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灌区减氮条件下小麦复种绿肥的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1
1
作者 麻碧娇 陈桂平 +5 位作者 苟志文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0-754,共15页
【目的】针对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及适量减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农田耗水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麦... 【目的】针对河西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探讨麦后复种绿肥及适量减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农田耗水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麦后复种绿肥(W-G)和单作小麦(W)两种种植模式;副区为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肥(N_(0))、常规施氮(180 kg·hm^(-2),N_(4))、减施45%氮肥(N_(1))、减施30%氮肥(N_(2))和减施15%氮肥(N_(3))。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绿肥体系产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麦后复种绿肥以及适量减施化学氮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系统生物热能产,2019和2020年,W-G较W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0.8%和12.4%,系统生物热能产分别提高37.8%和40.3%;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氮15%(W-G-N_(3))较单作小麦结合减氮15%(W-N_(3))和单作小麦传统施氮(W-N_(4))处理小麦分别增产6.9%—16.7%和7.9%—13.6%,生物热能产提高52.0%—62.2%和27.1%—58.9%。W-G较W小麦生育阶段耗水量降低6.3%—16.0%,W-G-N_(3)较W-N_(3)和W-N_(4)小麦季耗水量分别降低13.4%—20.5%和20.8%—29.0%,W-G由于绿肥生长季消耗水分,总耗水量显著高于W。W-G较W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7.9%和19.2%;2019年度W-G-N_(3)较W-N_(3)和W-N_(4)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5%和5.1%,差异显著。W-G-N_(3)可有效提高系统单位耗水生物热能产,较W-N_(3)和W-N_(4)分别提高2.7%—14.5%和9.3%—17.5%。W-G较W增加了成本投入,总产值也随之提高;2019年度W-G-N_(3)较W-N_(3)和W-N_(4)纯收益分别提高9.8%和9.5%,2020年度W-G-N_(3)较W-N_(3)和W-N_(4)纯收益则分别降低了15.6%和15.7%;2019和2020年W-G较W产投比分别降低20.7%和23.1%,W-G-N_(3)较W-N_(3)和W-N_(4)产投比降低比例均为14.8%—23.1%,W-G因较多的资源投入降低了系统单方水效益。【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结合适量减施化学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水资源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其中麦后复种绿肥结合减量15%施氮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及农民收益的理想种植模式及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小麦 复种 减量施氮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干旱灌区绿肥对多样化种植小麦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刘志鹏 苟志文 +5 位作者 柴强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王琦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15-2424,共10页
为探究插种豆科绿肥对传统小麦、玉米多样化种植模式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构建干旱灌区作物高产技术途径,依托2017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9—2021年对小麦、玉米传统种植模式及配置豆科绿肥后主栽作物叶面积指数(LAI... 为探究插种豆科绿肥对传统小麦、玉米多样化种植模式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构建干旱灌区作物高产技术途径,依托2017年布设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9—2021年对小麦、玉米传统种植模式及配置豆科绿肥后主栽作物叶面积指数(LAI)、叶日积(LAD)、作物生长率(CGR)、籽粒产量(GY)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基于绿肥提升作物多样化水平进而提高作物产量的理论基础。试验设单作玉米(M)、单作小麦(W)一年一收、小麦复种绿肥(W-G)和小麦间作玉米(W||M)一年两收、小麦复种绿肥间作玉米(W-G||M)一年三收共5种作物多样化水平不同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系统混合籽粒产量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年两收模式W||M显著高于W和M,W-G显著高于W,一年三收模式W-G||M显著高于W||M和W-G;净占地面积下,两种组分作物籽粒产量随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LAI、LAD和主栽作物生育后期CGR等产量性能指标也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构成要素方面,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高,小麦穗粒数、玉米有效穗数随之提高;W-G在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显著高于W。通径分析显示,组分作物小麦主要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增产,组分作物玉米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实现增产。本研究表明,随作物多样化水平的提升,主栽作物籽粒产量和产量性能指标也随之提升,干旱灌区可通过配置豆科绿肥提升种植系统作物多样化水平,从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多样化 绿肥 间作 复种 产量性能指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以通渭县为例
3
作者 焦润安 李旭华 +4 位作者 齐月 雷俊 苟志文 臧亚军 薛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73-80,共8页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渭县近40 a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为0.58,停止生长—返青期的温度适宜度最高,达0.95,三叶期—停止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低,仅为-0.42,年际间差异小,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19/10 a的速率上升;水分适宜度为0.46,乳熟期—成熟期的水分适宜度最高,为0.66,其次为返青期—拔节期,为0.63,年际间差异大,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度以0.017/10 a的速率上升;光照适宜度为0.62,三叶期—停止生长和返青期—拔节期的光照适宜度最高,为0.68,乳熟期—成熟期最低,为0.51,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以0.011/10 a的速率上升;综合适宜度为0.54,返青期—拔节期的综合适宜度最高,为0.70,三叶期—停止生长最低,为-0.36,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以0.014/10 a的速率上升。冬小麦产量与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水分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综合适宜度呈显著相关。气候适宜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冬小麦 气候适宜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绿洲灌区春小麦光能利用与水分生产效益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盼 陈桂平 +5 位作者 苟志文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6-1326,共11页
针对干旱灌区作物生产中光资源浪费和水分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2014—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作基地以... 针对干旱灌区作物生产中光资源浪费和水分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2014—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作基地以春小麦秸秆还田为研究对象,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为对照,设4个处理,包括免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NTSM)、免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NTSS)、传统翻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还田(C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还田(NTSM、NTSS、CTS)较CT提高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达到14.6%~17.2%、10.4~11.9%、7.3%~9.4%,提高总叶日积(LAI-D)达到14.6%~17.6%、9.2%~12.3%、8.3%~9.8%, NTSM较NTSS提高MLAI与LAI-D分别为6.6%~7.1%和5.9%~7.2%,NTSM处理利于扩大春小麦光合源。NTSM、NTSS较CT降低了春小麦孕穗期之前MLAI与LAI-D分别为6.1%~7.6%、4.6%~9.8%和6.0%––7.6%、8.1%~10.4%;相反,NTSM、NTSS较CT提高了春小麦孕穗期之后MLAI分别为38.9%~45.1%、30.7%~32.6%,春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LAI-D分别提高37.0%~47.5%、28.6%~33.9%,且NTSM较NTSS提高MLAI与LAI-D分别为6.2%~9.4%和6.5%~10.1%, NTSM有效调节了春小麦生育期内光合源动态关系,利于花后籽粒灌浆。NTSM、NTSS、CTS较CT春小麦分别增产18.6%~27.3%、16.6%~24.9%、10.2%~18.7%,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7.8%~12.2%、6.5%~11.2%、6.2%~8.4%,单方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27.3%、16.6%~24.9%、10.2%~18.7%,以NTSM增产与提高水热利用效率幅度较大,具有高效利用土壤水热资源的优势。同时, NTSM、NTSS较CT总投入减少6.5%~7.3%,总产值提高11.4%~19.3%和8.6%~17.2%,纯收益提高32.2%~41.5%和27.8%~37.6%, NTSM因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获得较高的产投比和单方灌溉水效益, NTSM较CTS与CT产投比提高14.2%~16.9%与19.1%~28.8%,单方灌溉水效益提高16.5%~23.1%与32.2%~41.5%。因此,免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是河西绿洲灌区提高春小麦光能利用和灌溉水生产效益的理想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光能利用 经济效益 灌溉水生产效益
下载PDF
干旱灌区小麦间作玉米麦后复种绿肥的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苟志文 殷文 +5 位作者 柴强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财 于爱忠 范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19-1331,共13页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间作玉米小麦收后复种绿肥(W-G//M)、春小麦间作玉米(W//M)、春小麦复种绿肥(W-G)、单作玉米(M)、单作春小麦(W))对生产系统叶日积、籽粒产量、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综合以上相关指标,对各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随着试验年度的延长,春小麦收后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主栽作物全生育期的总叶日积。W-G//M较W//M的叶日积提高了7.7%-7.8%。间作较单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均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的投入。2018和2019年,W-G//M处理和W//M处理的混合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而2020年,W-G//M处理较W//M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了8.7%。W-G//M处理较M、W-G和W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提高16.7%-26.5%、78.5%-132.2%和35.9%-78.8%。2018年,W-G//M较W//M处理的纯收益降低了7.2%,但是2019和2020年,二者的纯收益无显著差异,且产投比也具有相似的趋势。复种绿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W-G//M处理较W//M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7.2%-14.1%;W-G处理较W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3.5%-52.1%。W-G处理较W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显著降低,降低了48.6%-54.3%(灌溉水利用效率)和30.9%-39.8%(单方灌溉水经济效益),而W-G//M处理和W//M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无显著差异。综合3年试验结果,W-G//M处理较其余4个处理的可持续性显著提高。【结论】在干旱绿洲灌区,间作以及麦后复种绿肥能提高主栽作物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且灌溉水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进而使得该模式的可持续性提高,因此,春小麦间作玉米结合小麦收后复种绿肥技术可作为提高资源利用以及农民收益的可持续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复种 豆科绿肥 经济效益 灌溉水生产力 可持续评价
下载PDF
绿洲灌区复种豆科绿肥条件下小麦稳产的减氮潜力 被引量:27
6
作者 苟志文 殷文 +3 位作者 徐龙龙 何小七 王琦明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95-2203,共9页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讨麦后复种豆科绿肥在维持第二年小麦稳产前提下的氮减施潜力及产量形成机制,为建立基于绿肥替代氮肥的小麦减氮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甘肃武威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区为麦后...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探讨麦后复种豆科绿肥在维持第二年小麦稳产前提下的氮减施潜力及产量形成机制,为建立基于绿肥替代氮肥的小麦减氮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甘肃武威开展田间裂区试验。主区为麦后复种豆科绿肥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W-G)和单作小麦(W)两种种植模式;副区设传统施氮量(180 kg/hm^2,N4),在传统施氮量基础上减氮15%(153 kg/hm^2,N3)、减氮30%(126 kg/hm^2,N2)、减氮45%(99 kg/hm^2,N1)以及不施氮肥(N0)5个水平。测定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基于小麦籽粒产量,采用逐次分析插值法计算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下的氮肥减施潜力。【结果】麦后复种绿肥(W-G)处理较单作小麦(W)平均增产10.8%。W-G-N3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G-N4处理无显著差异,比W-N3和W-N4处理分别增产6.9%和7.9%,收获指数分别显著提高了27.2%和16.7%。W-G-N3处理的氮肥替代潜力较W-G-N2和W-G-N1处理分别提高了27.5%和39.0%。W-G-N3处理的生物量较W-N4处理提高了17.5%。W-G-N3处理的小麦最大生长速率较W-G-N4处理提高了6.0%,较W-N3和W-N4处理分别提高了28.4%和23.8%。W-G-N3处理能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表明,与小麦产量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最大生长速率、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W-G-N3处理使小麦的营养生长高效进行,促进了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小麦的粒重,进而促进增产,氮肥替代潜力也随之提高。【结论】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肃绿洲灌区麦后复种豆科绿肥可有效提高小麦的最大生长速率,增加千粒重。复种绿肥后,减氮15%可获得最高的小麦生长速率和千粒重,进而维持甚至提高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与绿肥复种条件相比,单作小麦条件下减氮30%或者45%则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因此,甘肃绿洲灌区麦后复种豆科绿肥条件下的减氮潜力是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绿肥 施氮水平 氮替代潜力 春小麦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 被引量:25
7
作者 苟志文 胡发龙 +4 位作者 赵财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8-895,共8页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在施氮量450 kg/hm^2水平下,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和40%,其余40%的氮追施时期和比例分为3个处理:N1(拔节肥10%+花粒肥30%),N2(拔节肥20%+花粒肥20%),N3(传统方式,拔节肥30%+花粒肥10%),此外,还设定了不施氮肥空白对照。调查了玉米氮素积累动态及氮素利用状况。【结果】氮肥后移对玉米生育前期植株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与N3相比,N1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提高10.0%,籽粒吸氮量提高44.6%;氮肥后移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显著影响,N1处理籽粒产量较N3提高15.8%,收获指数提高12.2%,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N1处理的玉米氮素收获指数较N3处理提高31.0%,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分别提高15.1%、79.4%和55.7%,N2处理与N3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总施氮量为450 kg/hm^2的水平下,玉米拔节期追施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180 kg/hm^2、花后10 d追施135 kg/hm^2氮肥,可有效提高地膜覆盖玉米的氮素供需吻合度,增加玉米生育后期氮素积累量,提高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玉米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氮素收获指数
下载PDF
行距及密度影响玉米密植潜力的干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玉 赵财 +4 位作者 樊志龙 苟志文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2-661,共10页
空间布局是决定玉米密植潜力的重要因子,但有关行距配置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比较薄弱,使得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行距配置优化挖掘玉米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带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7∶3(L1:宽行56 cm∶... 空间布局是决定玉米密植潜力的重要因子,但有关行距配置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比较薄弱,使得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行距配置优化挖掘玉米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带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7∶3(L1:宽行56 cm∶窄行24 cm)、6∶4(L2:宽行48 cm∶窄行32 cm)、5∶5(L3:行距配置均为40 cm)3种行距配置对5种密度(D1:82500株·hm^-2、D2:90000株·hm^-2、D3:97500株·hm^-2、D4:105000株·hm^-2、D5:112500株·hm^-2)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行距配置、密度及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L1行距配置较L3增产5.2%~10.5%,增幅显著;D2、D3密度处理分别较D1密度处理增产6.1%~12.0%、6.5%~15.0%(P<0.05),L1D3、L2D3产量较L3D1提高了8.3%~34.2%、4.8%~27.5%(P<0.05),L1D3的增产效果最好,说明宽窄行种植增强了玉米植株的耐密性,提高了玉米群体的密植潜力。宽窄行结合密植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物产量,其中L1行距配置较L3提高3.0%~6.6%(P<0.05),D3密度较D1密度高3.4%~8.0%(P<0.05),L1D3较L3D1处理提高5.2%~15.0%(P<0.05)。宽窄行种植提高玉米密植潜力的原因是:1)提高了玉米生长后期(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的干物质累积速率,该时期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速率L1行距配置较L3提高32.9%~42.0%,D3密度较D1密度高9.2%~23.9%,L1D3处理较L3D1处理高29.1%~34.3%,增幅均显著;2)提高了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转移,2017年度玉米收获指数D3密度较D1密度高6.4%,L1D3处理较L3D1处理高16.2%,2018年无显著差异;3)提高了玉米的成穗数和穗粒数,D3密度的成穗数较D1密度高16.0%~20.2%,L1D3较L3D1成穗数高16.9%~25.9%,L1行距配置较L2、L3穗粒数分别高3.0%~4.4%、3.9%~7.0%,提高幅度均显著。56 cm∶24 cm宽窄行结合密度97500株·hm^-2是绿洲灌区获得高产,密植潜力充分发挥的理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密植潜力 干物质积累 收获指数 产量构成 玉米
下载PDF
干旱灌区麦后复种绿肥与施氮水平对小麦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麻碧娇 苟志文 +5 位作者 殷文 于爱忠 樊志龙 胡发龙 赵财 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501-3515,共15页
【目的】探究绿肥还田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绿洲灌区小麦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为建立基于绿肥与化学氮肥减量配施的小麦绿色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8-2020年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单作小麦(W)和麦后复种毛叶... 【目的】探究绿肥还田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绿洲灌区小麦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为建立基于绿肥与化学氮肥减量配施的小麦绿色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8-2020年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裂区试验,主区设置单作小麦(W)和麦后复种毛叶苕子(W-G)2种种植模式;副区为5种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肥(N_(0))、55%氮肥(N_(1))、70%氮肥(N_(2))、85%氮肥(N_(3))、100%氮肥(N_(4)),其中100%氮肥为农户传统春小麦施氮水平180 kg·hm^(-2)。测定小麦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速率以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期为该区优化小麦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提供依据。【结果】麦后复种毛叶苕子(W-G)较单作小麦(W)显著提高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和光合势(LAD),提高幅度分别为9.5%-19.7%和9.7%-21.0%;适量减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MLAI和LAD,以N_(3)最突出,W-G-N_(3)处理较W-N_(3)和W-N_(4)处理MLAI分别提高4.1%-15.4%和8.8%-17.5%,总光合势分别提高4.6%-9.2%和16.8%-18.8%。麦后复种毛叶苕子降低了小麦全生育期的平均净同化率(MNAR),较单作小麦降低幅度为17.7%-17.8%;W-G-N_(3)处理较W-N_(3)和W-N_(4)处理降低MNAR,幅度分别为16.4%-17.5%和26.5%-40.1%。麦后种植翻压毛叶苕子和适量减施氮肥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W-G-N_(3)处理较W-N_(3)及W-N_(4)处理分别增产6.9%-16.7%和7.9%-13.6%。灰色关联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麦后复种毛叶苕子且搭配适宜施氮量使作物高产主要是因为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协同提高。【结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配施85%氮肥促进了营养器官生长,有利于籽粒库的建成、扩大和充实,从而获得高产。因此,W-G-N_(3)处理是绿洲灌区优化小麦产量性能指标而获得高产的理想种植模式及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绿肥 施氮水平 春小麦 产量性能
下载PDF
河西绿洲灌区减量灌溉下绿肥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昭 柴强 +4 位作者 王玉 苟志文 樊志龙 胡发龙 殷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3-1014,共12页
【目的】资源性缺水严重制约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长,针对小麦种植模式单一,水资源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限量供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对该区小麦节水种植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西绿洲... 【目的】资源性缺水严重制约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长,针对小麦种植模式单一,水资源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限量供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对该区小麦节水种植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河西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的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7年,供试小麦品种为‘宁春4号’,箭筈豌豆品种为‘兰箭2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传统灌水(540 mm,I_(3))、减量50 mm灌水(490 mm,I_(2))、减量100 mm灌水(440 mm,I_(1)) 3个灌水水平和小麦收获后复种并翻压绿肥(WG)、复种但不翻压绿肥(WGr)、休闲(WF) 3种绿肥处理方式。2020―2021年,调查了绿肥小麦光合源(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产量补偿效应。【结果】从全生育期平均值来看,与2020和2021年I_(3)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相比,I_(1)处理小麦LAI分别显著降低了6.26%和5.84%,LAD分别下降了6.21%和5.87%;I_(2)处理小麦LAI分别降低3.55%和2.85%,LAD分别下降3.17%和3.13%(P<0.05);与传统灌水休闲对照(WFI_(3))相比,WGI2的LAI提高了2.31%和3.69%,LAD分别提高了3.07%和4.03%,WGrI_(2)无显著差异,绿肥翻压显示出对I_(2)处理下小麦LAI、LAD的补偿效果。与2020和2021年I_(3)相比,I_(1)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显著降低了16.31%和15.19%,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14.00%和12.98%;I_(2)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降低6.20%和6.58%,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1.78%和4.05%;WGI_(2)小麦干物质累积量较WFI_(3)分别提高了4.84%和5.30%,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5.89%和6.01%,显示出绿肥翻压对I_(2)下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显著补偿效应;而WGrI2产量的补偿效应不明显,且2021年绿肥翻压对I_(2)下光合源、干物质累积量的补偿效应优于2020年。WG对产量的补偿主要归因于对小麦LAI、LAD的同步补偿。【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复种并翻压绿肥能够获得与常规灌溉量相近的小麦叶面积和光合势以及产量,即可以补偿减少50 mm灌水量对次年小麦造成的负效应,因此,可作为该区实现小麦节水生产的生态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减量灌溉 小麦 叶面积指数 光合势 补偿效应
下载PDF
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办公楼数码多联空调系统应用
11
作者 苟志文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7期25-27,共3页
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建筑物地上7层,地下1层,附楼大会堂1层,是一栋以办公为主的大楼,大楼建筑面积为8500m^2,空调面积为4700m^2。其中1~6层空调系统采用数码多联空调机组,附楼空调系统采用风管式热泵... 南昌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建筑物地上7层,地下1层,附楼大会堂1层,是一栋以办公为主的大楼,大楼建筑面积为8500m^2,空调面积为4700m^2。其中1~6层空调系统采用数码多联空调机组,附楼空调系统采用风管式热泵空调机组。1~6层层高3.6m,大梁600mm、小梁300mm,其中1层大梁距水平地面2.8m,其他层为3m,每层局部吊顶高度2.6m,附楼吊顶高度为4.6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消防支队 空调系统 南昌市 数码 办公楼 多联空调机组 应用 建筑面积
下载PDF
绿洲灌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构成对地膜覆盖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小七 殷文 +4 位作者 苟志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柴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5期62-68,共7页
【目的】深入研究西北干旱地区玉米高产、稳产和地膜减投生产技术.【方法】设置传统覆膜(CM)、少耕覆膜(RM)和免耕地膜2 a利用(NM)3种覆膜方式,探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玉米的群体生长率,吐丝期... 【目的】深入研究西北干旱地区玉米高产、稳产和地膜减投生产技术.【方法】设置传统覆膜(CM)、少耕覆膜(RM)和免耕地膜2 a利用(NM)3种覆膜方式,探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玉米的群体生长率,吐丝期前NM和RM处理分别较CM低43.0%、16.6%,而吐丝期至成熟期NM和RM处理比CM分别高31.7%、19.0%.最大群体生长率CM较NM处理高6.4%,且其出现天数前者较后者早7.6 d,NM通过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群体生长率补偿前期生长较慢的劣势.两年平均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NM、RM较CM分别低6.3%、10.3%,但NM、RM较CM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增加了8.6%、5.9%和6.9%、7.6%,NM通过直接促进玉米千粒质量间接保证穗粒数,弥补了有效穗数的减少而实现稳产增产.【结论】在西北绿洲灌区,免耕地膜2 a覆盖是既节约地膜又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地膜覆盖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