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有助于降低PICCRT;置管后1周是预防PICCRT的重点干预时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检索国内外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特征、建模过程、预测性能和验证方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和知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文献资料提取,并根据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建模人群以肿瘤病人为主(n=7);11个模型报道了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或C指数为0.64~0.89;5个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个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质量评价结果为1个低偏倚风险和12个高偏倚风险。预测模型中最常见且赋值较高的预测因子包括化疗史、血栓史、糖尿病、肥胖或体质指数(BMI)≥25 kg/m2、导管尖端位置异位/非最佳位置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但整体研究质量偏低,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以便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可早期识别PICC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可靠的、科学的评估工具。
文摘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有助于降低PICCRT;置管后1周是预防PICCRT的重点干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