水龙骨科、卷柏科、里白科、石松科,再次是紫萁科、水蕨科、桫椤科等。藻类根据生态型分为淡水域和咸水域或半咸水域的种类,前者以环纹藻和盘星藻为代表,后者则以沟鞭藻为典型。本研究包含的41种孢子和5种藻类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类似沉积环境的孢粉鉴定参考。文中还简要讨论了DY03钻孔的蕨类孢子来源和藻类的古生态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孢子 藻类 沟鞭藻 环纹藻 盘星藻 全新世 奉贤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瑜 李向前 +3 位作者 舒军武 赵增玉 张祥云 郭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6-755,共10页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泰州地区TZK3钻孔沉积物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结合系统的高分辨率AMS ^14C、OSL测年,讨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TZK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1)MIS 4,砂砾层,不含有孔虫...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泰州地区TZK3钻孔沉积物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结合系统的高分辨率AMS ^14C、OSL测年,讨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TZK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1)MIS 4,砂砾层,不含有孔虫,为河床相;2)MIS 3,粉砂,含有贝壳碎片、小海贝、海相腹足类口盖,为河口相;3)MIS 2,含粘土粉砂,含少量介形虫,为河漫滩相;4)12.1~10.5cal.ka B.P.,粉砂,未见有孔虫,为河床相;5)10.5 ~6.9 cal.ka B.P.,粉砂,零星见个体非常小的有孔虫,潮汐层理发育,为受潮汐影响的河漫滩;6)6.9~4.3 cal.ka B.P.,粉砂,含有大量有孔虫,为河口砂质沉积.对比研究发现,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最大海泛面时期为6.9 cal.ka B.P.,黄桥砂坝发育的年龄区间为7.6~4.3 cal.ka B.P.,为潮成砂坝,其发育主要受长江径流、河口潮汐流和亚洲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最大海泛面 黄桥砂坝 微体古生物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植被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伟铭 李春海 +1 位作者 舒军武 陈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08-1320,共13页
为揭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植被的变化规律,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一些研究薄弱区布钻取芯,建立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和胞粉序列,以恢复研究区过去约2万年以来的植被变化过程.文中分别给出中国南方18、9和6ka BP前... 为揭示自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南方植被的变化规律,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一些研究薄弱区布钻取芯,建立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时间标尺和胞粉序列,以恢复研究区过去约2万年以来的植被变化过程.文中分别给出中国南方18、9和6ka BP前后的植被分带图和各区域植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8ka BP前的植被带分布与现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西部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与高寒草甸草原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中东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及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9ka BP前后的植被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西北部局部地处山地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外,其他地区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带,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亚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带/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6ka BP前后的植被面貌与9ka BP前后的变化不大,但各个植被带的北缘略有北移,反映当时总体气候变得更加温暖.中国南方2万年以来的植被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变迁的驱使,其中气候变化为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后期变得越来越明显,而在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海平面变化对植物的分布同样构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18ka BP 9ka BP 6ka BP 环境变化 中国南方
原文传递
浙江白马湖地区硅藻记录的早-中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事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燕妮 李冬玲 +3 位作者 沙龙滨 舒军武 王伟铭 徐晓群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507,共13页
通过对浙江萧山白马湖地区BMH全新世钻孔沉积物中硅藻及其主成分进行分析,揭示研究区9 600—7 230cal a BP期间与海平面相关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显示9 600—8 950cal a BP期间,硅藻组合以淡水种为优势种,未出现海水种,反映研究区为淡... 通过对浙江萧山白马湖地区BMH全新世钻孔沉积物中硅藻及其主成分进行分析,揭示研究区9 600—7 230cal a BP期间与海平面相关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显示9 600—8 950cal a BP期间,硅藻组合以淡水种为优势种,未出现海水种,反映研究区为淡水沼泽环境,没有受到海水的影响;8 950—8 600cal a BP期间,硅藻组合中半咸水种出现且含量逐渐增加,但仍以淡水种为主要优势种,表明研究区受到间歇性潮汐或风暴潮的影响,对应于高潮滩-潮上带的沉积环境;半咸水种和海水种含量在8 600—8 300cal a BP期间显著增加,而淡水种的含量明显降低,说明当时海平面显著上升,白马湖地区处于潮下带;在8 300—7 230cal a BP段的沉积物中未发现硅藻壳体,可能与当时研究区干涸成陆或埋藏条件有关,对应于跨湖桥文化时期(8 000—7 000cal a BP)。白马湖地区硅藻记录的8 600—8 300cal a BP海平面上升事件,在同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东南亚乃至全球其他很多地方均有记录,可能与该时期劳伦太德冰盖融水事件(Laurentide Ice Sheet)以及Agassiz-Ojibway湖溢水事件所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主成分分析相对海平面变化全新世 白马湖
原文传递
第四系重新定义的有关建议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伟铭 舒军武 陈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9-320,325,共3页
关键词 第四系 新近系 新生界 地质年代表
原文传递
安徽巢湖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植硅体记录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居中 +2 位作者 杨玉璋 尹承龙 舒军武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4,共12页
通过巢湖西岸湖泊钻孔的植硅体分析,结合AMS14 C年代测定,识别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各组合带主要植硅体类型变化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3.7—7.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史,共分为4个阶段:1)13.7—12.9cal ka BP阶段,气候呈现温暖湿润的... 通过巢湖西岸湖泊钻孔的植硅体分析,结合AMS14 C年代测定,识别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根据各组合带主要植硅体类型变化特征,重建了该地区13.7—7.5cal ka BP的气候环境演变史,共分为4个阶段:1)13.7—12.9cal ka BP阶段,气候呈现温暖湿润的特点,降水量较大,其中晚期阶段(13.1—12.9cal ka BP)气候开始逐渐变凉变干;2)12.9—11.5cal ka BP阶段,降温幅度较大,降水量减少,可能对应全球性新仙女木降温事件;3)11.5—9.8cal ka BP阶段,气温有所回升,降水量增加,气候总体表现为温凉湿润;4)9.8—7.5cal ka BP阶段,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略有减少,并存在多次波动。其中8.4—8.2cal ka BP期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冷变干事件,可能代表了全球8.2ka的降温事件。上述结果很好地响应了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填补了该地区之前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古环境演变研究的不足。此外,13.7—7.5cal ka BP期间,水稻植硅体的连续出现表明该地区可能一直存在水稻生长,表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我国野生稻资源分布的北界至少已经到达巢湖流域。这一结果为研究我国史前野生稻资源的分布,以及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实证和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野生稻 环境演变 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 巢湖流域 安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