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利普教授的中国岁月:1920—1946
1
作者 艾伦·马祖尔 张亚威(译)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第5期5-30,共26页
阿玛丢斯·威廉·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是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20年,50岁的葛利普受丁文江的邀请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和地质调查所任职。在1946年去世之前,葛利普倾尽全力帮助中国建立、发展了现代地质学和... 阿玛丢斯·威廉·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是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20年,50岁的葛利普受丁文江的邀请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和地质调查所任职。在1946年去世之前,葛利普倾尽全力帮助中国建立、发展了现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培养了众多人才,为中国的自然科学发轫做出了卓越贡献。葛利普本人著述颇丰,先后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不仅探究了中国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还创立了全球构造理论学说。《葛利普教授的中国岁月:1920—1946》(Amadeus Grabau in China:1920—1946[J].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2006, 21(1):51—94.)是目前关于葛利普教授在华经历最为详尽的传记,记述了葛利普在中国的26年间的工作与生活。本文作者艾伦·马祖尔是葛利普家族的姻亲,他走访了家族亲友,还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档案、信件,不但发掘了有关葛利普的更多史料和线索,还澄清了前人著述中的诸多谬误之处,准确、完整地呈现了葛利普教授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尤其难得的是采用了众多当事人的私人信件,这些内容都是首次披露,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了葛利普的学术成果和价值,因此兼具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原文有四个章节,这篇译文是其中的节选,经原文作者艾伦·马祖尔授权译者张亚威翻译此文。文中所用图片,图1、3、4为译者根据节选内容配图,图2、5为原文配图。张亚威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全球构造 古生物学家 私人信件 原文作者 丁文江 艾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