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蓝藻在所有藻类中占绝对优势,且主要在夏季表现出最高的藻类密度占比,绿藻的藻类占比次于蓝藻但远高于其他藻类且在春季的藻类占比相对最高;(2)总体上藻类密度与结果变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同时与原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3)蓝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水温(MIC:0.27,P<0.01)和氨氮(MIC:0.22,P<0.01),且相较于其他氮源,氨氮对蓝藻的影响更大。绿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总磷(MIC:0.27,P<0.01)和总氮(MIC:0.21,P<0.01),其他形态的氮对绿藻的影响可能较氨氮更强。在气象条件中,蓝藻和绿藻主要受气温及辐射量的控制。展开更多
文摘文章基于滇池外海监测数据(2014—2020),分析了滇池外海不同区域间的藻类分布情况,并运用最大信息系数(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MIC)定量分析了滇池外海中环境因素与藻类间的非线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滇池外海藻密度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蓝藻在所有藻类中占绝对优势,且主要在夏季表现出最高的藻类密度占比,绿藻的藻类占比次于蓝藻但远高于其他藻类且在春季的藻类占比相对最高;(2)总体上藻类密度与结果变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同时与原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显著;(3)蓝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水温(MIC:0.27,P<0.01)和氨氮(MIC:0.22,P<0.01),且相较于其他氮源,氨氮对蓝藻的影响更大。绿藻的水质驱动因素主要为总磷(MIC:0.27,P<0.01)和总氮(MIC:0.21,P<0.01),其他形态的氮对绿藻的影响可能较氨氮更强。在气象条件中,蓝藻和绿藻主要受气温及辐射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