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消化道瘘16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修涛 何铁英 +4 位作者 邹德平 苏力担卡扎.仇曼 林海 韩玮 陈启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消化道瘘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经验,其目的提高SAP治愈率,降低消化道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对2006-01/2011-08我科收治的16例SAP合并消化道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消化道瘘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经验,其目的提高SAP治愈率,降低消化道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对2006-01/2011-08我科收治的16例SAP合并消化道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部位、时间及对机体的影响,并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6例中结肠瘘6例,占37.5%(6/16),十二指肠瘘5例,占31.25%(5/16),胃瘘3例,占18.75(3/16),十二指肠瘘+结肠瘘1例,占6.25(1/16),十二指肠瘘+小肠瘘1例,占6.25(1/16);消化道瘘发生的时间多在SAP术后3-9wk内,16例均有胰外侵犯(胰腺假性囊肿1例,假性囊肿合并感染出血4例,胰周脓肿5例,合并胰腺坏死2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3例),16例均经引流管造影确诊;早期手术2例(<2wk),晚期手术14例(>2wk);术中均放置引流管(2-11不等)且术后行冲洗引流,放置时间均>2wk;15例术中预防性行胃空肠造瘘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本组治愈14例,治愈率为87.5%(14/16),因十二指肠瘘合并腹腔大出血自行放弃治疗1例,因结肠瘘合并全身感染并多发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SAP合并消化道瘘与胰液腐蚀、感染、手术时机及方式、引流管数量、位置、放置时间、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等相关;经引流管及窦道造影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瘘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防治的重点在于有效选择手术方式如微创并建立充分有效的引流,同时早期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积极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消化道瘘 肠瘘 结肠瘘 微创手术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3
2
作者 韩玮 苏力担卡扎.仇曼 +4 位作者 何铁英 程坤 郝晓文 王松 陈启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方法,分离纯化3~4周龄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鉴定及4′,6...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方法,分离纯化3~4周龄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鉴定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胞核的方法鉴定BMSCs纯度及活性。结果原代BMSCs呈圆形、大小均一,透光性可,24h后开始贴壁,2d后开始长出伪足,7~8d细胞融合达90%,纯化后BMSCs呈梭形,24h细胞贴壁率可达99%,前4代细胞传代周期为7d,之后传代周期逐渐缩短。第3代BMSCs的表面标志物CD29阳性表达率为98.9%,CD44阳性表达率为73.3%。DAPI标记的BMSCs胞核可见明亮蓝色荧光,标记率达100%。结论贴壁分离法分离大鼠BMSCs,可得到纯度较高、活力强的BMSCs,第3代BMSCs生物学性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胰岛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力担卡扎.仇曼 林海 +5 位作者 何铁英 程坤 王松 郝晓文 陈启龙 韩玮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从实验室中挑选出30只成年雄性大鼠,将胶原酶注入大鼠的胰腺导管,聚蔗糖梯度离心法分离胰岛细胞,并培养与鉴定胰岛细胞。培养1周后用双硫腙(DTZ)行胰岛细胞鉴定。用丫啶橙(AO)、碘丙啶(P...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从实验室中挑选出30只成年雄性大鼠,将胶原酶注入大鼠的胰腺导管,聚蔗糖梯度离心法分离胰岛细胞,并培养与鉴定胰岛细胞。培养1周后用双硫腙(DTZ)行胰岛细胞鉴定。用丫啶橙(AO)、碘丙啶(PI)检测胰岛细胞活性。结果经过分离与纯化,大鼠胰岛细胞的获得率较高且较稳定;分离后的胰岛细胞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生长状态较佳,在培养后的12-24 h可贴壁,在培养后4-5 d细胞生长状态达到顶峰,细胞完好,且折光性能优异。利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胰岛细胞,分离的细胞SMA及PDGFR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v WF表达呈阳性。结论我科此次分离纯化大鼠胰岛细胞的方法为逆行灌注胶原酶+原位消化+Ficoll液梯度分离法,实验结果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纯度较高的大鼠胰岛细胞。分离后的胰岛细胞在培养4-5 d后达到最佳状态,适用于作为实验室胰岛细胞功能深入研究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细胞 分离 培养 鉴定 大鼠
下载PDF
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何铁英 赵阳 +2 位作者 苏力担卡扎.仇曼 韩玮 陈启龙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包括胰腺损伤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1例。行Whipple手术1例,胰尾部切除+脾切除术3例,胰腺周围双套管... 目的探讨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严重胰腺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临床资料,包括胰腺损伤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1例。行Whipple手术1例,胰尾部切除+脾切除术3例,胰腺周围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10例,胰腺周围穿刺引流术1例,同时进行合并伤的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胰瘘12例,胰腺周围脓肿5例。治愈14例,1例经胰周穿刺引流治疗后1个月突发出血死亡。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手术方式需个体化,术中遵循损伤控制性理念,胰周放置多根双套管,术后持续冲洗和负压引流,早期肠内营养等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损伤 创伤与损伤/治疗 引流
原文传递
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在胰肠吻合术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苏力担卡扎.仇曼 何铁英 +2 位作者 韩玮 林海 陈启龙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中36例胰管内置管外引流,67例胰管内置管内引流,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结果胰管内置管引流103例中21例(20.4%)发生胰...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中36例胰管内置管外引流,67例胰管内置管内引流,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结果胰管内置管引流103例中21例(20.4%)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外引流36例中4例(11.1%)发生胰瘘,胰管内置管内引流67例中17例(25.4%)发生胰瘘;而19例胰管内未置管引流病例中5例(26.3%)发生胰瘘。胰管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非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管内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与胰管外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时胰管内安置引流与否似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胰管引流
原文传递
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最优剂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苏力担卡扎.仇曼 何铁英 +3 位作者 林海 韩玮 程坤 陈启龙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4-85,共2页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观察大鼠1型糖尿病成模率及死亡率,探讨建立可靠和稳定的1型大鼠糖尿病模型的链脲佐菌素最优剂量。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分成3个实验组,各组10只,并设立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分别一...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观察大鼠1型糖尿病成模率及死亡率,探讨建立可靠和稳定的1型大鼠糖尿病模型的链脲佐菌素最优剂量。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分成3个实验组,各组10只,并设立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40、50或60 mg/kg,对照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5ml/kg,7d后血糖>16.65 mmol/L判定为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STZ 50 mg/kg 7 d后,10只大鼠中有8只血糖值达到成模标准,并出现糖尿病临床表现,持续观察7周,有8只大鼠成模,血糖值持续>16.65 mmol/L,糖尿病症状明显。结论腹腔一次性注射STZ 50 mg/kg剂量为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最优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尿佐菌素 1型糖尿病 大鼠
原文传递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点及诊疗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时雨 许新才 +3 位作者 程坤 苏力担卡扎.仇曼 陈启龙 林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825-831,共7页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9例胰腺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9例胰腺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39例患者中良性SPN 27例,恶性SPN 12例,良、恶性SPN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部位分布(P=0.063)及形态学特点(P=0.9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合并钙化、囊内出血及胰管扩张发生比例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肿瘤囊实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良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居多、包膜完整、偏实性。27例良性SPN患者中,行肿瘤剜除术6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7例。12例恶性SPN患者中8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好转出院,均未发生腹腔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经积极而充分的引流后好转。随访截止时间至2017年8月31日,平均24.5个月,无肿瘤转移或复发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胰腺SPN若出现包膜不完整、肿瘤最大直径>5 cm提示肿瘤可能为恶性;肿瘤成分偏实性可能提示为良性;手术是治疗胰腺SPN首要有效的方法,恶性SPN建议常规行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恶性潜能 手术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买尔旦.艾买尔 苏力担卡扎.仇曼 +5 位作者 韩玮 陈启龙 林海 何铁英 曹兴华 芮建锐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PD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PD后DG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患者术后发生DGE 22例,发生率为32.8%。单...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PD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PD后DG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患者术后发生DGE 22例,发生率为3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情况、胃空肠吻合方式及管型吻合器直径均与PD后DGE的发生有关,合并糖尿病、采用传统Child+Braun吻合法行胃空肠吻合及采用25 mm管型吻合器吻合者的DGE发生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空肠吻合方式(OR=0.062,95%CI:0.009~0.407,P=0.004)及管型吻合器直径(OR=0.135,95%CI:0.034~0.538,P=0.005)为PD后DG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传统Child+Braun吻合法行胃空肠吻合及采用25 mm管型吻合器吻合者的DGE发生率较高。结论PD后DGE的发生率较高,术中采用Roux-en-Y法和28 mm管型吻合器吻合均有助于减少PD后DG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排空延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