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津门小令注(连载十)
1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8年第4期33-35,共3页
距城郊十八里,村名北仓,最早名称尹儿湾,为清朝时建。一九三二年,余大伯父迁居刘园村,每年有一两次,家父携余前往探望,雇人力车,沿途黄土大道,经形成带状的穆庄子回民平顶大圆坟。每过一村,有一两个茶摊出售烧饼、果子、茶鸡... 距城郊十八里,村名北仓,最早名称尹儿湾,为清朝时建。一九三二年,余大伯父迁居刘园村,每年有一两次,家父携余前往探望,雇人力车,沿途黄土大道,经形成带状的穆庄子回民平顶大圆坟。每过一村,有一两个茶摊出售烧饼、果子、茶鸡蛋等。一进北仓地界,即见大道两旁树木,若断若续,大道北面纵深处,有绿林一片,即昔日他厂之遗址,通往深洼,沙土碱地。可称不毛,穷乡僻壤,窝藏土匪,每到秋后,日没西时,拦路劫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小令 人力车 大道 村名 名称 回民 遗址
原文传递
津门小令注(连载九)
2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8年第3期36-38,共3页
津门好,救火事忽忽。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 救火会 清朝初年,津门人烟稠密,店铺毗连,老百姓已经深切感到,一旦不慎失火,后果不堪收拾。康熙初年,贡生武廷豫首先创议成立了同善救火会,救火人名称“伍... 津门好,救火事忽忽。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 救火会 清朝初年,津门人烟稠密,店铺毗连,老百姓已经深切感到,一旦不慎失火,后果不堪收拾。康熙初年,贡生武廷豫首先创议成立了同善救火会,救火人名称“伍善”,大部分是脚行、抬埋会、轿夫等人组成。雍正初年,津门的盐政莽鹄立出钱捐助救火器机械,盐商查日乾等又创立上善救火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小令 清朝初年 救火 老百姓 莽鹄立 康熙 雍正
原文传递
津门小令注(连载二)
3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7年第8期37-38,44,共3页
津门好,礼乐化偏隆。榜接问津开讲院,门临镇海耸黉宫,远近慕文风。 书院 前后共立四处,乾隆十七年,邑绅查为义捐地基,创建问津书院,有卢公见曾碑记可证,在鼓楼大街,每月考生童二次。乾隆廿年,卢州同知王又朴捐修地基,建立... 津门好,礼乐化偏隆。榜接问津开讲院,门临镇海耸黉宫,远近慕文风。 书院 前后共立四处,乾隆十七年,邑绅查为义捐地基,创建问津书院,有卢公见曾碑记可证,在鼓楼大街,每月考生童二次。乾隆廿年,卢州同知王又朴捐修地基,建立三取书院,原在三岔河口南岸,后移于东浮桥之东,大昌兴胡同内,嘉庆六年重加修葺,生童课与问津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小令 书院 乾隆 地基 碑记
原文传递
津门小令注(连载十三)
4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8年第7期40-41,共2页
清光绪(1875至1908)初年,北运河分流,有东河,即芦台河,由贾家大桥、锦衣卫桥、陈家沟东去入塌河淀,一名大河淀,距城四十里,北运河借以蓄泄者也,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东南有小河入七里海。
关键词 连载 小令 北运河 锦衣卫 陈家沟
原文传递
津门小令注(连载四)
5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7年第10期38-39,共2页
在城东南十三里,古名庆国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中,曾路过大直沽,在庆国寺挂甲休息后,改名为“挂甲寺”,其他如汉沽的营城和寨上,宁河的亮甲台和造甲城,也是唐皇的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卫志载,挂甲寺在城东南十三里,世传曾... 在城东南十三里,古名庆国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中,曾路过大直沽,在庆国寺挂甲休息后,改名为“挂甲寺”,其他如汉沽的营城和寨上,宁河的亮甲台和造甲城,也是唐皇的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卫志载,挂甲寺在城东南十三里,世传曾有兵过此处,挂甲于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载 小令 唐太宗 李世民 东南
原文传递
津门小令注(连载七)
6
作者 苏克() 杨仲达(整理) 《天津档案》 2008年第1期38-39,共2页
杨柳青镇是我国华北著名古镇之一,与胜芳镇被誉为北方小苏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杨柳青镇初年只在南运河畔有数户渔家,随着漕运的发展,形成了村落。据记载,先有周、梁、宋、董姓,后续乔、尚二家,村远名“柳口”,至明代设柳口镇... 杨柳青镇是我国华北著名古镇之一,与胜芳镇被誉为北方小苏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杨柳青镇初年只在南运河畔有数户渔家,随着漕运的发展,形成了村落。据记载,先有周、梁、宋、董姓,后续乔、尚二家,村远名“柳口”,至明代设柳口镇,相传清乾隆乘舟经此处,见到沿岸杨柳华茂,乃有更名“杨柳青”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连载 小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