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苏效添 纪铮 +4 位作者 王秋舟 胡小霞 陈虹秀 付岚 张晓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8-1547,共10页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 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苏效添 肖舒文 +2 位作者 周玲林 李华明 张晓霞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592-1595,共4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于正确位置,是确保导管功能和防治导管尖端相关性并发症的关键。从PICC应用于临床初始,医务人员就一直在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设备改良以及技术革新等,致力于达到"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至...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于正确位置,是确保导管功能和防治导管尖端相关性并发症的关键。从PICC应用于临床初始,医务人员就一直在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设备改良以及技术革新等,致力于达到"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至合适位置"这一目标。本文对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行综述,重点探讨传统的X光胸片定位法、心电图引导下置管技术以及最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电导丝导航与定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影像引导置管 导管尖端 X光摄片 心电图 电导丝导航与定位系统
下载PDF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药物及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3
作者 苏效添 曾媛媛 《安徽医学》 2022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也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为乳房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见于30~40岁的非哺乳期女性[1]。PCM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乳腺导管排泄障碍、乳头畸形或发育不良、哺乳障碍、乳腺炎症、细菌感染... 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也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为乳房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见于30~40岁的非哺乳期女性[1]。PCM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乳腺导管排泄障碍、乳头畸形或发育不良、哺乳障碍、乳腺炎症、细菌感染、血液中激素水平异常、乳腺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均可能导致PCM,但其发病主要原因是乳腺导管排泄障碍[2-3]。临床根据PCM的病理情况将其分为4个阶段:溢液期、肿块期、脓肿期和瘘管期,但各个时期分界线不明显,造成临床诊治困难[4]。PCM后期易演变为病灶广泛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炎,创面多处溃疡、瘘管形成,经久不愈,且复发率较高,缺乏有效治疗方法。PCM经临床诊断后,需结合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使其早期恢复[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药物治疗 手术 整形 联合治疗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不同方法乳房重建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苏效添 曾媛媛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6期1163-1167,共5页
乳腺癌多采用手术治疗,传统乳房切除术的重点在于局部控制肿瘤和降低复发风险,但术后乳房丧失,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术后乳房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乳腺癌治疗目的已逐渐转变为满足肿瘤完整切除效果的同时兼顾美学要求。即刻乳房... 乳腺癌多采用手术治疗,传统乳房切除术的重点在于局部控制肿瘤和降低复发风险,但术后乳房丧失,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影响。随着术后乳房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乳腺癌治疗目的已逐渐转变为满足肿瘤完整切除效果的同时兼顾美学要求。即刻乳房重建的效果较好,花费少,但乳腺癌术后如需行放化疗可选择延迟乳房重建。关于乳房重建的材料可选择假体、自体组织等,用自体组织重建的乳房与真实乳房更相近。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在我国尚未普及,未来需加大宣传力度,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重建 安全性 即刻乳房重建 延迟乳房重建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许辉琼 苏效添 +4 位作者 敬文莉 陈虹秀 李俊英 谢红梅 张晓霞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有助于降低PICCRT;置管后1周是预防PICCRT的重点干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血管直径 血流速度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罕见异位:基于个案报道的文献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苏效添 戈杨 +2 位作者 周玲林 李青青 张晓霞 《现代医学》 2021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被广泛用于静脉输液、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监测、血液透析以及留取静脉血液标本等。导管尖端异位是CVC常见并发症之一,异位导管通常位于直径较为粗大的静脉主干,如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被广泛用于静脉输液、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监测、血液透析以及留取静脉血液标本等。导管尖端异位是CVC常见并发症之一,异位导管通常位于直径较为粗大的静脉主干,如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以及无名静脉等。与常见异位不同,CVC罕见异位通常位于静脉干的属支小血管内,如奇静脉、肋间上静脉、甲状腺下静脉及腰升静脉等。罕见异位发生率低,国内外学者多以个案方式进行回顾性报道。罕见异位的血管解剖与常见异位血管解剖有所不同,两者影像学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作者以文献回顾的方式就国内外中心静脉导管罕见异位个案报道进行汇总分析,重点探讨导管异位的血管和淋巴管的解剖学基础以及部分异位导管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罕见异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血管解剖 影像学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