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双标多测法的四妙丸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苟桦梅 张毅 +3 位作者 吴燕红 杨荣平 许妍 孙磊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6-874,共9页
目的:建立四妙丸指纹图谱,并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双标多测法对四妙丸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27 nm(0~17 min)、284 nm(18~30 min)、340 nm(31... 目的:建立四妙丸指纹图谱,并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双标多测法对四妙丸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27 nm(0~17 min)、284 nm(18~30 min)、340 nm(31~92 min),柱温为30℃。建立四妙丸指纹图谱,使用化学计量学分析进行初步质量评价,再测定四妙丸中8个特征峰在12根不同型号的C_(18)色谱柱上的实际保留时间,双标化合物选定为绿原酸(峰4)和小檗碱(峰14),采用双标线性校正(LCTRS)法预测8个特征峰的保留时间,并在1根未知色谱柱上进行方法验证。再以小檗碱为参照峰,计算绿原酸、黄柏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对各成分进行定量,并将所得结果与外标法进行比较。结果:13批次四妙丸样品选定16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经化学计量学分析初步评价其质量;进一步选择采用对照品法归属的8个特征色谱峰进行LCTRS法定性分析。结果表明,LCTRS法预测保留时间的正确率更高(100%),其预测保留时间的准确度优于相对保留时间(RRT)法;绿原酸、黄柏碱相对于小檗碱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7782和0.2415,以相对校正因子法(RCFM)和常规外标法(ESM)的定量结果显示,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标线性校正法提高了色谱峰预测保留时间的准确度,能较好地应用于四妙丸多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丸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双标线性校正法 绿原酸 黄柏碱 小檗碱
原文传递
青黛口服起效的关键:胆汁作用的体内外验证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小蓉 冉飞 +6 位作者 贺亚男 苟桦梅 慈志敏 王芳 杨明 张定堃 韩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198-3204,共7页
青黛主要由10%的有机物和90%的无机物组成,润湿性差,疏水性强,靛蓝、靛玉红等有效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后如何起效亟待揭示。为此,该文提出“青黛在胃液强酸环境中无机物溶解,在肠液胆汁环境中有机物增溶”的体内起效假说并进行了验... 青黛主要由10%的有机物和90%的无机物组成,润湿性差,疏水性强,靛蓝、靛玉红等有效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口服后如何起效亟待揭示。为此,该文提出“青黛在胃液强酸环境中无机物溶解,在肠液胆汁环境中有机物增溶”的体内起效假说并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溶出仪模拟青黛在不同消化液中的变化过程,比较低剂量与正常量胆汁对无机物溶解和有机物释放的影响。观察不同消化液中青黛的表面形态与元素变化,研究发现胆汁是促进青黛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溶出的关键。进一步采用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研究青黛对正常大鼠和胆管结扎大鼠的解热作用,发现青黛对正常大鼠的解热作用优于胆管结扎大鼠。上述结果表明,青黛口服后,碳酸钙载体在酸性胃液中转变为微溶状态,少量有机物释放出来,当青黛进入与胆汁混合的肠液时,载体大量溶解,靛蓝、靛玉红等有机物大量溶出,从而吸收入血并发挥疗效。该研究对青黛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胆汁分泌不足的患者(如胆管切除),口服青黛可能疗效不佳,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黛 起效机制 胆汁 解热作用 增溶
原文传递
去核对余甘子药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传红 黄胜杰 +8 位作者 胡琪琪 谭鹏 苟桦梅 魏夕川 黄浩洲 樊三虎 林俊芝 张定堃 韩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7-156,共10页
目的:通过化学分析和体外试验考察余甘子果核、果肉间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差异,探究果核对余甘子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库对余甘子与去核余甘子(余甘子肉)进行文献、药材标准、市场调研;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 目的:通过化学分析和体外试验考察余甘子果核、果肉间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差异,探究果核对余甘子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库对余甘子与去核余甘子(余甘子肉)进行文献、药材标准、市场调研;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果核、果肉进行化学成分鉴定,流动相选择0.1%甲酸水溶液(A)和甲醇(B)梯度洗脱(0~25 min,5%B;25~30 min,5%~95%B;30~35 min,95%~5%B),流速0.2 mL·min-1;选择加热电喷雾离子源(HESI),正、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500。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余甘子果核、果肉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黎勒酸和鞣花酸的含量,流动相甲醇(A)-0.05%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6 min,5%A;6~15 min,5%~7%A;15~20 min,7%~15%A;20~25 min,15%~21%A;25~31 min,21%~22%A;31~41 min,22%A;41~47 min,22%~28%A;47~51 min,28%~32%A;51~57 min,32%~38%A;57~70 min,38%~45%A;70~80 min,45%~65%A;80~85 min,65%~5%A),检测波长270 nm。通过滤纸片法考察余甘子果核、果肉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运用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比较余甘子果核、果肉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余甘子果核、果肉中共鉴定出了4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鞣质类、黄酮类、酚酸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糖及糖苷类化合物,大部分有效成分主要集中在果肉,果核中脂肪酸类成分占比较高。HPLC含量测定结果显示20批余甘子药材果肉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黎勒酸、鞣花酸等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远远高于果核;抗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余甘子果核均不具有抗菌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表明果核[半抑制浓度(IC50)=199.632 mg·L^(-1)]的抗氧化作用远小于果肉(IC50=12.688 mg·L^(-1))。结论:从多酚含量与抗菌、抗氧化活性来看,古代和现今采用余甘子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可能是为了去除余甘子质次部分,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鉴于余甘子果核占比较大,且含有较高的脂肪酸等成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是否去核使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去核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抗菌 抗氧化 中药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