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泸州发现贵州臭蛙
1
作者 李长国 刘洋 +5 位作者 廖光燕 王疆评 谭宋文 聂占昌 文睿 舒国成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4,共2页
臭蛙属Odorrana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目前共有64种(Amphibia Web,2023),中国有41种(Lin et al.,2022),贵州臭蛙O. kweichowensis是Li等(2018)发表的新种,目前仅记录分布于贵州省(Li et al.,2018;李仕泽等,2020;中国两栖... 臭蛙属Odorrana物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目前共有64种(Amphibia Web,2023),中国有41种(Lin et al.,2022),贵州臭蛙O. kweichowensis是Li等(2018)发表的新种,目前仅记录分布于贵州省(Li et al.,2018;李仕泽等,2020;中国两栖类,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属 四川泸州 两栖类 热带地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被引量:1
2
作者 舒国成 何忠萍 +5 位作者 郭鹏 贺锦锌 杜文宇 胡琳 李成 谢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9,共12页
为了解长江区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受胁及保护现状,本研究以长江水系自然分区为主将长江流域分为11个地理单元,采用编目法揭示区域内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使用G-F指数方法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运用权重赋值法评估区域内... 为了解长江区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受胁及保护现状,本研究以长江水系自然分区为主将长江流域分为11个地理单元,采用编目法揭示区域内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使用G-F指数方法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运用权重赋值法评估区域内物种的受胁现状及各区域的保护优先性。结果显示,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共281种,其中两栖类225种,隶属2目9科37属;爬行类56种,隶属3目9科22属。该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及其比例分别为119种和42.35%;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及比例分别为60种和22.06%;受胁物种数和比例分别为102种和36.30%。物种多样性总体呈现出“上游高下游低和右岸高左岸低”的分布格局;对于水生两栖动物,金沙江-雅砻江流域(JSYL)、岷江-沱江流域(MJTJ)和乌江-赤水河-清江流域(WCQ)保护优先性更高;对于水生爬行动物,江源区(JY)、太湖流域(TH)和中下游干流区间(ZXG)保护优先性更高。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水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不可替代性强,保护关注度大,保护紧迫性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域内本底资源调查,建立科学高效的联防、联控一体化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区域物种多样性监测及评价机制,以及注重增加科研投入与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本研究为长江流域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物种多样性 保护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我国蝌蚪的科级分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成 舒国成 江建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2017年末,我国的两栖动物已记录3目14科466种,其中,无尾目Anura 10科386种。蝌蚪是无尾两栖类物种的幼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特征和一个特别的变态过程,是无尾目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蝌蚪的形态特征散见于各个物种的形态描述... 2017年末,我国的两栖动物已记录3目14科466种,其中,无尾目Anura 10科386种。蝌蚪是无尾两栖类物种的幼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特征和一个特别的变态过程,是无尾目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蝌蚪的形态特征散见于各个物种的形态描述,而对蝌蚪科级分类的系统研究却阙如。本文基于蝌蚪的8个形态学分类性状,概述了我国除亚洲角蛙科Ceratobatrachidae外9个科(铃蟾科Bombinatoridae、角蟾科Megophryidae、蟾蜍科Bufonidae、雨蛙科Hylidae、蛙科Ranidae、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浮蛙科Occidozygidae、树蛙科Rhacophoridae、姬蛙科Microhylidae)的蝌蚪分类特征,系统阐述了蝌蚪科级分类特征的分类和适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蝌蚪 形态 中国
下载PDF
苘麻在二滩库区消落带的适应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成 彭玉兰 +1 位作者 舒国成 谢锋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1期61-63,共3页
水库消落带已成为水电工程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而适生植物筛选是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基础。2014年6月,在二滩库区消落带发现了一种扩散迅速、长势良好的消落带优势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结合相关文献,分... 水库消落带已成为水电工程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而适生植物筛选是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基础。2014年6月,在二滩库区消落带发现了一种扩散迅速、长势良好的消落带优势植物——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苘麻适应于消落带环境的3个生物学特性:1坚硬的外壳和轻的蒴果是苘麻种子耐水淹的基础;2生长期短是苘麻完成生活史的必要条件;3抗逆性强是苘麻耐干热贫瘠的关键。苘麻在二滩库区消落带作为优势植物出现,为消落带适生植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选择,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的消落带植被恢复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苘麻 消落带 适生植物 二滩库区
下载PDF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路杀爬行动物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韬 章文艳 +4 位作者 戴蓉 郑普阳 舒国成 邹琪 李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48-2656,共9页
爬行动物是受道路影响的主要野生脊椎动物类群之一,2019—2020年,采用路巡调查法对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爬行动物路杀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路杀爬行动物有7科22种100只,钝头蛇科的横纹钝头蛇Pareas margaritophorus、眼镜蛇科的银环... 爬行动物是受道路影响的主要野生脊椎动物类群之一,2019—2020年,采用路巡调查法对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爬行动物路杀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路杀爬行动物有7科22种100只,钝头蛇科的横纹钝头蛇Pareas margaritophorus、眼镜蛇科的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是路杀数量最多的物种,包括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闪鳞蛇Xenopeltis unicolor和三索蛇Coelognathus radiatus。爬行动物的路杀有3个高峰时间段,7:00—10:00时是最集中的路杀时间段。温度20—25℃是最集中的路杀温度范围。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爬行动物的路杀与其活动节律有关,7:00—10:00时的晒阳行为可能是路杀的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路杀 日活动节律 晒阳 思茅区
下载PDF
石棉县的大凉螈分布、种群现状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流洋 唐博 +5 位作者 吴应豪 舒国成 龚宇舟 曾一唯 程明阳 束潇潇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66-71,共6页
大凉螈是大凉山地区的特有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和保护关注度,石棉县是该物种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问询法,调查了大凉螈在石棉县的分布及种群现状。发现该物种在石棉县分布较广,目前调查到有8个分布点,其种群数... 大凉螈是大凉山地区的特有两栖动物,具有重要的进化地位和保护关注度,石棉县是该物种重要的分布区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问询法,调查了大凉螈在石棉县的分布及种群现状。发现该物种在石棉县分布较广,目前调查到有8个分布点,其种群数量较丰富,栖息地类型选择宽泛;但该种群受人为捕捉、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繁殖场地减少等影响,部分种群有下降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螈 石棉种群 分布 种群现状 保护
下载PDF
四川发现云开脊蛇
7
作者 张佳琦 李科 +3 位作者 王朝英 吴亚勇 舒国成 时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0-567,共8页
2022年6月,在四川泸州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条蛇类标本,其与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形态学鉴别特征较为一致;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重建的分子系统关系显示与云开脊蛇聚为一支,基于未校正距离模型估算的遗传距离显示,... 2022年6月,在四川泸州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条蛇类标本,其与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形态学鉴别特征较为一致;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重建的分子系统关系显示与云开脊蛇聚为一支,基于未校正距离模型估算的遗传距离显示,新采集标本与云开脊蛇其他个体间遗传距离为3.1%~3.3%,小于脊蛇属Achalinus种间遗传距离。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的标本为云开脊蛇,系四川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 形态比较 云开脊蛇 四川 新记录
下载PDF
一例西伯利亚蝮繁殖报道
8
作者 曾杨妹 吴亚勇 +5 位作者 刘芹 喻敏 李科 王家骏 郭鹏 舒国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9-639,共1页
2020年7月13日,在四川若尔盖县(102°29′54″E,33°44′03″N,海拔3543 m)采集到1条怀孕西伯利亚蝮(Gloydius halys)。经饲养,此雌蛇于8月22日8:40时产幼蛇2条,编号1(图1)和2,另产出1枚呈流动黏稠状未受精卵。1号(幼蛇)已出膜... 2020年7月13日,在四川若尔盖县(102°29′54″E,33°44′03″N,海拔3543 m)采集到1条怀孕西伯利亚蝮(Gloydius halys)。经饲养,此雌蛇于8月22日8:40时产幼蛇2条,编号1(图1)和2,另产出1枚呈流动黏稠状未受精卵。1号(幼蛇)已出膜活动;2号(幼蛇)被包裹在透明卵膜中,为死胎,体重3.2 g,体长18.2 cm。当天11:50时雌蛇再产2条幼蛇(编号3和4),均已出膜。雌蛇体重48.4 g,全长47.8 cm,产后体重36.2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若尔盖 未受精卵 西伯利亚
原文传递
四川省发现玉龙龙蜥 被引量:1
9
作者 舒国成 喻敏 +2 位作者 郑普阳 程明阳 谢锋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4,共6页
玉龙龙蜥Diploderma yulongense(Mathey, Denzer, Hou&Wang 2012)于2012年根据Andrews R C等1914年在玉龙雪山采集的历史馆藏标本命名。至今对该物种尚未进行过研究,对其自然生活史资料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2019年7月,作者在四川省... 玉龙龙蜥Diploderma yulongense(Mathey, Denzer, Hou&Wang 2012)于2012年根据Andrews R C等1914年在玉龙雪山采集的历史馆藏标本命名。至今对该物种尚未进行过研究,对其自然生活史资料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2019年7月,作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下麦地乡采集到2号龙蜥属物种标本(采集号:2019ML0037♂,2019ML0038♀),经形态学检视和线粒体ND2基因序列重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2号标本为玉龙龙蜥,该种是四川分布新记录种。该发现将对玉龙龙蜥在我国地理分布的认知向东北方向延伸了100余千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龙龙蜥 四川 分布新记录种 ND2基因 鬣蜥科
原文传递
小个体大凉螈增加精子质量投入获得交配后竞争优势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明阳 束潇潇 +5 位作者 张勘 朱玉东 龚宇舟 肖璐瑶 舒国成 谢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1-836,共6页
精子竞争进化稳定策略中"角色模型"预测在交配前竞争中处于不同"角色"地位的雄性在精子竞争中存在不同的精子投资策略,而"稀释假说"提出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精子投资具有数量或质量的偏向.大多数有尾类... 精子竞争进化稳定策略中"角色模型"预测在交配前竞争中处于不同"角色"地位的雄性在精子竞争中存在不同的精子投资策略,而"稀释假说"提出了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精子投资具有数量或质量的偏向.大多数有尾类两栖动物因体内受精、精子储存和多次交配等特点成为验证上述模型假说的最佳类群.基于雄性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交配前竞争的研究,运用全子集回归分析,探究精子数量和质量的相关特征与身体特征、身体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凉螈交配后精子竞争情况.结果显示头体长(snout-vent length,SVL)更长的雄性倾向于拥有更大的睾丸质量(testis mass,TM)和体积(testis volume,TV),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P_(TM-SVL)=0.095;P_(TV-SVL)=0.058);精子全长(相关系数CC=-0.939,P<0.001)和尾长(CC=-0.865,P<0.001)与雄性头体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雄性比例质量指数(精子全长:CC=1.322,P<0.001;精子尾长:CC=1.745,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结果说明处于交配前竞争劣势的小个体大凉螈采取补偿策略,产生更大、尾部更长的精子从而增加其在交配后精子竞争中的优势,无论是劣势个体还是身体状况更好的个体,均表现出对增加精子质量的投入偏向,而没有选择增加精子数量.本研究在有尾两栖类中验证了精子竞争的"角色"模型,同时发现在大凉螈的交配系统中对精子质量表现出了相对于精子数量更强的选择性,此发现支持在具有储精腺体结构的小空间交配系统中,精子置换可能在精子竞争中起到更为关键作用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竞争 睾丸大小 精子表型 大凉螈 有尾类 两栖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