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祖荣先生致本刊编辑部的一封信
1
作者 苏祖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7-7,共1页
关键词 森林文化学 人文 社会科学 林学
下载PDF
森林中的美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郑小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森林的美学资源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形态、色彩、声音、嗅味等因素构成。正是这些美学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分析森林美学因素,能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帮助人们体验森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美学因素 森林形态 森林色彩 森林声音 森林嗅味
下载PDF
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被引量:4
3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35-38,共4页
以薪材为燃料的木质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和掌握的能源,是社会基本能源之一。从利用、保存和控制林火,到人工钻木取火,林火(薪火)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林火不但帮助人类驱除黑暗,焚林而田,刀耕火种,进入农耕社会,林火... 以薪材为燃料的木质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和掌握的能源,是社会基本能源之一。从利用、保存和控制林火,到人工钻木取火,林火(薪火)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林火不但帮助人类驱除黑暗,焚林而田,刀耕火种,进入农耕社会,林火还引发种种文化现象,构成森林文化绚烂的一面。在工业化背景下,从森林文化视域讨论林火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确立林火这一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文化作用,无疑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文化 森林文化
下载PDF
城市森林文化及其理念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中国城市林业》 2007年第3期45-47,共3页
城市森林文化作为森林文化的一部分,包含园林文化,公园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名木古树文化,山水文化,森林休闲文化,森林生态文化等诸多形态,表达现代都市人的公共理念、人本理念、审美理念、生态理念、平等理念、和谐理念等。
关键词 森林文化 城市 园林文化 名木古树 山水文化 休闲文化 生态文化 人本理念
下载PDF
森林文化产品分类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苏祖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8-20,共3页
森林文化产品不仅是自然的创作,也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必然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分类依路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依抽象程度深浅分为森林理论、森林文艺、森林工艺、森林博物馆、森林旅游、自然保护区等6类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森... 森林文化产品不仅是自然的创作,也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必然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分类依路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依抽象程度深浅分为森林理论、森林文艺、森林工艺、森林博物馆、森林旅游、自然保护区等6类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森林文化产品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相互协同,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们提供绿色、理性、健康的文化项目和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文化 产品 分类
下载PDF
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 被引量:2
6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9-102,111,共5页
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从审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层次的图景。森林景观是指自然本体,属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悦形;森林意象是指艺术本体,属艺术世界、情感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逸情;森林... 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从审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层次的图景。森林景观是指自然本体,属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悦形;森林意象是指艺术本体,属艺术世界、情感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学本体,属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给人审美体验是畅神。人们需要物质世界,也需要情感世界,更需要梦和理想世界;但人类只能接近理想境界而永远到达不了彼岸,人类总要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观照森林,感受自然给予的本色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美 层次 图景
下载PDF
不同形态森林文化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15,共7页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在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依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所处地域、民族、城乡和国度差异,其衍生的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域、民族...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在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依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所处地域、民族、城乡和国度差异,其衍生的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域、民族、城乡、国度和自身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将为人们认识色彩斑斓和经久不衰的森林文化提供另一参照系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森林文化 形态 比较
下载PDF
森林美学的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苏祖荣 郑小贤 《中国林业教育》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森林美学是林学与美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以森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林业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森林美学与景观学、造园学、经济学、旅游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相关联。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森林美学... 森林美学是林学与美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以森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应用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林业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森林美学与景观学、造园学、经济学、旅游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相关联。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森林美学还是森林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森林美学的发展丰富了森林文化的内涵,展示了自身潜在的活力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美学 学科 性质 相关性
下载PDF
森林意象中的故园情结 被引量:1
9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中国城市林业》 2007年第2期47-49,共3页
在森林审美中,故园故乡的主题徘徊不断,且透出忧伤和美丽。而在这种乡思乡愁的背后,则是集体潜意识,乡愁意识、女性意识、生态意识在驱动。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分析森林意象中故园情结的复杂性。
关键词 森林 意象 生态意识 古典诗词 潜意识 复杂性
下载PDF
森林·文化·家园——对话《森林文化学简论》作者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丁蕴一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第4期1-5,69,共5页
国内首部森林文化专著《森林文化学简论》出版后,引起了林业界的关注,专著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天深入讨论生态文明很有帮助。树立正确的森林文化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搭建"森林文化"平台,《中国城市林业》编辑... 国内首部森林文化专著《森林文化学简论》出版后,引起了林业界的关注,专著中的许多观点对今天深入讨论生态文明很有帮助。树立正确的森林文化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搭建"森林文化"平台,《中国城市林业》编辑部丁蕴一研究员对专著作者苏祖荣和苏孝同进行了访谈并推出"森林·文化·家园"一文,此后还将推出"森林哲学"等话题,欢迎感兴趣的同行参与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文化 文化学 作者 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 对话 城市林业 专著
下载PDF
试论森林资源的三重属性和“三生态”战略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福建林业科技》 2004年第z1期73-76,共4页
森林资源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源)、生态性(生态资源)和社会性(社会人文资源),森林资源的三重属性同"三生态"战略思想有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即物质性—生态建设、生态性—生态安全、社会性—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 森林资源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源)、生态性(生态资源)和社会性(社会人文资源),森林资源的三重属性同"三生态"战略思想有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即物质性—生态建设、生态性—生态安全、社会性—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前提,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整个林业发展来说,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生态建设上,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三重属性 "三生态"战略思想
下载PDF
森林: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美学诉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祖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乔、灌、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也包括动、植、微等不同层级的生物种群,从生物学视域,森林是一个由诸多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森林呈现的美是生命之美。笔者认为,从生命美学角... 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乔、灌、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也包括动、植、微等不同层级的生物种群,从生物学视域,森林是一个由诸多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森林呈现的美是生命之美。笔者认为,从生命美学角度,从森林生态同自然天地之间联结的周期变化(节奏),森林生态自身的调节(律动),以及森林生态在成长中的脆弱性(缺陷)和必然性(消融),无一不是一种生命的美学诉说。森林因生态而存在,也因生命而精彩。森林生命的这种的精彩在与人的生命一气流通中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命 美学
下载PDF
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祖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6-32,共7页
传统静观美学以艺术为主要审美对象,而生态美学试图从此转向一个比艺术和人类社会更大的审美领域−地球生物圈或自然生态系统。而这种审美对象的生态转向,必然会使传统静观美学的审美主题、手段、模式、方式和目标发生改变。但生态美学... 传统静观美学以艺术为主要审美对象,而生态美学试图从此转向一个比艺术和人类社会更大的审美领域−地球生物圈或自然生态系统。而这种审美对象的生态转向,必然会使传统静观美学的审美主题、手段、模式、方式和目标发生改变。但生态美学显然不排除传统静观美学模式,而是在传统静观美学模式框架下向前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从而实现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与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观美学 生态美学 比较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与当代哲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祖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缺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丧失。生态学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和理论宝库,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无疑为当代哲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文明... 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缺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丧失。生态学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和理论宝库,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无疑为当代哲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客关系、认识路径等方面与当代流行的哲学观点存在差异,显出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有利于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创新方法,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护持家园的稳定和宁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生态文明 生态转向
下载PDF
湿地文化窥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祖荣 《林业勘察设计》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湿地是支撑地球生命的重要生态系统,由湿地生发的文化属生态文化范畴。一方面,湿地自身在演化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人类在认识和利用湿地中又衍生出稻作文化、盐田文化、湖泊文化、山水文化、沼泽文化、荷花文化等文化形态。... 湿地是支撑地球生命的重要生态系统,由湿地生发的文化属生态文化范畴。一方面,湿地自身在演化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文化;另一方面,人类在认识和利用湿地中又衍生出稻作文化、盐田文化、湖泊文化、山水文化、沼泽文化、荷花文化等文化形态。湿地于是被涂抹上人类的情感与色彩,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有机部分。剖析和了解湿地文化,将有助人们认识和守护湿地,使湿地文化更好地为人类的崇高目标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文化 文明 源头
下载PDF
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因及运动规律探讨
16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20-23,共4页
森林文化源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生产实践。从人类拿起第一件木器工具,到结绳记事、竹简文化、纸文化以及现代的自然保护区文化和森林公园文化等,森林文化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森林文化面临很多矛盾和冲突,... 森林文化源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生产实践。从人类拿起第一件木器工具,到结绳记事、竹简文化、纸文化以及现代的自然保护区文化和森林公园文化等,森林文化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森林文化面临很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既是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因,也使森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式,不断地调整整合。森林文化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湮灭消失,恰恰相反,森林文化固守自身的本土性、生态性和绵延性,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文化 动因 规律
下载PDF
森林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祖荣 《林业勘察设计》 2015年第2期28-32,共5页
森林美的构成要素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形、色、声等),既遵循对称、比例、齐一、均衡等一般美学法则,又遵循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等特殊美学法则。森林属大地艺术,在呈现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时,总保持自然本身的秩序... 森林美的构成要素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形、色、声等),既遵循对称、比例、齐一、均衡等一般美学法则,又遵循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等特殊美学法则。森林属大地艺术,在呈现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时,总保持自然本身的秩序、节奏和韵律。同样,在表达对称、比例、齐一时,又总呈现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差异和不确定性。这是森林美的悖论,也是森林美之所以美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美 一般法则 特殊法则 对称均衡 节奏韵律
下载PDF
天然林与人工林景观审美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祖荣 《林业勘察设计》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森林按其起源,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由于人类利用和营造森林的结果,天然林多被人工化。人们平常目睹的行道树、林带林网、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公园和园林树木,皆为人工塑造的人工林。天然林已退居深山沟壑,难见其尊容。从审... 森林按其起源,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由于人类利用和营造森林的结果,天然林多被人工化。人们平常目睹的行道树、林带林网、用材林、经济林、特用林、公园和园林树木,皆为人工塑造的人工林。天然林已退居深山沟壑,难见其尊容。从审美角度评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审美及其价值,可以对森林景观的品赏有一个总体的领略和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景观 审美比较
下载PDF
论森林审美的范畴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祖荣 《林业勘察设计》 2010年第2期53-57,共5页
森林美的范畴指人对森林审视过程中形成的概括性的审美体验,如壮美与优美、崇高与怪异、古雅与通俗、现代与蛮荒等等。森林美的范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是人类长期的审美积淀,又蕴含现代人对美的批评和关怀。在一般情况下... 森林美的范畴指人对森林审视过程中形成的概括性的审美体验,如壮美与优美、崇高与怪异、古雅与通俗、现代与蛮荒等等。森林美的范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是人类长期的审美积淀,又蕴含现代人对美的批评和关怀。在一般情况下,范畴具有普遍意义,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当下人们对森林美的个性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审美 范畴
下载PDF
森林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
20
作者 苏祖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6-71,共6页
森林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需要形式借以呈现,形式需要内容得以深刻,以达到生命、生态的内涵美与精致而又恢弘形式美的统一。形式美既遵循对称、比例、齐一、均衡等一般美学法则,又遵循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等... 森林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需要形式借以呈现,形式需要内容得以深刻,以达到生命、生态的内涵美与精致而又恢弘形式美的统一。形式美既遵循对称、比例、齐一、均衡等一般美学法则,又遵循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等特殊美学法则。特殊美学法则并不排斥一般美学法则,一般美学法则也不排斥特殊美学法则。森林属大地艺术,在呈现非对称、非规则、非整体性的同时,总保持自然本身的秩序、节奏和韵律;同样,在表达对称、比例、齐一的同时,又总呈现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化、差异和不确定性。这是森林美的悖论,也是森林之美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形式美 法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