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苏都尔 那顺达来 +1 位作者 其力木格 东方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48-1656,共9页
扎鲁特旗地处兴安岭余脉到辽河平原北部,跨中国地形二三阶梯,因各种自然条件所限形成了南农北牧、中间交叉的农牧交错带。通过以内蒙古扎鲁特旗3349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地名景观的空... 扎鲁特旗地处兴安岭余脉到辽河平原北部,跨中国地形二三阶梯,因各种自然条件所限形成了南农北牧、中间交叉的农牧交错带。通过以内蒙古扎鲁特旗3349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集中指数及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研究区自然景观地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丘陵和中、小山地区,地形地貌类地名集中分布于地形过渡区,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水文地名主要分布在相对低海拔地区,与河流大小关系不明显,呈南北均匀分布,呈现出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名分布特征;(2)人文景观类地名多分布于中部与南部地区,其分布特征看,人文聚落地名与自然水文地名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部地区随河流带状分布,并且因农业依赖水资源的特征而地表水、地下水富集的相对低海拔区和滨河地区集中的规律。这也是半农半牧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3)人文地名经历从清初的随机分布到现在的集中分布的过程,大多人文地名在近百年内形成,其中聚落地名从清初的小型聚落到清末蒙地放垦后初具规模,再发展到现在较有规模的集中聚落。经济、交通、建筑类地名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工业化、城镇化而逐渐集结。(4)研究区地名整体分布看,影响自然地名的主要因子是地貌、水文条件、气象气候、地名认知等,而人文地名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外,还有政策、人口活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名 核密度估计 冷热点分析 扎鲁特旗
下载PDF
1635—2019年通辽地区聚落变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苏都尔 那顺达来 +4 位作者 东方杰 苏布登格日勒 苏力德 苏亚拉其其格 马尚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11-2020,共10页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 以通辽地区为研究区,统计3 943个聚落并作矢量点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聚落1635年以来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通辽地区聚落从1795年开始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莫兰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布模式在整体上从1723年开始从随机分布越来越趋于显著的集聚分布。从不同年份的Ripley’s K函数看出,局部上1635—1723年一直处于集聚与离散不均衡的情况,所有距离段内从1795年呈现出显著集聚分布模式。(2) 1635—1840年,聚落点的几何中心呈现出西南-东北-西北的演变轨迹。核密度分析表明,聚落点在1635年是南部离散分布,1723—1840年南部密度最高。1840—1912年中部出现大量聚落,分布格局变为中部密度最高,1947年至今,西南部和中部都有大量的增长,北部也有一定增长,分布格局变为中部与西南部河流流域最密集。(3)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变是人地关系规律、宏观与微观的人文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中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居住,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格局。聚落的增长速度及空间演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人口迁入规模关系密切,土地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人口迁徙等因素是主要的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变迁 空间分析 分布格局 影响因素 通辽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扎鲁特旗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3
作者 苏都尔 那顺达来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4-60,共7页
空间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法在研究地名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关联性、空间分布格局等问题上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对扎鲁特旗3349处地名进行了语源分类后,利用了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蒙语... 空间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法在研究地名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关联性、空间分布格局等问题上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对扎鲁特旗3349处地名进行了语源分类后,利用了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蒙语及汉语地名的空间分布模式呈现出显著的聚类分布模式,其中蒙语地名密度在北部和西南部较多,汉语地名主要在中部较为密集.这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历史上清代的政策、人口活动、经济方式的变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语言文化 核密度估计 多距离空间聚类 扎鲁特旗
下载PDF
新疆多语种地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东方杰 那顺达来 苏都尔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6-1114,共9页
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037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5核密度的空间平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多语种地名的视角,分析新疆各语种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汉族与维吾尔族为农耕民族,因生产方式对地形、坡... 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037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5核密度的空间平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多语种地名的视角,分析新疆各语种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汉族与维吾尔族为农耕民族,因生产方式对地形、坡度的挑剔和水源的依赖等特征,新疆汉语和维吾尔语地名多分布于山前冲积平原,以天山山脉为界,天山北麓汉语地名集中分布,南麓维吾尔语地名分布密集;蒙古族与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因其换季游牧需要广阔草场等特性,蒙古语地名多分布于天山北麓以西的缓坡、低山、高平原地区,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哈萨克语地名集中分布于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及伊犁河谷的中山区。总体上,新疆多民族多语种地名的分布特征与地形海拔、坡度等地理环境条件和以此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语种地名 分布规律 核密度估计法 新疆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400余年乡村聚落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穆森 那顺达来 +4 位作者 包斯琴 苏力德 苏都尔 苏亚拉其其格 苏布登格日勒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2-208,共7页
以历史文献、地方志、历史地图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莫兰指数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572-2020年的聚落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聚落数量变化呈波动增长过程。明末清初聚落散落分布,清中叶确定基础集聚格局,民国时期奠定现代... 以历史文献、地方志、历史地图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莫兰指数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1572-2020年的聚落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聚落数量变化呈波动增长过程。明末清初聚落散落分布,清中叶确定基础集聚格局,民国时期奠定现代聚落格局。2)聚落空间集聚自南部长城沿线半湿润区不断向大青山北部半干旱区移动,发展过程中由插花式布局向条带状扩展布局转变,在武川县北部和黄河沿岸形成高密度集聚。3)水热条件和地貌状况是聚落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数量变化是聚落兴起的前提条件,历史政策和社会经济繁荣是驱动农牧交错区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格局演变实质上反映农牧交错带北移和地区农业化发展的过程。以上内容对重新认识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聚落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 演变过程 驱动因素 农牧交错带 呼和浩特
原文传递
蒙医银针加热疗法配合蒙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6
作者 胡吉雅 苏都尔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0247-0247,共1页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蒙医银针加热疗法联用蒙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中均选择蒙医银针加热疗法与蒙药联用。结果:经临床治疗,治愈患者15例,治愈率为44.12%;有...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蒙医银针加热疗法联用蒙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中均选择蒙医银针加热疗法与蒙药联用。结果:经临床治疗,治愈患者15例,治愈率为44.12%;有效患者18例,有效率为52.94%;无效1例,无效率为2.94%。结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过程中,联用蒙医银针加热疗法与蒙药,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推广可行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医 银针加热疗法 蒙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