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可 廖晓 +1 位作者 吕华东 苏胜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1216-1219,共4页
目的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1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选... 目的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1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血管内栓塞治疗,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选取支架辅助栓塞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为支架辅助栓塞,对照组为单纯栓塞。比较2组手术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8.71±4.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4±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aymond分级Ⅰ级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Ⅲ级率(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1.67%),缺血事件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致残率(1.67%)、病死率(0%)与对照组(3.33%,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可进一步减轻患者动脉瘤栓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可 廖晓 +1 位作者 吕华东 苏胜有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995-998,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2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参考...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对迟发性脑缺血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2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参考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分为三组,即短期组(治疗维持时间3个月,n=63)、中期组(治疗维持时间6个月,n=87)及长期组(治疗维持时间9个月及9个月以上,n=58);观察三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三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选取Kaplan-Meier方法统计,组间比较选取Log-rank法;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影响因素选取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2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1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其中短期组5例,中期组6例;短期、中期组较长期组迟发性脑缺血累积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单因素Cox分析显示迟发性脑缺血危险因素主要有双联抗血小板持续时间、Raymond分级、瘤颈宽>4mm,糖尿病史、年龄(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迟发性脑缺血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双联抗血小板持续时间、Raymond分级(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维持时间为9个月及9个月以上可有效减少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几率随Raymond分级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 支架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迟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安脑丸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VEGF、ET-1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俊宇 蓝瑞芳 苏胜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8-251,共4页
目的 观察安脑丸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VEGF、ET-1水平等指标影响。方法 合计纳入95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2019年8月—2021年7月)进行研究,将95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47例)、治疗组(48例),... 目的 观察安脑丸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VEGF、ET-1水平等指标影响。方法 合计纳入95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2019年8月—2021年7月)进行研究,将95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47例)、治疗组(48例),给予参照组患者西医常规疗法,给予治疗组患者西医常规疗法+安脑丸治疗,数据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素(ET-1)水平变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变化、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患者侧支循环血流速度变化、同型半胱氨酸(Hcy)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37/47),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及ET-1水平、MoC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NIHSS及MBI评分、Hcy及D-D、FIB及hs-CRP水平、大脑前动脉(ACA)及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等侧支循环血流速度等指标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及ET-1水平、MoC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NIHSS及MBI评分、Hcy及D-D、FIB及hs-CRP水平等指标均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EGF及ET-1水平、MoC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NIHSS及MBI评分、Hcy及D-D、FIB及hs-CRP水平等指标均比参照组更佳(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CA与PCA血流速度比参照组更慢,而MCA血流速度较参照组更快(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3例(6.25%),参照组不良反应2例(4.26%),P>0.05。结论 安脑丸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该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可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安脑丸 西医常规疗法 总有效率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VEGF ET-1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