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进陆面过程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模拟能力,选取玛曲站、阿柔站、那曲站3个典型高原高寒草甸观测站6-9月的观测资料,特别是实测土壤属性数据,并将实测土壤属性数据代入陆面过程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进行单...为了改进陆面过程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模拟能力,选取玛曲站、阿柔站、那曲站3个典型高原高寒草甸观测站6-9月的观测资料,特别是实测土壤属性数据,并将实测土壤属性数据代入陆面过程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进行单点数值模拟试验,为改进模式参数化方案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CLM4.5模式能较好地再现高寒草甸下垫面的土壤温湿度、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季节变化,修改土壤属性后模拟效果明显优于修改前,但较观测值还存在一定偏差。(2)修改土壤属性后CLM4.5模式在玛曲站和那曲站对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值更接近观测值,在阿柔站对浅层土壤湿度模拟效果的改善优于深层土壤。修改土壤属性后,模式地表虽然与各站点实际地表更为接近,但对土壤温度的改进不明显。(3)修改土壤属性前后反射辐射的模拟值在三个站点均偏低,但修改土壤属性后模拟效果优于修改前。模式对地表长波辐射的改进不显著,其中阿柔站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较高,且偏差较小。(4)CLM4.5模式对各站感热通量的模拟值均高于观测值,修改土壤属性后,感热通量的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且在玛曲站和那曲站的潜热通量模拟值与观测值更为接近。展开更多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和1981年、1990年卫星遥感地表分类数据,模拟分析了典型年份农牧交错带内地表植被变化对2001-2010年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1981年,1990年交错带内38°N以北(南)植被覆盖增加(减小),地表粗糙度增...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和1981年、1990年卫星遥感地表分类数据,模拟分析了典型年份农牧交错带内地表植被变化对2001-2010年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1981年,1990年交错带内38°N以北(南)植被覆盖增加(减小),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2)当植被覆盖度增加(减小)、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时,交错带相应地区及附近地区温度升高(降低)。(3)交错带植被演变导致我国降水量差值场存在自东向西的"正-负-正"分布,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对应降水量差值增加(减少),且降水量越大,水循环越充足,植被演变对降水量的影响表现越突出。(4)交错带的植被演变主要影响中高层风场,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00 h Pa气旋状(反气旋状)偏差风场环流中心对应着降水量差值场的正值(负值)。展开更多
植被根系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的地球系统模型(Earth System Models,ESMs)已被广泛用于模拟预测植被根生物量。本文综合了14个ESMs模拟的历史试验的植被根...植被根系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的地球系统模型(Earth System Models,ESMs)已被广泛用于模拟预测植被根生物量。本文综合了14个ESMs模拟的历史试验的植被根生物量数据,对其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及与观测值的对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根生物量1850-2005年多年平均值的全球分布表明有7个ESMs存在模拟值极大或极小的情况,其余ESMs均呈现出植被根生物量在赤道及北半球中高纬度偏高的特点,且不同纬度的根生物量分布表明40°S也是根生物量高值区之一;(2)提取1995-2005年的模拟结果与站点观测数据(1990-2010年)在不同气候带利用SS指数进行对比,发现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较大,但温带模拟效果要稍好于寒带和热带,全球尺度上BCC-CSM2-MR是模拟情况最好的ESM;(3)在青藏高原地区,ESMs能合理地模拟出1850-2005年多年平均的植被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但不同ESM模拟的根生物量与气象因素(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别。若要进行更精确深入地研究分析,除了改进模式之外,对观测资料的采集完善也是必要的。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改进陆面过程模式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模拟能力,选取玛曲站、阿柔站、那曲站3个典型高原高寒草甸观测站6-9月的观测资料,特别是实测土壤属性数据,并将实测土壤属性数据代入陆面过程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进行单点数值模拟试验,为改进模式参数化方案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CLM4.5模式能较好地再现高寒草甸下垫面的土壤温湿度、辐射通量和湍流通量的季节变化,修改土壤属性后模拟效果明显优于修改前,但较观测值还存在一定偏差。(2)修改土壤属性后CLM4.5模式在玛曲站和那曲站对各层土壤湿度的模拟值更接近观测值,在阿柔站对浅层土壤湿度模拟效果的改善优于深层土壤。修改土壤属性后,模式地表虽然与各站点实际地表更为接近,但对土壤温度的改进不明显。(3)修改土壤属性前后反射辐射的模拟值在三个站点均偏低,但修改土壤属性后模拟效果优于修改前。模式对地表长波辐射的改进不显著,其中阿柔站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较高,且偏差较小。(4)CLM4.5模式对各站感热通量的模拟值均高于观测值,修改土壤属性后,感热通量的模拟值更接近实测值且在玛曲站和那曲站的潜热通量模拟值与观测值更为接近。
文摘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和1981年、1990年卫星遥感地表分类数据,模拟分析了典型年份农牧交错带内地表植被变化对2001-2010年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1981年,1990年交错带内38°N以北(南)植被覆盖增加(减小),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2)当植被覆盖度增加(减小)、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时,交错带相应地区及附近地区温度升高(降低)。(3)交错带植被演变导致我国降水量差值场存在自东向西的"正-负-正"分布,地表粗糙度增加(减小)对应降水量差值增加(减少),且降水量越大,水循环越充足,植被演变对降水量的影响表现越突出。(4)交错带的植被演变主要影响中高层风场,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500 h Pa气旋状(反气旋状)偏差风场环流中心对应着降水量差值场的正值(负值)。
文摘植被根系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的地球系统模型(Earth System Models,ESMs)已被广泛用于模拟预测植被根生物量。本文综合了14个ESMs模拟的历史试验的植被根生物量数据,对其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及与观测值的对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根生物量1850-2005年多年平均值的全球分布表明有7个ESMs存在模拟值极大或极小的情况,其余ESMs均呈现出植被根生物量在赤道及北半球中高纬度偏高的特点,且不同纬度的根生物量分布表明40°S也是根生物量高值区之一;(2)提取1995-2005年的模拟结果与站点观测数据(1990-2010年)在不同气候带利用SS指数进行对比,发现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较大,但温带模拟效果要稍好于寒带和热带,全球尺度上BCC-CSM2-MR是模拟情况最好的ESM;(3)在青藏高原地区,ESMs能合理地模拟出1850-2005年多年平均的植被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但不同ESM模拟的根生物量与气象因素(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别。若要进行更精确深入地研究分析,除了改进模式之外,对观测资料的采集完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