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30年代科技兴农试验:定县猪种改良 被引量:2
1
作者 陶鹤山 舒喜乐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6,共8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科学主义、科技兴国的思想在中国渐为流传,但如何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先生在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体现了他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中国农村的志向、总体构想和实践,真正体...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科学主义、科技兴国的思想在中国渐为流传,但如何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尚待探索的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先生在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体现了他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中国农村的志向、总体构想和实践,真正体现了“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村的开拓精神。我们选择了猪种改良这个角度,考察平教会是如何踏踏实实地进行科技下乡、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我们认为,晏阳初的这一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种改良 科技推广 定县农村 20世纪30年代
下载PDF
在国内培育新知--“友谊树”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在中国
2
作者 舒喜乐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2期195-214,共20页
本文以“中阿友谊树”为例,考察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发生的跨国科学交流的意义与局限。1964年,阿尔巴尼亚向中国赠送了一万棵橄榄树,作为中阿两国人民永恒友谊的象征。这些橄榄树交由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和农民来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 本文以“中阿友谊树”为例,考察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发生的跨国科学交流的意义与局限。1964年,阿尔巴尼亚向中国赠送了一万棵橄榄树,作为中阿两国人民永恒友谊的象征。这些橄榄树交由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和农民来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繁殖和栽培。作者发现,虽然橄榄树被用作国际友谊和科学交流的象征,但与其说产生和流传于中国的、与橄榄树相关的知识是“被传输的知识”(即跨国流动的知识),毋宁说它们是“背景中的科学”(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内政治背景下的科学)。从阿尔巴尼亚入境的橄榄树,最终成为中国本土农业知识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生产和流通系统的又一个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科学交流 中阿友谊树 农业科学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