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变暖趋缓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1
作者 苏京志 温敏 +2 位作者 丁一汇 郜永祺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3-1153,共11页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 近十几年来,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显示出停滞状态,即全球变暖趋缓,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全球变暖的质疑,各国气候学家正努力就全球变暖趋缓的事实、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展开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全球变暖趋缓的研究结果。多数科学家认可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停滞的事实,并认为太阳活动处于低位相、大气气溶胶(自然和人为)增加以及海洋吸收热量是变暖停滞的可能影响因子,其中海洋(尤其是700米以下的深海)对热量的储存可能是变暖停滞的关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中的模式并未精确地描述各种有利降温影响因子的近期位相演变,因而其模拟的近期增暖趋势较观测偏强。由此推断,变暖停滞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并且预测变暖趋缓将在近几年或几十年内结束(依赖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位相转变),未来气温将仍主要受到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目前的全球变暖趋缓不大可能改变到本世纪末全球大幅度变暖带来的风险。本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精确估算全球气温和海洋热含量的变率及其不确定性,海洋年代际信号(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年代际振荡)的转型机制,存储在深海的热量将在何时返回海洋表面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变暖趋缓 海洋吸收热量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京志 卢筠 +3 位作者 侯一筠 方国洪 魏泽勋 尹宝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 黑潮 表层海流 南海 卫星
下载PDF
利用回归模型模拟卫星跟踪海洋漂流浮标轨迹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京志 王东晓 +2 位作者 陈举 杜岩 谢强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7-617,共11页
分析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风海流结果表明: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具有良好相关性。针对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运动的准地转性,建立了以海表地转流为主要回归自变量的几种回归模型,用以模拟浮标漂流轨迹,以期对浮标运动特性有进一步... 分析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风海流结果表明: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具有良好相关性。针对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运动的准地转性,建立了以海表地转流为主要回归自变量的几种回归模型,用以模拟浮标漂流轨迹,以期对浮标运动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南海中伴随涡旋运动的2个浮标模拟试验显示,诸多模型中以海表地转流、风海流及背景流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模拟浮标漂流轨迹效果较好。利用该回归模型,模拟出南海2个漂流浮标轨迹和真实轨迹距离偏差较小且二者运动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回归模拟所得风海流、海表地转流及背景流发现:涡旋中心附近浮标漂移主要受地转流的控制,而涡旋边缘处风海流起到关键性作用,正是这部分贡献使得浮标能够进入(脱离)涡旋。背景流的空间分布决定着浮标漂移的最终去向,特别是背景流方向改变的区域,背景流的存在使得模拟浮标轨迹能够像真实轨迹一样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浮标轨迹 回归模型 南海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南海Argo浮标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苏京志 王东晓 +1 位作者 张人禾 谢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4,共8页
对投放在南海内部的4个Argo浮标轨迹特征,温、盐结构及漂移速度进行诊断分析发现,Argo浮标剖面温、盐观测结果和气候态资料一致,同时上层海洋温、盐剖面资料表现出周期约2月的扰动信号,并且温跃层起伏与同期海表高度异常相关显著。和高... 对投放在南海内部的4个Argo浮标轨迹特征,温、盐结构及漂移速度进行诊断分析发现,Argo浮标剖面温、盐观测结果和气候态资料一致,同时上层海洋温、盐剖面资料表现出周期约2月的扰动信号,并且温跃层起伏与同期海表高度异常相关显著。和高度计资料计算而得的海表地转流相比,由Argo浮标漂移轨迹计算的表观流量值较小。在季节时间尺度上,Argo浮标表观流和Argo浮标所停留的中层参考面季节性海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南海 海流 温、盐层结构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近表层上升流的估计 被引量:2
5
作者 苏京志 张人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7,共6页
利用1979—2006年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计算得到多年平均的赤道太平洋近表层流场,并估计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混合层水平流场的散度和上升流流量。主要结论包括:1)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升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日界线以东以赤道为中心的±2&#... 利用1979—2006年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计算得到多年平均的赤道太平洋近表层流场,并估计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混合层水平流场的散度和上升流流量。主要结论包括:1)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升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日界线以东以赤道为中心的±2°纬度带内,并且赤道南北约4°处各有一下沉流区域;2)赤道中东太平洋附近(165°E—85°W,2°S—2°N)散度平均约为2.0×10-7s-1,对应30m深处上升流区域整体体积输送约为43Sv,其中大约一半的上升流水体随热带流圈在赤道外4°N/S附近下沉,其余部分向两极输送;3)赤道中东太平洋辐散在春季达到最大值2.1×10-7s-1,而在秋季最弱;4)在El Nio期间辐散减弱,而在La Nia期间辐散增强,其中纬向流所致的辐合辐散也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赤道太平洋 上升流 热带流圈
下载PDF
降水时间随机性对月总降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苏京志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16,共8页
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较大的随机性,极端降水事件尤为如此。受此影响,月初(月末) 1~5 d之内的累积降水量很可能会超过当月总降水量的50%乃至更多。对1961—2017年中国2 400多站点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月初(月末) 1~5 d累积降水量... 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较大的随机性,极端降水事件尤为如此。受此影响,月初(月末) 1~5 d之内的累积降水量很可能会超过当月总降水量的50%乃至更多。对1961—2017年中国2 400多站点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月初(月末) 1~5 d累积降水量对当月总降水量显著影响事件的出现频次,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都有鲜明特征。主要包括:1)月初累积降水量对秋冬季中各月的总降水量影响更大,月末累积降水量对1—4月的月总降水量影响较大。2)受月初累积降水量的影响,显著站点数在某些年份的某些月份出现极大值;受单次事件显著影响的站点数占全国总站点数的30%~50%,此即对应着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极端降水事件。3)受月初(月末)累积降水量显著影响的站点空间分布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总降水量 月初/月末累积降水量 极端降水事件
下载PDF
渤海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尹宝树 王涛 +4 位作者 侯一筠 程明华 范顺庭 苏京志 M.I.ElSabh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基于依赖波浪成长状态波令的表面风应力,提出了一个波浪和风暴潮潮汐运动相互作用的联合数值模式,实现了第三代波浪模式和三维风暴潮潮汐模式联合作用的数值研究,并结合渤海典型天气个例的研究,给出了渤海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 基于依赖波浪成长状态波令的表面风应力,提出了一个波浪和风暴潮潮汐运动相互作用的联合数值模式,实现了第三代波浪模式和三维风暴潮潮汐模式联合作用的数值研究,并结合渤海典型天气个例的研究,给出了渤海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机制和大小量级的定量估计。研究表明,对不同天气过程,波浪和风暴潮潮汐相互作用对波浪影响的性质和大小不同;对强寒潮过程,对波浪影响主要由风暴潮所支配,波高调制可达1m,在黄河口区一般达0.5m;对弱天气过程,对波浪影响主要由潮所控制,波高调制约在0.2m,联合作用模式给出的结果与实测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波潮风暴潮 联合数值模式 影响机制 定量估计
下载PDF
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中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祥 尹宝树 +2 位作者 侯一筠 苏京志 程明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5-621,共7页
基于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近岸高分辨率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研究了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近岸海域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水位的影响 ,并与两个中等强度天气过程引发的实测水位过程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近岸高分辨率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研究了辐射应力在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近岸海域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过程中对水位的影响 ,并与两个中等强度天气过程引发的实测水位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考虑辐射应力机制的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更接近 ,特别在极值增水位处吻合很好。对本研究的中等强度天气过程 ,辐射应力可增水 40cm ,在黄河三角洲近岸区有 2 0cm以上最大增水区域 ,这在工程上非常重要。可以预见 ,对引发黄河三角洲沿岸强增水的台风及强寒潮过程 ,辐射应力对增水的影响会更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应采用波浪和潮汐风暴潮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波浪 潮汐 风暴潮 耦合模式 辐射应力效应 增水
下载PDF
有效波高的非线性统计及在南海卫星高度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侯一筠 卢筠 +4 位作者 李明悝 何宜军 尹宝树 苏京志 程明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在已获得的海浪非线性波面概率模式的基础上通过Ochi关系 ,导出了一种有效波高的非线性统计分布。分析表明 ,本研究结果既推广了有效波高的双参数对数 -正态分布 ,又能够以波陡作为有效波高的非线性控制参量来体现概率分布形式的变化。... 在已获得的海浪非线性波面概率模式的基础上通过Ochi关系 ,导出了一种有效波高的非线性统计分布。分析表明 ,本研究结果既推广了有效波高的双参数对数 -正态分布 ,又能够以波陡作为有效波高的非线性控制参量来体现概率分布形式的变化。此研究应用于南海卫星高度计的资料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波高 概率分布 卫星高度计 海浪 波陡 非线性波面概率模式
下载PDF
随机波面概率统计中的动力学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侯一筠 李明悝 +3 位作者 谢强 尹宝树 苏京志 杨联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9-353,共5页
通过构造带有随机初条件的微分方程 ,论述了在线性海浪范围内动力学与统计学的协调性 ,然后把水波动力学中的研究成果引进随机波面统计中获得了非线性波面的概率分布形式 ,并由浅水因子和浅水波陡作为分布函数中的控制参量 ,从而发展了... 通过构造带有随机初条件的微分方程 ,论述了在线性海浪范围内动力学与统计学的协调性 ,然后把水波动力学中的研究成果引进随机波面统计中获得了非线性波面的概率分布形式 ,并由浅水因子和浅水波陡作为分布函数中的控制参量 ,从而发展了随机海浪的统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动力学 统计学 随机波面 概率 海浪
下载PDF
中国北方秋雨与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冷却的关系 被引量:26
11
作者 韩晋平 张人禾 苏京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9-1071,共13页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延长重建海表温度(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资料,研究了中国9月北方秋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数值试验,最后对2011年9月历史罕...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延长重建海表温度(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资料,研究了中国9月北方秋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数值试验,最后对2011年9月历史罕见秋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秋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世纪6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北方秋雨偏多,1950年代、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秋雨偏少。北方秋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密切联系,北方秋雨偏多时,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偏南风向北输送水汽并在中国北方辐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与热带中太平洋的海表冷却密切有关,偏低的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CTSSTI)使其上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旺盛,在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加强东亚—西北太平洋的EAP波列,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导致秋雨偏多。反之,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偏暖,副热带高压偏弱偏南,秋雨偏少。2011年9月北方秋雨的环流异常及成因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秋雨 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冷却 EAP波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CAMS-CSM模式及其参与CMIP6的方案 被引量:7
12
作者 容新尧 李建 +4 位作者 陈昊明 辛羽飞 苏京志 华莉娟 张正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0-544,共5页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开展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已实施到第六阶段(CMIP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CAMS-CSM是注册参加CMIP6的模式之一。除CMIP6要求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以及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开展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已实施到第六阶段(CMIP6),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CAMS-CSM是注册参加CMIP6的模式之一。除CMIP6要求的气候诊断、评估和描述试验(DECK)以及历史气候模拟试验(Historical)外,CAMS-CSM还计划参加情景模式比较计划(ScenarioMIP)、云反馈模式比较计划(CFMIP)、全球季风模式比较计划(GMMIP)和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这4个模式比较子计划(MIPs)。文中通过介绍CAMS-CSM的基本情况和模拟性能,以及计划参加的CMIP6试验及MIPs,为模式试验数据使用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S-CSM模式 CMIP6 气候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下载PDF
推算波浪多年一遇波高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尹宝树 何宜军 +3 位作者 侯一筠 程明华 苏京志 林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卫星遥感推算多年一遇波高的新方法 ,对中国近海多年一遇波高进行推算研究。运用卫星遥感散射计得到的风资料推算了整个渤海区域波浪多年一遇的波高分布。通过与有实测资料 4个点推算的结果比较表明 :卫星资料和实测计算的误差随着... 采用卫星遥感推算多年一遇波高的新方法 ,对中国近海多年一遇波高进行推算研究。运用卫星遥感散射计得到的风资料推算了整个渤海区域波浪多年一遇的波高分布。通过与有实测资料 4个点推算的结果比较表明 :卫星资料和实测计算的误差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减小 ,最大误差百年和 5 0年一遇波高为 2 0 cm;而百年和 5 0年一遇波高正是工程中最为关心的 ,说明运用卫星遥感散射计风资料推算渤海多年一遇波高可行且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法 多年一遇 波高推算
下载PDF
副热带-热带太平洋密跃层水量交换年际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容新尧 张人禾 苏京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2,共14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3组风应力资料的强迫下模拟分析了副热带太平洋向热带太平洋密跃层水量输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和风应力的关系,并设计数值试验,研究了密跃层水量输送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副热带太平洋向赤道太平洋的密跃层...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3组风应力资料的强迫下模拟分析了副热带太平洋向热带太平洋密跃层水量输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和风应力的关系,并设计数值试验,研究了密跃层水量输送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副热带太平洋向赤道太平洋的密跃层水量输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南北太平洋西边界密跃层水量输送都起着补偿内部路径输送的作用,两者具有反相变化关系,其中南太平洋西边界和内部路径水量输送的变率要强于北太平洋,同时南太平洋两条路径水量输送的反向相关关系以及补偿效应也比北太平洋显著,但北太平洋净的密跃层水量输送的变率要强于南太平洋。南北太平洋西边界和内部路径密跃层水量输送之间的反相变化主要归因于赤道外风应力旋度的变化及与之相联系的斜压Rossby波的传播。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南北太平洋净的密跃层水量输送变化主要归因于赤道及其两侧纬向风的变化,赤道外风应力旋度变化引起的斜压Rossby波的传播对南北太平洋年际尺度的密跃层水量净输送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C 密跃层 年际变化 海洋环流模式
下载PDF
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正秋 祝从文 +3 位作者 苏京志 刘伯奇 蒋宁 陈昊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2-552,共11页
气候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是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提高短期气候预测与科学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基于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预测业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的中试平台。为此,通过集成多种现代计算... 气候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是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提高短期气候预测与科学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基于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预测业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的中试平台。为此,通过集成多种现代计算机通信协议、可视化编辑和气象数值计算等技术,研发可视化交互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Climate Dynamic Diagnosis and Analysis System,CDDAS),以促进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该系统具有结构开放、诊断方法集成度高、方便易用等特点,包括数据更新备份、气候动力诊断、多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4个功能模块,并设计了一种远程交互控制脚本语言,为用户二次开发提供语言环境,可实现本地客户端、服务器端和超级计算机三者交互通信控制可视化管理。该系统使用便捷,目前已在国家级业务和科研单位获得应用,在气候异常成因分析、气候预测和气候决策服务中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动力诊断 数值模拟 可视化
下载PDF
高分辨率模式对中国地表短波辐射季节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波 马利斌 +4 位作者 容新尧 苏京志 鄢钰函 华莉娟 唐彦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1-352,共12页
基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T255全球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CAMS-CSM)2011—2020年多样本集合回报试验,评估模式在中国及3个典型区域地表短波辐射(downward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DSWRF)的季节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AMS-CSM模式能较好预... 基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T255全球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CAMS-CSM)2011—2020年多样本集合回报试验,评估模式在中国及3个典型区域地表短波辐射(downward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DSWRF)的季节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AMS-CSM模式能较好预测DSWRF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春季、夏季预测强度偏弱,秋季、冬季偏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DSWRF异常场的预报技巧差异明显。由DSWRF异常的空间相关系数和时间相关系数可以看到,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秋季、冬季预报技巧较高,京津冀部分地区夏季、秋季节预报技巧较低。从趋势异常综合评分指数看,中国区域超前1个月预报各季节评分均超过70分,对西北地区夏季、秋季的评分指数最高,超过80分。整体而言,高分辨率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DSWRF超前0~1个月预报有一定预测能力,尤其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可为未来DSWRF短期预测及太阳能清洁能源选址等提供参考。除模式系统性偏差外,春季、夏季DSWRF预报偏差主要来源于总云量预报的模拟偏差,改进模式云微物理过程是提高DSWRF季节预测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短波辐射 高分辨率 气候模式 CAMS-CSM 季节预测
下载PDF
有关副热带太平洋对ENSO影响研究的综述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人禾 闵庆烨 苏京志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发生发展既受到来自热带西太平洋纬向海气过程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海气过程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副热带太平洋海气异常影响ENSO研究方面的科学背景及研究进展,综述了前人提出的副热... 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发生发展既受到来自热带西太平洋纬向海气过程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海气过程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副热带太平洋海气异常影响ENSO研究方面的科学背景及研究进展,综述了前人提出的副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异常通过经向风应力以及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经向模态,影响ENSO发展演变的途径及相关物理机制,总结了近些年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所提出的新观点,并讨论了相关研究中的学术分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经向风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 南太平洋经向模态
下载PDF
海浪等随机变量有界概率分布及工程应用
18
作者 王涛 尹宝树 +1 位作者 侯一筠 苏京志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9-93,共5页
提出了一种随机量有界概率分布形式,该分布包含随机量的下界a、上界b及α、β两个特定系数共四个参量,由改变其中任一个参量所显示的结果看出,该分布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将该分布应用于海洋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海浪波高长期分布的重现期及... 提出了一种随机量有界概率分布形式,该分布包含随机量的下界a、上界b及α、β两个特定系数共四个参量,由改变其中任一个参量所显示的结果看出,该分布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将该分布应用于海洋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海浪波高长期分布的重现期及重现值的分析,得出了比P-Ⅲ型、Weibull及Gumble等分布较为合理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界随机量 上界与下界 有界概率分布
下载PDF
Skewness of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ased on assimilated data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京志 张人禾 +1 位作者 LI Tim 容新尧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00-606,共7页
The skewness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hows a significant asymmetr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 posi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ppear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while th... The skewness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hows a significant asymmetr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 posi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ppear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while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is primarily negative.There is also an asymmetry of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above and below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thermoclin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A positive skewness appears below the thermocline,but the skewness is negative above the thermocline.The distinctive vertical asymmetry of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is argue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asymmetric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upward and downward thermocline displac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observed upper-ocean vertical thermal structure.Because of positive(negative) second derivative of temperature with respect to depth below(above) the thermocline,an upward and a downward shift of the thermocline with equal displacement would lead to a nega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bove the thermocline but a positive skewness below the thermocline.In the far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the thermocline is close to the base of the mixed layer,the shape of the upper-ocean vertical temperature profile cannot be kept.Positive skewness appears in both below the thermocline and above the thermocline in the far eastern basin.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the anomalies of the subsurface waters tend to entrain into the surface mixed layer(by climatological mean upwelling) and then affect the SST.Hence,the positive(negative) subsurface skewness in the far eastern(central) Pacific may favor positive(negative) SST skewnes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al fact that more La Nia(El Nio) occur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The present result implies a possible new paradigm for El Nio and La Nia amplitude asymmetry in the ea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地区 表层海温 偏斜度 基础 吸收 赤道
下载PDF
Surface circulation derived from drifting buoys in mid- and low-latitude Pacific
20
作者 苏京志 李明悝 +2 位作者 侯一筠 尹宝树 方国洪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3-337,共5页
A dataset of drifting buoys from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Data Service of Canada was analyzed to map 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circulation than that acquired before was report... A dataset of drifting buoys from the Marine Environmental Data Service of Canada was analyzed to map 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Pacific.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circulation than that acquired before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showing clear and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equato- rial currents, and subtropical gyr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cific regions in velocity field, with a more systematic structure in the North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纬度 浮标 表面循环 亚热带流涡 海洋物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