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物质非突触部位释放的形态学证实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3 位作者 任恩发 蒋典华 吴海霞 许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0,130,共6页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 我们先前的工作观察到:大鼠延髓后角轴突终末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影像,并提出大颗粒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可能是神经肽释放的主要方式。为了验证这一假想,本研究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对大鼠延髓后角浅层进行了P物质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已清楚地观察到轴突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以胞吐的形式释放P物质,释放的部位均位于非突触区。这一发现支持了P物质或其它神经肽非突触释放假设,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镜免疫组织化学 大颗粒小泡 P 物质 非突触部位释放 延髓后角
下载PDF
大鼠延髓后角神经降压肽(NT)的亚细胞定位和胞吐释放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1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0,共6页
神经降压肽(NT)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了探索其镇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大鼠延髓后角NT的超微结构和胞吐释放进行了研究。超微结构显示延髓后角浅层NT轴突终末形态多样,大... 神经降压肽(NT)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了探索其镇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大鼠延髓后角NT的超微结构和胞吐释放进行了研究。超微结构显示延髓后角浅层NT轴突终末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含有圆形或多形性清亮小泡及数量不等的大颗粒小泡,它们主要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其突触后成分有的还含有少量清亮小泡。NT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含微管;另一类主要含大颗粒小泡,有的尚可见少量清亮小泡。这两类NT树突可成为未标记的含圆形小泡终末、多形性小泡终末以及突触小球中央轴突终末的突触后成分,提示后角浅层NT神经元可接受不同种类轴突终末(包括一级伤害性传入纤维)的传入(?)动,然后可能再通过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痛觉的传递。本文还观察到有少量NT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靠近突触活性区处,而更多见它们沿非突触部位轴膜分布,并与其融合,形成胞吐。本文认为NT既可在突触活性区处又可能在非突触部位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产组织化学 神经降压肽 延髓
下载PDF
延髓后角脑啡肽超微结构定位和非突触部位释放——脑啡肽突触前抑制痛觉传递的形态学基础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2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任恩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1-36,共6页
阿片肽在后角镇痛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通过突触前抑制一级传入纤维P物质释放的结果,然而始终未获得形态学的证实。鉴于一级传入纤维存在大量阿片受体的事实,曾提出阿片肽突触前抑制可能是通过非突触的轴-轴作用。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本文... 阿片肽在后角镇痛的作用机理,被认为是通过突触前抑制一级传入纤维P物质释放的结果,然而始终未获得形态学的证实。鉴于一级传入纤维存在大量阿片受体的事实,曾提出阿片肽突触前抑制可能是通过非突触的轴-轴作用。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详细观察了大鼠延髓后角浅层亮氨酸脑啡肽(L-ENK)轴突终末的突触结构和胞吐释放。电镜观察显示,延髓后角ENK终末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终末除了含圆形小清亮囊泡外,还有较多的大颗粒小泡(一般7个以上),主要分布于Ⅰ层,很少看到此类终末形成突触;第二类终末,一般含较多圆形清亮小泡和少量大颗粒小泡(一般不超过3个),它们分布于Ⅰ层和Ⅱ层,此类终末主要形成轴-树突触和少量的轴-体突触。只见到一例轴-轴突触,其突触后成分为未标记的R型终末,此外还见到ENK阳性树突成为中央终末的突触后成分。在去传入神经条件下,上述各类终末皆可见到ENK阳性大颗粒小泡的胞吐形成,它们皆位于非突触区,而在突触部位可见到清亮小泡胞吐像,上述结果提示后角ENK非突触部位释放可能是哭触后抑制一级传入纤维P物质释放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啡肽 突触 延髓 后角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轴突终末的大颗粒小泡分布特点和突触联系 被引量:1
4
作者 芦子跃 朱培纯 +3 位作者 吴海霞 许红 任恩发 蒋典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SP)的超微结构定位,重点为SP轴突终末内阳性大颗粒小泡(LGV)的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轴突终末和细无髓轴突内。SP轴突终末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P物质(SP)的超微结构定位,重点为SP轴突终末内阳性大颗粒小泡(LGV)的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SP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轴突终末和细无髓轴突内。SP轴突终末免疫反应产物主要位于LGV内、清亮小泡表面及线粒体外膜。LGV呈圆形、椭圆形,直径60~120nm,一个终末内一般含有2~3个,多者可达20个,它们分布于终末内的中央或周边,在形成突触的SP轴突终末,LGV远离突触活性区。切除一侧刚髭部皮肤,损伤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轴突终末内,LGV多沿周边分布,尤以14天最多。沿周边的LGV有的与轴膜接触或融合。计数了1302个SP轴突终末有11.67%形成突触,几乎全部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仅见1例轴-轴突触。本文并对SP阳性LGV在轴突终末的分布特点及其机能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三叉神经 尾侧亚核 大鼠
下载PDF
去传入神经引起大鼠延髓后角P物质、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肽、亮-脑啡肽变化机制的探讨
5
作者 芦子跃 朱培纯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21-29,135,共10页
去传入神经可引起后角一些肽类变化和含肽的大颗粒小泡以胞吐的形式在非突触部位释放。为了探讨这一作用机制,本文切除一侧刚髭部皮肤,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并定量分析术后不同时间延髓后角浅层SP、CCK、NT、L-ENK阳性纤维的变化及利多... 去传入神经可引起后角一些肽类变化和含肽的大颗粒小泡以胞吐的形式在非突触部位释放。为了探讨这一作用机制,本文切除一侧刚髭部皮肤,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并定量分析术后不同时间延髓后角浅层SP、CCK、NT、L-ENK阳性纤维的变化及利多卡因对后角浅层SP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后1小时,延髓后角浅层SP损伤侧较对照侧升高,第3~7天未见显著性减少或升高,第8天开始脱失(P<0.05),第14天脱失更甚,第30天开始恢复,第90~120天基本恢复。CCK变化基本同SP。NT、L-ENK术后不同时间(7~120天),两侧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和多卡因后,后角浅层SP损伤侧较对照侧未见明显减少(P>0.05)。根据上述结果,本文推测:去传入神经导致延髓后角浅层神经肽的变化,可能是神经损伤区(神经瘤或再生芽)产生异常电活动,引起延髓后角浅层神经肽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传入神经 神经肽 利多卡因 延髓后角 大鼠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血管活性肠...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培纯 芦子跃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0-133,T001,2,共6页
关键词 血管性肠肽 三叉神经 尾侧亚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