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与调控模式研究
1
作者 党小虎 邓铭江 +5 位作者 李鹏 曹小曙 隋博洋 时鹏 张甜 艾泽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5-1365,共11页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地跨黄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的西北“水三线”,如何顺应生态本底、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实2个重大战略,因地制宜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框架及协调发展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已有的生态经济理论成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理念,构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识别体系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作用路径,基于核心理论和基础评价,提出适应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系的四大发展模式和四大生态经济枢纽区建设,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农业发展模式总结,明确生态经济枢纽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路径。研究认为西北“水三线”生态经济体系概念框架可为建设西北内陆型生态经济枢纽区及其核心模式、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水三线” 生态经济体系 调控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表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琼芳 陈云明 +2 位作者 刘小梅 崔静 艾泽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以黄土丘陵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以期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海拔、土壤等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 以黄土丘陵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以期揭示自然恢复过程中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海拔、土壤等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铁杆蒿群落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退耕12~20a)后减少(退耕20~28a)再增加的趋势(退耕28~45a),退耕12~20、28~40和40~45a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50%、4.05%和10.11%;退耕20~28a的年减少率为3.13%。土壤表层总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似,退耕12~24、28~40和40~45a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10%、4.56%和8.58%,退耕24~28a的年减少率为7.4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含量 植被自然恢复
下载PDF
基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以云南永善县为例
3
作者 艾泽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3年第3期72-74,共3页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惠及子孙永续发展的千秋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步入新时代,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运用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进一步...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惠及子孙永续发展的千秋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步入新时代,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运用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民生福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 经济社会 高质量 永善县 发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萌捷 陈云明 +2 位作者 艾泽民 曹扬 徐敬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0-275,共6页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沙棘和柠条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林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对SOC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建造对SOC积累具有积极作用,各人工林进入生长稳定期后,对SOC有...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刺槐、沙棘和柠条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类型人工林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对SOC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建造对SOC积累具有积极作用,各人工林进入生长稳定期后,对SOC有一定补给作用,有机碳补给能力表现为:沙棘>刺槐>柠条,这种差异因根系生长特点不同产生,沙棘主要在20—40cm土层,年平均补给量为0.357g/kg;刺槐和柠条为40—60cm,年平均补给量分别为;0.010和0.005g/kg。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与SOC含量相关性显著(p<0.01),SOC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减小,随团聚体稳定性增大而增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容重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油松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物的影响
5
作者 艾泽民 梁楚涛 +2 位作者 辛奇 薛萐 刘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0,共6页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林区氮沉降对油松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物的影响及其根际效应,选择了6个施氮梯度[0,2.8,5.6,11.2,22.4,44.8g/(m^2·a)],采用油松盆栽模拟试验,连续培养了6年。对油松根际、非根际热水浸提有机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林区氮沉降对油松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物的影响及其根际效应,选择了6个施氮梯度[0,2.8,5.6,11.2,22.4,44.8g/(m^2·a)],采用油松盆栽模拟试验,连续培养了6年。对油松根际、非根际热水浸提有机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高于5.6g/(m^2·a)的模拟氮沉降量可以显著增加根际热水浸提有机碳含量,5.6g/(m^2·a)及以上的氮沉降对热水浸提有机碳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热水浸提总氮、热水浸提硝态氮、热水浸提有机氮、热水浸提有机氮占热水浸提总氮和土壤全氮比例均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升高,且根际与非根际差异明显。紫外特征值的结果表明,氮沉降会增加芳香族化合物及羧基含量,一定水平的氮沉降会增加热水浸提有机物的易降解组分的分解。较低的氮沉降增加了根际热水浸提有机物,非根际则有差别。热水浸提有机物官能团特征发生改变且变化并不一致。SUVA254,E280和ASI可作为指征代谢类型对氮沉降响应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热水浸提有机物 氮组分 官能团特征 根际
下载PDF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之我见——以云南省永善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艾泽民 《经济师》 2018年第9期252-253,共2页
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衰落、农村凋敝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 广大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衰落、农村凋敝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彰显新时代"三农"改革发展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振兴战略 云南
下载PDF
基于格局-过程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的自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景培清 张东海 +1 位作者 艾泽民 郭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26-7036,共11页
传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侧重于评价景观镶嵌体相对于最优格局的偏离程度,忽视生态系统过程和景观类型内部分异,使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格局-过程”的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构建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 传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侧重于评价景观镶嵌体相对于最优格局的偏离程度,忽视生态系统过程和景观类型内部分异,使得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综合“格局-过程”的生态适应性循环三维框架,构建适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2000年、2010年、2017年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从空间分异来看,相较于传统的景观格局风险指数法仅在沙漠景观呈现高风险单一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和沙漠景观、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景观、西北荒漠草地景观和东南部农田景观、东南部高山林地景观,具有明显空间分异。从时间变化来看,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平均值由0.410降低到0.385,但2010—2017年下降不明显,生态工程持续实施对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作用变弱。其中,自然景观(林地和草地)受生态工程促进生态风险持续降低,而人工景观(城市和农田)尤其是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促使区域生态风险升高明显,建议加强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同时限制北部环境恶劣小城镇的发展。此外,中部丘陵沟壑区草地恢复力不足和降水侵蚀力增强也会促使风险升高,建议在生态保护时给予重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景观生态风险 格局-过程 有序加权平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施肥对黄土高原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宋亚辉 艾泽民 +3 位作者 乔磊磊 翟珈莹 李袁泽 李秧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45,52,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C∶N∶P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作为试验用地,试验共设氮肥(N)、磷肥(P)、有机肥(M)、氮肥+磷肥(NP)、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肥+磷肥(MNP)、有作物不施肥(CK)和无作物不施肥(BL)9个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2011—2013年连续施肥3年,于每年的10月份获取土壤样品供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施肥显著影响表层(0—20 cm)和表下层(20—40 cm)土壤碳、氮、磷含量,其中,MP肥配施均能显著提高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与其CK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26.9%~55.2%,24.0%~57.5%,10.4%~42.5%。相比于表层土壤,表下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受施肥年限的影响更为明显。农地施肥显著影响土壤C∶P和N∶P,以单施M肥或MN配施最为显著;MP肥配施则显著提高了表下层土壤C∶P,为14.2%~18.8%。施肥年限对农地表下层土壤C∶N∶P的影响更为明显,NP或MN肥配施时影响最大。表层与表下层土壤C∶N∶P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单施M肥时二者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分别达到14.5%~16.2%,56.6%~71.9%,46.5%~52.2%。施肥对农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C∶N和N∶P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影响不一致,且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变化,总的来说MN或MP配施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施肥 年限 土层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梁楚涛 张娇阳 +2 位作者 艾泽民 肖列 薛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92-3602,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在土壤贫瘠的黄土丘陵区,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以安塞站内长期定位施肥小区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CK(对照)、N(氮肥)、P(磷肥)、M(有机肥)、NP(氮肥+磷肥)、MN(有机肥+氮肥)、MP(有机肥+磷肥)和MNP(... 研究旨在探讨在土壤贫瘠的黄土丘陵区,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以安塞站内长期定位施肥小区为研究对象,试验处理包括CK(对照)、N(氮肥)、P(磷肥)、M(有机肥)、NP(氮肥+磷肥)、MN(有机肥+氮肥)、MP(有机肥+磷肥)和MNP(有机肥+氮肥+磷肥),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呼吸的影响。0—20cm耕作层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和PLFA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的微生物活性和PLFA含量,耕作层较20—40cm基础呼吸提高63.61%—116.78%,诱导呼吸提高53.45%—137.64%,总PLFA含量提高16.16%—43.67%。单施N和P增强了土壤呼吸强度,0—20cm基础呼吸强度分别升高34.11%和48.89%,诱导呼吸强度分别升高40.83%和63.59%,20—40cm基础呼吸分别升高40.83%和63.59%,诱导呼吸分别升高14.70%和20.49%。单施N显著改变G-微生物群落,0—20cm和20—40cm土层的PLFA含量分别显著升高63.19%和53.07%,单施P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样产生显著影响,但是NP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及微生物PLFA含量。通过三因素方差分析,单一氮肥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不显著;单一磷肥因素对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及部分磷脂脂肪酸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在耕作层中,磷肥因素对这些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比率为11.4%—54.0%。通过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是影响黄土丘陵区微生物特性的主要因素。长期氮磷有机肥混施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特性,进而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呼吸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探讨加快推进永善县城旧城改造之路
10
作者 艾泽民 《智能城市》 2019年第10期127-128,共2页
城市发展,环境是关键,而旧城改造更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关键,加快旧城改造与新区同步建设成为必然。旧城改造能有效改善旧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提升城市转型晋级,带动消费、扩大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 城市发展,环境是关键,而旧城改造更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关键,加快旧城改造与新区同步建设成为必然。旧城改造能有效改善旧城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提升城市转型晋级,带动消费、扩大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做好此项惠民工程和发展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城改造 问题 探讨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 被引量:47
11
作者 艾泽民 陈云明 曹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对黄土丘陵区9、17、30和37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各林龄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含量分别为435.9~493.4 g·kg-1和6.8~21.0 g·kg-1;草本层... 对黄土丘陵区9、17、30和37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 各林龄刺槐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含量分别为435.9~493.4 g·kg-1和6.8~21.0 g·kg-1;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氮含量分别为396.3~459.2 g·kg-1和14.2~23.5 g·kg-1;土壤层碳、氮含量分别为2.7~10.7 g·kg-1和0.2~0.7 g·kg-1.树干是乔木层主要的碳、氮库,分别占乔木层碳、氮储量的46.9%~63.3%和39.3%~57.8%;37年生刺槐人工林0~2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为30.1和1.8 Mg·hm-2.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碳、氮储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均在37年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9 Mg·hm-2和6512.8 kg·hm-2;土壤层是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氮库,分别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氮的63.3%~83.3%和80.3%~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碳氮储量 分配格局 林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