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口译移动学习 被引量:1
1
作者 芮菲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6期28-31,共4页
移动学习得益于通讯技术发展,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移动学习模式的特点出发,解释了其对口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创新性地引入活动理论模型,阐释了其在移动学习中的发展,并考虑移动学习模型的各个动态维度及其联系,对英语口译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得益于通讯技术发展,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移动学习模式的特点出发,解释了其对口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创新性地引入活动理论模型,阐释了其在移动学习中的发展,并考虑移动学习模型的各个动态维度及其联系,对英语口译移动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潜在问题,以期为口译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理论 口译 移动学习
下载PDF
刍议口译产出焦虑的成因和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芮菲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6期57-58,65,共3页
口译产出,就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转换的最终成果,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与前期的信息接收、解码、记忆、编码等认知活动息息相关。而口译焦虑是影响口译产出质量的重要情感变量。Levelt语言产出模型,呈现了言语者处理信息、构造语音计划... 口译产出,就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转换的最终成果,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与前期的信息接收、解码、记忆、编码等认知活动息息相关。而口译焦虑是影响口译产出质量的重要情感变量。Levelt语言产出模型,呈现了言语者处理信息、构造语音计划、进行语音输出的过程,与口译产出有着诸多契合之处。该研究将以Levelt语言产出模型为理论指导,逐层探索口译产出焦虑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对口译的学习和教学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产出 焦虑 Levelt语言产出模型
下载PDF
高灵敏度游标增敏型光纤法布里-珀罗应变传感器
3
作者 芮菲 葛益娴 +1 位作者 苏蕊 倪海彬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9-67,共9页
提出并制备一种游标增敏型光纤法布里-珀罗(法珀)应变传感器,实现高灵敏度应变测量。该传感器由两个单模光纤-空芯光纤-单模光纤结构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并联组成,分别作为传感腔和参考腔。保持传感腔不变,选择不同的参考腔,利用... 提出并制备一种游标增敏型光纤法布里-珀罗(法珀)应变传感器,实现高灵敏度应变测量。该传感器由两个单模光纤-空芯光纤-单模光纤结构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并联组成,分别作为传感腔和参考腔。保持传感腔不变,选择不同的参考腔,利用游标效应解调,追踪并联后反射谱包络的漂移,可实现不同的放大倍数。实验结果表明:在0~900με的应变范围内,单个传感腔的应变灵敏度为1.31 pm/με,并联之后传感器的应变灵敏度分别达到-11.50 pm/με和-12.76 pm/με,放大了8.70倍和9.74倍,传感器的应变灵敏度显著提升,同时,传感器具备制作简单、高灵敏度、易操作和低成本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纤传感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并联游标增敏 应变
原文传递
温度自补偿的级联式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 被引量:1
4
作者 贾磊 葛益娴 +2 位作者 芮菲 王婷婷 倪海彬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6-43,共8页
提出并制备了一种温度自补偿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折射率传感器,用于实现温度和折射率(RI)的同时测量。该传感器利用细芯光纤(TCF)与多模光纤(MMF)构成MMF-TCF-MMF双通道级联结构,通道1涂覆银膜实现折射率传感,通道2涂覆复合膜(A... 提出并制备了一种温度自补偿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折射率传感器,用于实现温度和折射率(RI)的同时测量。该传感器利用细芯光纤(TCF)与多模光纤(MMF)构成MMF-TCF-MMF双通道级联结构,通道1涂覆银膜实现折射率传感,通道2涂覆复合膜(Ag-ITO)以及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膜来实现温度传感,进而达到温度补偿的目的。当折射率和温度变化时,两个共振波长将发生变化,通过监测两个共振波谷的波长偏移可以同时测量折射率和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通道在1.333~1.357 RIU(RIU为折射率单位)范围内的折射率灵敏度分别为3141.85 nm/RIU和0 nm/RIU,40~80℃范围内的温度灵敏度分别为-0.07 nm/℃和-1.74 nm/℃。该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易制作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纤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细芯光纤 折射率 温度
原文传递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芮菲 卜凡玉 +2 位作者 张樱严 殷小根 殷渠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4-680,共7页
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 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28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74例,女54例;年龄13~77岁。外伤性骨缺损54例,感染性骨缺损74例。按骨水泥间隔制作方式不同分为:体内组76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植入骨缺损部位,在体内制作塑形成与缺损大小相匹配或略大于周径的圆柱状结构)和体外组52例(在骨水泥的面团期在体外制作圆柱状、块状、珠链或球形等结构骨水泥间隔,待自然凝固并且温度降为室温后植入骨缺损部位)。比较两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间隔取出需要时间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同时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上肢功能,按Paley方法评定下肢分级,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情况、合并伤、糖尿病史和手术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与体外组比较,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骨水泥间隔填充时间、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发生率、感染控制率和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内组上、下肢和大、小段骨缺损的间隔取出需要时间[(3.6±1.0)、(4.1±1.1)、(4.0±1.1)、(3.9±1.0)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48.1%(13/27)、73.5%(36/49)、82.6%(39/46)、66.7%(20/30)]均大于体外组的间隔取出时间[均为(0.4±0.2)min]和诱导膜或断端骨损伤发生率[3.2%(1/31)、9.5%(2/21)、0(0/21)、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时体内制作与体外制作骨水泥间隔的疗效相近。体内制作更适合下肢、长段和稳定性不佳的骨缺损,但间隔不容易取出、容易损伤诱导膜或断端骨组织;体外制作多种形状间隔更适合部分性、小段和上肢的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骨骼 下肢骨 骨缺损 Masquelet技术 骨水泥间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