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纤维化时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苟剑林 卢实春 +1 位作者 赵纪春 唐颖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及其组织抑制因子 (TIMP - 2 )在不同病因致人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中的变化 ,分析MMP - 2 /TIMP - 2与肝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LsAB法 ) ,在正常肝组织、慢活肝伴早期肝纤维...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及其组织抑制因子 (TIMP - 2 )在不同病因致人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中的变化 ,分析MMP - 2 /TIMP - 2与肝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 (LsAB法 ) ,在正常肝组织、慢活肝伴早期肝纤维化、肝癌伴早期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病例中MMP - 2及TIMP - 2的联合检测、行半定量研究。结果 :正常肝组织MMP - 2 /TIMP - 2的比值高于病肝组 ;早期肝纤维化组MMP - 2 /TIMP - 2比值高于肝硬化组 ;早期肝纤维化组组间、肝硬化组组间MMP - 2 /TIMP - 2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早期肝纤维化MMP - 2表达相对增高 ,对肝纤维化的始动和进展起重要作用 ,肝硬化时TIMP - 2表达明显增高 ,抑制MMP - 2 ,细胞外基质 (ECM)降解障碍而大量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2
作者 苟剑林 卢实春 《华西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207-209,共3页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 组织抑制因子 肝纤维化 分子生物学 免疫组织化学 肝功能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对中晚期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程黎 苟剑林 +3 位作者 刘燕 颜朗 刘定志 胡大仁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VA)对中晚期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资料,其中55例行TACE联合MVA治疗(联合组),41例行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D4+、C...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VA)对中晚期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资料,其中55例行TACE联合MVA治疗(联合组),41例行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和生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术后3种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联合组术后CD4+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逐渐上升,CD8+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其中治疗后1个月3种免疫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1月CD4+淋巴细胞和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CD8+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为5.5~43.6个月。联合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6%、52.7%、9.1%;对照组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7%、14.6%、0。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较单纯TACE治疗,TACE联合MVA治疗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生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消融技术 免疫系统现象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燕 程黎 +3 位作者 胡大仁 苟剑林 袁玉峰 刘志苏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LC术中发生的2例右副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副肝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损伤的右...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LC术中发生的2例右副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副肝管损伤均在术中发现,及时中转开腹行术中胆管造影明确。损伤的右副肝管直径约为0.3 cm,长2.0-2.3 cm,均与肝总管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内以头皮针硅胶管支撑、引流,术后皆无黄疸、胆漏。结论右副肝管损伤后应行胆道造影,明确引流范围,判断肝内是否有交通支,以做出恰当的处理。良好的胆道外科意识、精细的手术操作、熟悉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是避免LC术中副肝管损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右副肝管损伤 防治
下载PDF
Ⅱ型Abernethy畸形误诊为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燕 程黎 +3 位作者 向伦建 胡大仁 袁云峰 苟剑林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8-61,共4页
Abernethy畸形是门静脉系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JohnAbernethy于1793年对一例女婴尸体解剖时发现该病变,并首次对该病进行描述,其特点是门静脉系血液不流入或部分流入肝脏,而分流入体静脉系统。M... Abernethy畸形是门静脉系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十分罕见的先天性肝外门-体静脉分流。JohnAbernethy于1793年对一例女婴尸体解剖时发现该病变,并首次对该病进行描述,其特点是门静脉系血液不流入或部分流入肝脏,而分流入体静脉系统。Morgan和Supefina于1994 年根据其血流特点分为两型:I型:肝内门静脉缺如,门静脉系血流完全流入下腔静脉;II型:肝内门静脉发育不良,门静脉系血流部分回流入肝内[1]。1997年,Howard和Davenport将此病命名为Abernethy畸形[2]。我院近期收治一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II型Abernethy畸形,合并先天性肝动脉畸形、肝硬化、区域性门脉高压,该病例极其罕见且易误诊,现将其诊治汇报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RNETHY畸形 先天性肝动脉畸形 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IRE1-XBP1通路调控肝巨噬细胞极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大仁 程黎 +4 位作者 刘燕 刘一鸣 李金政 龚建平 苟剑林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314-2318,共5页
目的分离、培养LEWIS大鼠肝脏肝巨噬细胞(KCs),观察肌醇酶1-X盒连接蛋白1(IRE1-XBP1)通路活性改变对KCs功能的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取Ⅳ型胶原酶消化肝脏联合非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Lewis大鼠KCs;(2)鉴定后的KCs分为4组:XBP1沉默组(... 目的分离、培养LEWIS大鼠肝脏肝巨噬细胞(KCs),观察肌醇酶1-X盒连接蛋白1(IRE1-XBP1)通路活性改变对KCs功能的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取Ⅳ型胶原酶消化肝脏联合非连续梯度离心法分离Lewis大鼠KCs;(2)鉴定后的KCs分为4组:XBP1沉默组(XBP1-shRNA组)、错义序列沉默对照组(Ctrl-shRNA组);Adv-XBP1过表达组(AdV-XBP1组)、错义序列过表达对照组(Ctrl-AdV组);(3)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各组KCs中XBP1、IL-6、IFN-γ、TNF-α、IL-17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1、JAK2、STAT1及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4)流式细胞术(FCM)及激光共聚焦检测各组KCs表型的变化情况;(5)分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尼龙毛柱过滤纯化T细胞,与上述各组KCs共培养,Brdu渗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6)Annexin V/PI法FCM观察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7)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6、IFN-γ、TNF-α、IL-17及IL-10水平。结果 (1)RT-PCR结果显示,XBP1-shRNA组中XBP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在AdvXBP1组则明显上调(P<0.05);(2)FCM发现,XBP1-shRNA组中MHC-Ⅱ、CD86、CD40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204和CD206的表达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Adv-XBP1组,则呈相反趋势;(3)Western blot检测发现XBP1-shRNA组中JAK1、JAK2、STAT1和STAT3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均受到抑制,而在Adv-XBP1组则上述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得到显著增强;(4)Brdu发现抑制KCs中IRE1-XBP1活性后T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凋亡增加,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P<0.05),而上调KCs中IRE1-XBP1活性后T细胞增殖则明显增强,凋亡明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P<0.05)。结论 KCs中IRE1-XBP1通路活性变化可以转化KCs的极性状态,并通过调节JAK-STAT家族成员表达,调控KCs自分泌细胞因子的组成成分;KCs中IRE1-XBP1通路活性变化可以影响共培养初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盒结合蛋白1 肝巨噬细胞 极性调节
下载PDF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
7
作者 袁云峰 何雪 +2 位作者 刘燕 程黎 苟剑林 《系统医学》 2017年第21期79-81,共3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A组89例给予LCBDE+LC治疗,B组73例给予ERCP/EST+LC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A组结石清除率、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分别为95.51%、5.62%、7.87%、3.37%,B组分别为91.78%、5.48%、8.22%、5.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125.24±22.34)min,B组为(98.67±16.46)min,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A组住院时间为(7.12±1.85)d,B组为(12.47±2.45)d,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分别为(5 804.23±642.56)元、(2.24±0.48)万元,B组分别为(8 208.46±834.67)元、(2.95±0.57)万元,A组手术费用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ERCP/EST+LC手术时间更短,LCBDE+LC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二者均有各自的适应症,具体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 LCBDE ERCP EST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介入治疗的前瞻性对照研究(附35例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培生 李旭宏 +3 位作者 何天时 苟剑林 吴勇 顾红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992-993,996,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SAP)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介入组(常规药物治疗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介入组病死率低[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SAP)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介入组(常规药物治疗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介入组病死率低[25.7%(9/35)和5.7%(2/35),2χ=5.285,P=0.022];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低[37.1%(13/35)和14.3(5/35),2χ=4.786,P=0.029];胰性脑病发生率低[34.3%(12/35)和11.4%(4/35),2χ=5.185,P=0.023];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短[(7.6±2.1)d和(3.4±1.5)d,t=-9.628,P=0.000];住院时间短[(34.0±6.4)d和(23.5±8.9)d,t=-5.667,P=0.000];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18.0±2.6)d和(10.0±2.4)d,t=-13.376,P=0.000]。结论介入治疗能有效控制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 淀粉酶
下载PDF
枯否细胞在昆明小鼠实验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梦远 李旭宏 +1 位作者 何天时 苟剑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7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研究枯否细胞(KCs)与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60只昆明小鼠,分成三组:GdCl3预处理组(A组);肝癌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生存期;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生长情况... 【目的】研究枯否细胞(KCs)与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60只昆明小鼠,分成三组:GdCl3预处理组(A组);肝癌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生存期;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肝脏及肿瘤组织KCs并观察其分布范围和及计数。【结果】①生存曲线显示:A,B组生存时间逐渐缩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H22肿瘤细胞接种3周后,肉眼观察A组癌灶的体积明显大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HE染色显示光镜下可见三组病理组织学变化差异显著。④A组、B组的癌旁肝组织及远癌肝组织的KCs数量较C组明显增加(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A、B及C组各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KCs有保护肝细胞、抑制其恶性转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实验性 枯否氏细胞 小鼠
下载PDF
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何培生 袁云峰 +1 位作者 苟剑林 何天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700-4701,共2页
目的针对肝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08年5月-2011年3月肝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单因... 目的针对肝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08年5月-2011年3月肝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利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肝胆手术患者共312例,手术部位感染37例,感染率11.86%;其中住院期间发生感染25例,占67.57%;出院后发生感染12例,占32.43%;发生部位浅部切口24例,深部切口9例,脏器腔隙4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肝胆手术部位感染存在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预防和降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手术 手术感染 感染因素
原文传递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向伦建 刘燕 +2 位作者 程黎 袁云峰 苟剑林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12-118,F0004,共8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1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52 例(腹腔镜组),开腹肝切除术164 例;根据...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21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腹腔镜肝切除术52 例(腹腔镜组),开腹肝切除术164 例;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在164 例开腹肝切除术病例中选取52 例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指标有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肿瘤学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评价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直径、切缘、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26.1±67.5) min、(49.2±15.5) mm、(14.3±4.9) mm、(34.1±18.1) min和 (227.0±55.7) min、(49.4±16.6) mm、(14.6±4.0) mm、(38.2±16.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5(50~1 200) ml、11.5%、15.4%、(4.8±0.9) d、3(2~5) d、(11.9±3.5) d和375(100~2 000) ml、19.2%、23.1%、(5.9±0.8) d、4(3~5) d、(14.9±6.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率7.7%(4/52)。腹腔镜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4%、83.7%,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71.2%;开腹组1、3 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1、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3%、70.8%,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脏储备功能、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是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00,P<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部分选择性肝癌病例近期疗效优于开腹切除术,远期疗效与开腹相当,且能实现术中出血的预防及有效控制。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能有效控制混杂偏倚,对临床研究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切除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肝内胆管结石的下行性胆管粘膜损害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实春 张仕羽 +5 位作者 饶林强 胡骥 雷松 苟剑林 夏天 严律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下游胆管粘膜的损害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术中或术后胆道镜连续观察 10 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及其分布情况 ,活检做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 ,并以 5例肝门胆管癌作为对照... 目的 了解长期肝胆管结石对下游胆管粘膜的损害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术中或术后胆道镜连续观察 10 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管粘膜病损及其分布情况 ,活检做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学检查 ,并以 5例肝门胆管癌作为对照。结果 胆管粘膜损害包括慢性炎症 (86 % ,86 / 10 0 ) ,增生性改变 (11% ,11/ 10 0 ) ,腺瘤性息肉 (1% ,1/ 10 0 ) ,腺癌 (2 % ,2 / 10 0 ) ,胆管粘膜病损出现在结石嵌顿部位及下行性引流胆管开口处 ,主要是肝门区 (73/ 10 0 )。癌胚抗原 (CEA)、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计数随病理改变程度加重而上升 ;流式细胞检查S期分数 (SFP)上升 ,S +G2 /M无明显变化 ,DNA非整倍体主要在低分化腺癌中检出。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不但对胆管结石嵌顿的区域造成损害 ,而且影响到下游胆管粘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下行性胆管粘膜损害 并发症 免疫组织化学 流式细胞技术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37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勇 何天时 +1 位作者 薛浩 苟剑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40-640,共1页
关键词 手术治疗 肝门胆管癌 化疗 诊断
原文传递
原发性脾脏粒细胞肉瘤一例
14
作者 刘燕 胡大仁 +4 位作者 程黎 袁云峰 苟剑林 袁玉峰 刘志苏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9-589,611,共2页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疼痛1周人院.入院查体:血压:159/88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脏肿大至肋下3 cm,局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WBC 22.1×109/L,中性粒细胞0.902,PLT... 患者,男,50岁.因间断性左上腹疼痛1周人院.入院查体:血压:159/88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脏肿大至肋下3 cm,局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检查:WBC 22.1×109/L,中性粒细胞0.902,PLT 447×109/L;AFP、CEA正常;骨髓象检查无异常.CT示脾脏增大,脾脏中下极病变(图1).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脾占位性病变、脾肿瘤?”.于全麻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见脾下极为不规则地图状白、褐色改变,脾门血管怒张,食管胃底下段可见曲张静脉.术后解剖脾脏可见2.0cm×2.5 cm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浅红色包块,质韧,界限不清,可见坏死液化区.病理诊断:粒细胞肉瘤或骨髓异常综合征.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MPO)(+)、CD43(+)、CD20(-)、CD3(-)、CD68(+/-).结合临床诊断为脾脏粒细胞肉瘤(图2~4).外院会诊病理切片结果一致.术后复查血常规:WBC最高升至68.2×109/L,PLT最高为1 436×109/L;18 d后复查:WBC 15.6×109/L,PLT 556×109/L.术后1个月复查骨髓象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肉瘤 脾脏肿大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原发性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脾占位性病变 骨髓异常综合征 术后复查
原文传递
新辅助治疗对中低位直肠癌周围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功航 苟剑林 兰平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组织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多认识。方法选取新辅助治疗(FOLFOX6方案)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治疗组)及未行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对照组)的术后石蜡包埋组织... 目的进一步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组织局部免疫状态的改变,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多认识。方法选取新辅助治疗(FOLFOX6方案)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治疗组)及未行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对照组)的术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在高倍镜下对2组癌组织标本切片进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计数,采取鼠抗人单克隆抗体S-10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组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对其阳性细胞计数。结果①TIL反应情况:TIL主要集中于癌周区,聚集存在,形态不规则,核大,胞质少。治疗组的TIL反应阳性率为75.00%(45/60),对照组的TIL反应阳性率为90.00%(54/6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χ2=10.58,P=0.014)。②S-100阳性DC:S-100蛋白阳性标记的DC呈棕黄色,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周围,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浆,治疗组的S-100阳性DC数为(36.85±11.17)/HPF,对照组S-100阳性DC数为(26.50±7.68)/HPF,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5.91,P=0.001)。结论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的局部TIL减少,DC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局部免疫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治疗PD术后C级乳糜漏1例
16
作者 刘燕 程黎 +2 位作者 曾洪瑞 向伦建 苟剑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383,共3页
患者男性,50岁,入院诊断胆总管胰腺段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现C级乳糜漏,患者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经2次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造影剂碘化油于淋巴管破口处积聚... 患者男性,50岁,入院诊断胆总管胰腺段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现C级乳糜漏,患者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经2次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造影剂碘化油于淋巴管破口处积聚,发生纤维化使漏口栓塞,乳糜漏局限包裹。患者症状缓解,随后复查腹部CT显示包裹性乳糜液完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淋巴管造影 淋巴结穿刺 乳糜漏 梗阻性黄疸 电解质紊乱 乳糜液 包裹性
原文传递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实春 严律南 +4 位作者 饶林强 夏天 苟剑林 张仕羽 雷松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2-64,147,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Methods Mechanical damage to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long standing cholangitis as result of hepatolithia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own stream involvement of the bile duct in hepatolithiasis.Methods Mechanical damage to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long standing cholangitis as result of hepatolithia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bile duct epithelia and stricture of the intra- and extra-hepatic bile duct. Macromorphological and microscopic changes in bile duct mucosa of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intra- or post-operative cholangioscopy. Biopsy specimens of lesions obtained during cholangioscopy were studi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to determin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and DNA content. Five cases of well-proven cholangiocarcinoma were simultaneously studied as controls.Results Of the 100 patients, those with chronic cholangitis accounted for 86% (86/100), proliferative lesions 11% (11/100), adenomatous polyps 1% (1/100), and adenocarcinoma 2% (2/100). The obvious mucosal lesion associated with hepatolithiasis was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bile duct, predominantly in the hilar region, e.g. orifices of the right/left hepatic duct and common hepatic duct (73% mucosa lesions in the hilar region). The intensity of cancer embryonic antigen stain and the 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 index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le duct lesions. Aneuploid DNA presented mainly in the high degree malignant adenocarcinomas (】80% of cases).Conclusions The obvious mucosal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hepatolithiasis were located down-stream of the bile duct, predominantly in the hilar region (73% of mucosal lesions).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examined bile duct mucosa lesions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logical deterioration,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lar bile duct stricture and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lithiasis · bile duct stricture · carcinogenesis · hilar region
原文传递
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何天时 李旭宏 +2 位作者 严骏 苟剑林 薛浩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66-96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胰空肠吻合方法的胰瘘发生率。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18.3%(13/71);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后无胰瘘发生(0/2... 目的探讨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胰空肠吻合方法的胰瘘发生率。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18.3%(13/71);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后无胰瘘发生(0/22);传统胰空肠端端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率为27.6%(8/29);胰空肠端侧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率为25.0%(5/20)。改良胰空肠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端端吻合(P<0.05)和端侧吻合(P<0.05),而端端吻合和端侧吻合术后胰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胰空肠端端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副作用 胰瘘 胰管空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