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管道CO_(2)腐蚀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
作者 谢飞 李佳航 +3 位作者 王新强 马成 苏禹铭 孙小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天然气管道的CO_(2)腐蚀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对于其腐蚀机理目前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而难以解释CO_(2)的腐蚀行为并建立有效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为此,从均相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3个方面,讨论了CO_(2)腐蚀机理,分析了... 天然气管道的CO_(2)腐蚀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对于其腐蚀机理目前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因而难以解释CO_(2)的腐蚀行为并建立有效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为此,从均相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3个方面,讨论了CO_(2)腐蚀机理,分析了影响CO_(2)腐蚀的关键因素,总结了相应的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对CO_(2)腐蚀机理最新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种模型的机理性和拓展性,总结了现行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基于现存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对于CO_(2)腐蚀机理的研究主要以理想溶液环境体系为主,未来需要对非理想溶液体系的CO_(2)腐蚀机理进行研究;(2)关于CO_(2)腐蚀反应机理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CO_(2)能否直接参与阳极反应以及H2CO3能否直接被还原还存在着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3)目前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都只考虑了电化学腐蚀因素,而没有考虑管道内复杂流动的影响,应建立更符合管道实际工况的预测模型。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建立准确的CO_(2)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CO_(2)腐蚀 腐蚀产物膜 腐蚀机理 腐蚀速率预测 经验模型 半经验模型 机理模型
下载PDF
MMA-St-BA-AA共聚乳液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
2
作者 尚成新 秦鹰 苏禹铭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30-1933,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及配比、引发剂...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系统地研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及配比、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及配比对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用量为2%-4%,SDS/OP-10配比为1∶2-1∶1,引发剂用量为0.2%-0.4%,AA用量为1%-2%,主单体总量为40%,软硬单体质量比为1∶1时,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及乳液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乳液 种子乳液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下载PDF
滇池外海藻类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间非线性相关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施凤宁 阳辉 +6 位作者 刘湘伟 王雨春 苏禹铭 胡明明 包宇飞 李姗泽 温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0-1079,共10页
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 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蓝藻在所有藻类中占绝对优势,且主要在夏季表现出最高的藻类密度占比,绿藻的藻类占比次于蓝藻但远高于其他藻类且在春季的藻类占比相对最高;(2)总体上藻类密度与结果变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同时与原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3)蓝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水温(MIC:0.27,P<0.01)和氨氮(MIC:0.22,P<0.01),且相较于其他氮源,氨氮对蓝藻的影响更大。绿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总磷(MIC:0.27,P<0.01)和总氮(MIC:0.21,P<0.01),其他形态的氮对绿藻的影响可能较氨氮更强。在气象条件中,蓝藻和绿藻主要受气温及辐射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密度 时空分布 非线性相关性 最大信息系数 滇池
下载PDF
硒化镉量子点与C_(60)间的光致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余文静 苏禹铭 +4 位作者 何玉韩 刘晓琳 宁倩倩 汪骋 王朝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共8页
结合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研究了CdSe量子点与富勒烯C_(60)构成的模型太阳能电池体系中,荧光发射猝灭以及基态漂白恢复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二者间的荧光猝灭是由CdSe量子点与C_(60)间的光致电子转移所引起的,并且电子转移的速率随着量... 结合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研究了CdSe量子点与富勒烯C_(60)构成的模型太阳能电池体系中,荧光发射猝灭以及基态漂白恢复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二者间的荧光猝灭是由CdSe量子点与C_(60)间的光致电子转移所引起的,并且电子转移的速率随着量子点粒径的增大而减小:4.3×10^(9)s^(-1)(3.0 nm),1.1×10^(9)s^(-1)(3.5 nm),0.60×10^(9)s^(-1)(4.0 nm).该结果为设计、构筑以CdSe量子点为中心的光电转化体系,以及提高其光电转化效率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吸收光谱 量子点 富勒烯 电子转移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