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高血压病史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范玉华 苏霭欣 +2 位作者 林慧雯 黄家星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有、无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上分布特点的不同。方法连续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包括T1、T2加权相以及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echoT2*,GRE-T2*)。... 目的探讨有、无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上分布特点的不同。方法连续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包括T1、T2加权相以及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echoT2*,GRE-T2*)。分析患者临床特点、MRI上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和CMBs病灶的分布特点。结果共入选9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于273例患者,其中62例无高血压病史。在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s发生率为18.5%(62/335),低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1/663,31.8%,P<0.0001)。无高血压患者的CMBs局限于皮层和皮层下者占40.3%(25/62),高于有高血压的患者(20.4%,43/211,P=0.001)。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入院时收缩压是无高血压病史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高血压和无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MBs分布部位有所不同,后者更多地集中于皮层和皮层下。控制血压在有、无高血压病史的CMBs患者均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微出血 GRE-T2* 高血压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5
2
作者 濮月华 邹昕颖 +9 位作者 王伊龙 潘岳松 向祥龙 苏霭欣 梁慧康 赵性泉 王春雪 黄家星 王拥军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55-462,共8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库中,将患者分为4组: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以无显著颅内外动...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库中,将患者分为4组: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以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作为参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组28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1388例(48.5%)、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1074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141例(4.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261例(9.1%)。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白质病变[比值比(odds ratio,OR)1.359,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09~1.666,P=0.0031]、白细胞计数(OR 1.045,95%CI 1.007~1.084,P=0.0210)、空腹血糖(OR 1.054,95%CI 1.009~1.101,P=0.0182)、高密度脂蛋白(OR 0.644,95%CI 0.480~0.864,P=0.0034);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47,95%CI 1.026~1.069,P<0.0001)、吸烟(OR 1.887,95%CI 1.212~2.937,P=0.0050)、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OR 2.260,95%CI 1.352~3.778,P=0.0019)和白质病变(OR 0.603,95%CI0.394~0.922,P=0.0196)。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22,95%CI1.006~1.039,P=0.0064)、糖尿病(OR 1.494,95%CI 1.053~2.118,P=0.0244)和卒中家族史(OR1.964,95%CI 1.302~2.961,P=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3组共同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高龄、吸烟、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共同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伴有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和卒中复发的差异 被引量:14
3
作者 濮月华 邹昕颖 +9 位作者 王伊龙 潘岳松 向祥龙 苏霭欣 梁慧康 赵性泉 王春雪 黄家星 王拥军 刘丽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2-507,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前循环和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的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的数据库中,剔除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例、头核磁弥散加权... 目的探讨伴有前循环和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的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的数据库中,剔除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例、头核磁弥散加权成像未见急性梗死灶的病例和颅内前后循环联合病变的病例,将患者分为无明显颅内动脉病变组(n=964)、前循环动脉病变组(n=440)、后循环动脉病变组(n=233)。预后评估指标为发病后1年内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卒中复发。结果在纳入分析的1637例患者中,1年随访结果显示,任何原因所致死亡30例,卒中复发58例。与无明显颅内动脉病变组相比,前循环动脉病变组和后循环动脉病变组校正后的死亡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49(0.311~5.851)、4.542(1.227~16.813);卒中复发分别为1.663(0.620~4.460)、2.464(0.935—6.493)。结论伴有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风险高于前循环者,而前后循环动脉病变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有待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预后 卒中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