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被引量:6
1
作者 舒志武 袁炎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 想家 ,思乡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它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 ,时时刻刻表露在我们的言行上 ,但前贤时彦似乎尚无学术的讨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后认为 :传统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浓厚的亲情伦理使中国人不忍心背井离乡 ;缺乏探险精神使中国人不敢背井离乡 ;体质上的相对虚弱使中国人不能背井离乡。一旦不得不离开 ,就会情不自禁地思井怀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乡土情结 衣耕文明 亲情伦理 传统文化 文学作品 语言习俗 文化
下载PDF
数词“三”的文化意义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2-137,共6页
讨论数词“三”的产生及其特点。“三”是一个很平常而且大量使用的数词 ,含有“三”的词语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一个数词 ,它具有“成熟”、“完满”、“概指”、“稳定”等内涵和特点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
关键词 数词 “三” 文化意义 汉语 成数 满数 概数 稳数
下载PDF
杜诗叠音对仗的艺术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舒志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9-334,共6页
叠音比单音更具表现力,对仗的叠音又比单句的叠音更具表现力。杜甫深谙此道,在他的诗中大量使用了叠音对仗,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叠音的摹声功能营造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利用叠音的状物功能营造形象生动的意境美,利用叠音的启发功能... 叠音比单音更具表现力,对仗的叠音又比单句的叠音更具表现力。杜甫深谙此道,在他的诗中大量使用了叠音对仗,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叠音的摹声功能营造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利用叠音的状物功能营造形象生动的意境美,利用叠音的启发功能营造富于联想的情感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叠音对仗 艺术效果
下载PDF
从四声别义看汉语声调的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舒志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4-57,共4页
本文通过对四声别义变调趋势的分析,认为汉语声调的发展演变是先有平声,再由平声演变发展出上声和去声。入声不是一个调类,而只是一种具有特殊韵尾的韵类,其调型与平声无别。本文还强调,讨论声调应树立时间层次观念,笼统地说古有四声或... 本文通过对四声别义变调趋势的分析,认为汉语声调的发展演变是先有平声,再由平声演变发展出上声和去声。入声不是一个调类,而只是一种具有特殊韵尾的韵类,其调型与平声无别。本文还强调,讨论声调应树立时间层次观念,笼统地说古有四声或古无四声,很难把问题说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别义 声调的发展 入声韵 入声调
下载PDF
土家语形容词的“级” 被引量:2
5
作者 舒志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关键词 形容词 土家语 语法范畴 最高级 一般现在时 现在完成时 比较对象 高级表示法 颜色形容词 原形
下载PDF
野菜古籍价值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舒志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6-230,共5页
一 野菜古籍的现存情况 我国古代有关野菜的著述,学术界将其归入“农书·救荒赈灾”之中,现存13种,分别收藏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沈阳等地图书馆。《救荒本草》和《野菜博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部。
关键词 野菜 古籍 价值 《救荒本草》 学术界 图书馆 农书
下载PDF
论杜甫的入声韵脚诗 被引量:3
7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8-64,共7页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押韵 入声韵脚
下载PDF
本色自然是仁爱——对杜甫诗歌的一种新认识 被引量:2
8
作者 舒志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仁爱”是杜诗的灵魂,也是杜甫为人的本色,杜甫首先是仁者,杜诗的仁爱主要是继承了儒家传统并有所发展;将仁爱精神放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博爱相比较,仁爱最符合中国国情,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首先需要仁爱;人类社会要... “仁爱”是杜诗的灵魂,也是杜甫为人的本色,杜甫首先是仁者,杜诗的仁爱主要是继承了儒家传统并有所发展;将仁爱精神放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博爱相比较,仁爱最符合中国国情,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首先需要仁爱;人类社会要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仁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仁爱 兼爱 慈爱
下载PDF
《说文解字旧音》的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舒志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5-150,共6页
《说文解字旧音》的性质舒志武唐人传注中,经常有“说文音×”、“说文xx反”的话,清人毕沅把这些话汇集起来,按《说文》的次第加以编排,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说文解字旧音》(以下简称为《旧音》)。《旧音》汇集了陆德明... 《说文解字旧音》的性质舒志武唐人传注中,经常有“说文音×”、“说文xx反”的话,清人毕沅把这些话汇集起来,按《说文》的次第加以编排,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说文解字旧音》(以下简称为《旧音》)。《旧音》汇集了陆德明《经典释文》、李善《文选注》、章怀太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说文解字 《广韵》 《切韵》 《隋书·经籍志》 音切 普通话 《经典释文》 《唐韵》 上古音
下载PDF
陶渊明诗文韵部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舒志武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5-83,共9页
晋代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的方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魏晋南北朝时,虽曾有过韵书,如李登的《声类》,但都未流传下来,考察晋代语音的主要依据就是诗文押韵。当时文人赋诗作文没有唐宋以后那样的"官韵&quo... 晋代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的方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魏晋南北朝时,虽曾有过韵书,如李登的《声类》,但都未流传下来,考察晋代语音的主要依据就是诗文押韵。当时文人赋诗作文没有唐宋以后那样的"官韵",他们押韵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应能反映作者的方音面貌。本文利用陶渊明诗文用韵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闲情赋 韵部 广韵 陶诗 士不遇 杂诗 通押 魏晋南北朝 咏贫士
下载PDF
农科大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 被引量:2
11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讨论农科大学生文学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对农科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了简要的分析,讨论了文学素质培养对农科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六点改革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农科大学生 文学素质 和谐人
下载PDF
杜甫七律对仗的正与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08-115,共8页
杜甫七律的对仗可分为正常和变通两种格式。中间两联对是正常格式,四联对、三联对、颔联或颈联加首联或尾联的两联对、一联对、颔联或颈联流水对是变通格式;工对、邻对、宽对是正常格式,不讲虚实门类差别的远对、不同短语结构的假对、... 杜甫七律的对仗可分为正常和变通两种格式。中间两联对是正常格式,四联对、三联对、颔联或颈联加首联或尾联的两联对、一联对、颔联或颈联流水对是变通格式;工对、邻对、宽对是正常格式,不讲虚实门类差别的远对、不同短语结构的假对、不顾平仄声律的拗对都是变通格式。变通格式是正常格式的调节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七律 对仗 正与变
下载PDF
杜甫七言八句古体诗的格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舒志武 《中国韵文学刊》 2013年第3期44-50,共7页
杜甫现存七言八句古体诗36首。这36首古体在格律上一方面受到了近体诗的影响,如字数句数跟七律相同;另一方面又尽可能有别于格律诗。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转韵,用仄声韵;中间两联不同时使用对仗;平仄多用正句和拗句而尽量避免律句;风格... 杜甫现存七言八句古体诗36首。这36首古体在格律上一方面受到了近体诗的影响,如字数句数跟七律相同;另一方面又尽可能有别于格律诗。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转韵,用仄声韵;中间两联不同时使用对仗;平仄多用正句和拗句而尽量避免律句;风格上多为歌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古体诗 七言八句
下载PDF
论杜甫七言拗律的形式特点和地位
14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97-105,共9页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qu...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拗—律的三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七拗 形式特点 地位
下载PDF
大而能化 工而能变——论杜甫七律首尾联的特殊对仗
15
作者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8-95,共8页
讨论了杜甫七律首尾联中似对非对的对仗现象。认为 :之所以有这些特殊现象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 ,诗人不得不对仗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想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 ,寻找一种既可灵动地表达诗意... 讨论了杜甫七律首尾联中似对非对的对仗现象。认为 :之所以有这些特殊现象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 ,诗人不得不对仗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想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 ,寻找一种既可灵动地表达诗意又不丢弃诗歌形式之美的对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七律 特殊对仗 大而能化 工而能变
下载PDF
杜诗叠音对仗特异功能发微
16
作者 舒志武 《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1期51-55,共5页
杜甫的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这些叠音明显比单音具有表现力,用在对仗句中比用在单句中又更具表现力。老杜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汉语这一特点,使叠音对仗在他的诗歌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喧宾夺主功能,叠音成了诗句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重心;词... 杜甫的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这些叠音明显比单音具有表现力,用在对仗句中比用在单句中又更具表现力。老杜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汉语这一特点,使叠音对仗在他的诗歌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喧宾夺主功能,叠音成了诗句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重心;词性变异功能,叠音与组成叠音的单音词性有别;多向延伸功能,不同的叠音相对仗可以引导读者向不同的方向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叠音对仗 喧宾夺主 词性变异 反向延伸
下载PDF
上古汉语S-前缀功能试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舒志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98-105,共8页
1 最近十几年来,s-前缀的讨论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着一个s-前缀。但是,各家都只是在讨论上古音时顺便提及,并没有对这个前缀的功能进行专门的、进一步的探讨。他们主要利用了谐声材料,这些材... 1 最近十几年来,s-前缀的讨论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着一个s-前缀。但是,各家都只是在讨论上古音时顺便提及,并没有对这个前缀的功能进行专门的、进一步的探讨。他们主要利用了谐声材料,这些材料只能反映语音上的联系。所以到目前为止,s-前缀仍然只是一种可能的推测。本文打算在前人古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论这个前缀在上古汉语中的形态功能,以求教于方家。我们认为,所谓前缀,就是上古汉语中构词构形形态的表现形式。光从语音平面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形式 名词意义 语音平面 汉语音韵学 语义 上古汉语 不及物动词 自动词 前缀 国语
下载PDF
《诗经》押韵与《说文》谐声中的方音 被引量:1
18
作者 舒志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97-100,104,共5页
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文学要借助语言;同样,研究语言也离不开文学,研究古代语音尤其如此。汉族有三千多年延续不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从地理分布来看,历史上邹鲁、荆楚、淮南、长安、邺都、金陵、河南、江西、大都、江浙、岭南... 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文学要借助语言;同样,研究语言也离不开文学,研究古代语音尤其如此。汉族有三千多年延续不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从地理分布来看,历史上邹鲁、荆楚、淮南、长安、邺都、金陵、河南、江西、大都、江浙、岭南、蜀中等十二个地区曾是某个时期人文荟萃之地或是文化活动的中心。发源地主要是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而汉族文学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音 诗经 说文 黄河流域 方言差异 汉语语音史 语言 地理分布 研究文学 声母
下载PDF
意境高远,韵味隽永——王维诗的音韵美
19
作者 舒志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融诗、画、乐于一体,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能用视觉去欣赏、想象,还可以通过听觉去体会、玩味。这听觉所反映的就是音乐美,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音韵美。文学评论家往往只注重词有“五音”、“五声”、“六律”、... 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融诗、画、乐于一体,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能用视觉去欣赏、想象,还可以通过听觉去体会、玩味。这听觉所反映的就是音乐美,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音韵美。文学评论家往往只注重词有“五音”、“五声”、“六律”、“清浊重轻”等讲究,而对诗则往往只说到分“平仄”。其实,诗,尤其是名家的诗,除了平仄谐律外,对宁的韵母,尤其是韵尾也是十分考究的。在这方面,王维的诗可称为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美 王维诗 音乐美 韵尾 韵母 艺术效果 文学评论 开口度 听觉 盛唐诗人
下载PDF
《诗经》“止”字小议
20
作者 舒志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26-130,共5页
《诗经》中的“止”,毛传、郑笺以及孔疏都大致分作两类:一类是动词,如 1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又“止于棘”,“止于楚”,“止”都当留止讲,意思很清楚。另一类是当语辞用,如《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诗经》中的“止”,毛传、郑笺以及孔疏都大致分作两类:一类是动词,如 1 《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又“止于棘”,“止于楚”,“止”都当留止讲,意思很清楚。另一类是当语辞用,如《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其中“止”字,毛郑孔都当作语辞讲。但是,《诗经》中的“止”除了动词和语气词两类,还可分出一类,即代词,当“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代词 动词 毛传 甲骨文 语气词 郑笺 语辞 文王 小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