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肠外营养在胎龄<34周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苏裕静 甘恬 蒋启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8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肠外营养在胎龄<34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4周早产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n=50)和高剂量肠外营养组(n=50)。常... 目的:探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肠外营养在胎龄<34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胎龄<34周早产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n=50)和高剂量肠外营养组(n=50)。常规肠外营养组,脂肪乳初始剂量1 g/(kg·d),最大量3 g/(kg·d);氨基酸初始剂量2 g/(kg·d),最大量4 g/(kg·d)。高剂量肠外营养组,脂肪乳初始剂量2 g/(kg·d),最大量3.5 g/(kg·d);氨基酸初始剂量2.5 g/(kg·d),最大量4 g/(kg·d)。比较两组肠外营养时间、停止肠外营养达到全经肠道喂养时日龄、呼吸机支持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体重、身长、头围、并发症及发育商(DQ)。结果:高剂量肠外营养组肠外营养时间、停止肠外营养达到全经肠道喂养时日龄均短于常规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2周,高剂量肠外营养组体重增长值高于常规肠外营养组(P<0.05)。出生第2周,两组身长、头围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4周,两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肠外营养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常规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适应性行为、语言D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肠外营养组大运动、精细运动及个人-社会性行为DQ值均高于常规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胎龄<34周早产儿予以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肠外营养支持,可促进体质量增长和神经系统发育,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肠外营养 神经系统 氨基酸 脂肪乳
下载PDF
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8
2
作者 蒋启娟 甘恬 +2 位作者 李雅玲 刘滢 苏裕静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观察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12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及高频震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 目的观察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将12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及高频震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CO 2、PaO 2及氧合指数)、炎性指标[白介细胞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41例、好转16例、死亡3例,对照组分别为22例、31例、7例,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H值、PaCO 2、PaO 2、氧合指数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改善;治疗后30 min,观察组pH值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2 h、24 h,观察组pH值、PaO 2、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CO 2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及HMGB-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比较,牛肺表面活性剂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NRDS效果更佳,可更好地改善患儿氧合状态并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牛肺表面活性剂 高频震荡通气 血气分析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技术在院前转运新生儿ARDS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李春亮 蒋启娟 +5 位作者 王茜 甘恬 李雅玲 汤伟 刘滢 苏裕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8期38-40,43,共4页
目的评价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技术在院前转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所有需转运的ARDS新生儿均在解除气道梗阻、循环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根据转运时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 目的评价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技术在院前转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所有需转运的ARDS新生儿均在解除气道梗阻、循环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根据转运时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新生儿。治疗组给予SIB+PEEP阀通气设备,采用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SIB设备,采用传统常频手控非持续正压通气。收集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气pH、PaO_(2)、PaCO_(2)、PaO_(2)/FiO_(2)变化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60 d的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儿转运成功。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在通气前、后重复测量血气pH、PaO_(2)、PaO_(2)/FiO_(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变量方差分析显示,通气前,两组患儿血气pH、PaO_(2)、PaCO_(2)、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0.5、1、2、3 h,两组血气pH、PaO_(2)、PaCO_(2)、PaO_(2)/FiO_(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体生存情况为生存13例,死亡2例;对照组的总体生存情况为生存8例,死亡7例;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结论SIB+PEEP阀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技术转运ARDS新生儿效果明显,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ARDS的死亡率,适宜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 转运治疗 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