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注射不同剂量抗RANKL抗体对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的影响
1
作者 周静 张婧 +3 位作者 王璐 马玲 苏静洋 张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692,共6页
目的:探究局部注射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抗体对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的影响及不同剂量间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30只(对照组9只,实验组21只),通过皮下注射地塞... 目的:探究局部注射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抗体对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的影响及不同剂量间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30只(对照组9只,实验组21只),通过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模型,建模5周后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验证成功后,将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Ⅱ、Ⅲ于1、3、7 d在大鼠右上第一磨牙腭侧黏骨膜下注射兔抗大鼠RANKL抗体0.1μg/位点和1μg/位点,实验组Ⅰ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周后处死取材,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测量右上第一磨牙区牙槽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牙槽骨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破骨细胞数目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牙龈中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比值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模型。Micro-CT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注射RANKL抗体后,牙槽骨BMD、BV/TV增加,破骨细胞数目减少,成骨细胞活跃,骨髓腔减小,但高、低剂量抗体相比变化不显著;ELISA结果显示,注射高剂量抗体后牙龈中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注射低剂量抗体后RANKL/OPG比值虽降低,但变化不显著。结论:局部注射抗RANKL抗体可以改善大鼠牙槽骨骨质疏松,低剂量即可达到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抑制剂 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抗体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牙槽骨骨质疏松
下载PDF
石家庄市3~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苏静洋 梁硕 +3 位作者 李佳霖 王睿涵 任建(指导) 许楠(指导)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9期46-48,共3页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3~5岁儿童患龋情况、患病因素及其相关性,为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随机抽取6所幼儿园,对其171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及其家长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调查数据。...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3~5岁儿童患龋情况、患病因素及其相关性,为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随机抽取6所幼儿园,对其171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及其家长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结果石家庄市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9.06%,患龋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经常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仅饭点进食,完全母乳喂养能有效降低患龋率(P<0.05),而喜食甜食,有含奶瓶入睡习惯大大增加了患龋率有(P<0.05)。初始刷牙年龄,家长是否帮助刷牙,进食后是否漱口对儿童龋病的发生影响不大(P>0.05)。结论石家庄市儿童患龋率普遍较高,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此外,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会随时间增长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龋病 口腔预防 生活方式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茎突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3
作者 张扬 于美清 +3 位作者 张旭东 崔玉兰 苏静洋 刘丽瑾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并经手术治疗的10例茎突综合征患者(共罹患14侧)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CBCT组)和曲面断层片影像资料(曲断组)。两组数...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茎突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并经手术治疗的10例茎突综合征患者(共罹患14侧)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CBCT组)和曲面断层片影像资料(曲断组)。两组数据中的茎突长度与前倾角分别与术后茎突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CBCT组的茎突检出率高于曲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测量的茎突指标参数有明显差异(P<0.05)。CBCT组的临床符合率高于曲断组,茎突长度误差值和前倾角误差值均小于曲断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及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茎突综合征的检查准确度,是确诊茎突综合征的可靠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三维成像 曲面体层 茎突 茎突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