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探讨
1
作者 谢坚 苏裕茗 +2 位作者 李新平 李春梅 叶枝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49-0052,共4页
将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患者中将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应用实施对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工作在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北流市人民医院)展开,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3年9月,本次... 将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患者中将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进行应用实施对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工作在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北流市人民医院)展开,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3年9月,本次研究选择患者8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开展对比研究,遵循研究基础,采用分组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每组40人的两组,一组命名为观察组,另外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前者治疗方法为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后者治疗方法为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各项手术指标、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恢复指标更好,包括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效果更好,包括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血肿残留量(少),对比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证实观察组好(P<0.05);术前比较中,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高,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评分差异增大,其中术后1d差异最大,术后1天差异逐渐缩小,但是依然伴随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评分更低,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评分组间降低;愈合方面,观察组优良人数更多,为82.5%,显著于对照组(27人,67.5%),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患者的恢复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发生有3人(7.5%),低于对照组的9人(22.5%),详细比较结果为P<0.05。结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病情危急,给予患者治疗尤为重要,此过程中微创钻孔血肿引流术效果更为显著,应用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可作为临床首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钻孔 急性硬膜外血肿 引流术 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谢坚 苏裕茗 +2 位作者 邓承能 李新平 庞昌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34-0037,共4页
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北流市人民医院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70例,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35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清除(35例,对照组)。结果 组... 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北流市人民医院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70例,治疗方式分为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35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清除(35例,对照组)。结果 组间差异对比发现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更少,而血肿清除率92.1±1.3%(31/35),住院时间(7.1±1.63)d,术后随访及其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经微小骨孔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操作可行,较常规手术入路清除硬膜外血肿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血肿 神经内镜 微创手术 开颅术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苏裕茗 邓承能 谢坚 《系统医学》 2019年第9期114-116,共3页
目的分析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2018年在该院接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该研究共计纳入研究对象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分析病理分型及肿瘤切除... 目的分析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2018年在该院接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治疗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取,该研究共计纳入研究对象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分析病理分型及肿瘤切除程度以及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结果病理分型结果为:3例不典型性患者、3例混合型患者、6例血管型患者、9例砂粒型患者、16例纤维型患者、13例内皮细胞型患者。依照Simpson脑膜瘤切除标准分级结果为:14例Ⅰ级患者、29例Ⅱ级患者、7例Ⅲ级患者。患者存活率为100%,17例一侧肢体无力患者中1例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2例患者术后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偏瘫,14例患者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4例术前肌力正常患者对侧肢体肌力出现减退反应,治疗后3周肌力明显恢复。术后4例患者肿瘤复发。5例颅骨瓣经高温灭活后还纳固定患者治疗后没有出现颅骨吸收表现。结论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低,在辅助应用影像学检查并保证手术操作方式以及手术入路的合理性,能够使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区脑皮质、引流静脉以及矢状窦受损,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矢状窦旁脑膜瘤 大脑镰旁脑膜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傅瑞发 唐敏 +3 位作者 邓承能 谢坚 陈志俊 苏裕茗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6期39-42,共4页
目的:研究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方法:选择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进行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然后观察其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本研究中5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 目的:研究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方法:选择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50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进行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然后观察其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本研究中5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手术,其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40.56±18.32)min,术中平均的出血量为(50.35±4.68)mL,术后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为(6.10±0.52)d,术后住院的平均时间为(12.32±0.60)d,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0%。在这些患者中,完成肿瘤全切术的患者有47例,完成肿瘤次全切除术的患者有3例。术后,50例患者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显著,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手术的时间短、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能有效改善其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术 垂体瘤 并发症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NICU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5
作者 陈燕玲 李春梅 +4 位作者 李辉 彭贻珍 刘东妮 苏裕茗 梁文静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18期3199-3201,共3页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另将2021年1—10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31例作为...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另将2021年1—10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NICU的患者131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统计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平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6.10%(8/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2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神经外科 重症 肺部感染
下载PDF
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立体定向治疗探究
6
作者 李洪现 苏裕茗 +1 位作者 蔡明陆 林正强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8期41-42,共2页
探讨并研究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病例确诊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共收集病患70例,随机分2组治疗,每组抽取其中35例。对照组常规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立体... 探讨并研究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立体定向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病例确诊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共收集病患70例,随机分2组治疗,每组抽取其中35例。对照组常规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立体定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0.3±9.8)min短于对照组(105.2±10.7)min,观察组首次血肿清除率(46.2±8.9)%少于对照组(75.2±9.4)%,观察组脑水肿消退时间(3.8±0.9)d短于对照组(5.9±0.8)d,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3.19±2.98)分低于对照组(9.88±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1.4%低于对照组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立体定向的微创治疗技术,由于创伤较小,可以实现准确定位,缩短手术时间和脑水肿消退时间,对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效果理想,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 高血压 脑出血 立体定向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春梅 苏裕茗 +2 位作者 黎婵波 谢坚 李新平 《华南预防医学》 2021年第7期872-874,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旨在确定合理防治措施,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玉林市某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病例为研究对象,从病历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颅脑损伤病例资料,并对...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旨在确定合理防治措施,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玉林市某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病例为研究对象,从病历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颅脑损伤病例资料,并对颅脑损伤患者或其主要监护人损伤发生日起30 d内死亡情况进行随访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病例早期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完成30 d内随访的颅脑损伤病例1472例,病例以男性为主(占59.71%),年龄以>50岁为主(占56.59%),受伤至入院时间以>4.5 h为主(占54.69%),受伤类型以闭合性为主(占71.06%)。185例在30 d内死亡,早期死亡率为12.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线移位>5 mm(OR=2.406)、环池受压(OR=7.448)、有脑疝(OR=6.153)、合并多发伤(OR=3.834)、入院时瞳孔散大(OR=10.730)、WBC计数>10×109/L(OR=2.716)是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病例早期死亡率高,危险因素主要包含脑疝、中线移位、环池受压等,建议医护人员做好上述因素监测,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避免生命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早期死亡 脑疝 环池受压 瞳孔散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