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几年建成××县”说
1
作者 范一直 《调研世界》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6-46,共1页
笔者读初中是在1976年左右.当时家乡浙北西苕溪防洪坝两侧,书有巨型宣传标语,每字足有一丈大小,内容是"三年建成大寨县"一类的口号.后来本地并未真的"建成大寨县"(这倒是好事,不然在有"中国竹乡"之誉的... 笔者读初中是在1976年左右.当时家乡浙北西苕溪防洪坝两侧,书有巨型宣传标语,每字足有一丈大小,内容是"三年建成大寨县"一类的口号.后来本地并未真的"建成大寨县"(这倒是好事,不然在有"中国竹乡"之誉的浙江安吉,大修梯田,又将破坏多少生态资源).三十年过去了,回头看当年"全国建成多少大寨县"之类,像是一场历史闹剧.往事不提也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年建成××县”说》 中国 当代 杂文 范一直
下载PDF
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范一直 《资料通讯》 2004年第3期28-31,共4页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一大高瞻远瞩的命题,主要着眼于文化建设的宏观方面。其实,从微观的角度看,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表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往往和文化品位的高低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文化品位的内涵、结构、...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一大高瞻远瞩的命题,主要着眼于文化建设的宏观方面。其实,从微观的角度看,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表现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往往和文化品位的高低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探讨文化品位的内涵、结构、功能和特性,并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有关文化品位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品位 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 精神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意识形态 道德伦理
下载PDF
浓荫犹怀种树人——追忆林学家陈嵘 被引量:1
3
作者 范一直 《浙江林业》 2006年第3期16-17,共2页
如今外地游客来浙江安吉。到了竹博园或香溢度假村一带,常赞叹那里一片片伟岸而葱郁的松树群。而这些火炬松和湿地松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安吉籍著名林学家陈嵘亲自从国外引进的,如今在安吉梅溪、良朋一带多有分布。新世纪以来安吉实施... 如今外地游客来浙江安吉。到了竹博园或香溢度假村一带,常赞叹那里一片片伟岸而葱郁的松树群。而这些火炬松和湿地松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安吉籍著名林学家陈嵘亲自从国外引进的,如今在安吉梅溪、良朋一带多有分布。新世纪以来安吉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正朝全国首批“生态型百强县”迈进。有中国现代林学巨擘之誉的陈嵘,在家乡的生态建设上,可谓功不可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家 种树 现代林学 生态建设 生态型 度假村 湿地松 火炬松 世纪 松树
下载PDF
话说“文体感” 被引量:1
4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4年第11期17-18,共2页
所谓“文体感”,也就是文体意识,即指对文章体裁的感受、认知和把握能力,每一个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文体的制约。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世上也不存在没有文体的文章。文体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安排... 所谓“文体感”,也就是文体意识,即指对文章体裁的感受、认知和把握能力,每一个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文体的制约。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世上也不存在没有文体的文章。文体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具体的语言组织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列宁指出:“文体与内容相呼应,文章的语言和口气应适合文章的论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体裁 写作过程 语言组织 提炼主题 选择材料 写作实践 可取之处 写作技能 学习语言 写作理论
下载PDF
构建生态文明四大体系之实践——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范一直 《当代社科视野》 2009年第7期70-74,69,共6页
安吉县构建生态文明"四大体系"——理念普及、社会文明的生态意识文明体系;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行为文明体系;乡村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与人居文明体系;机制完善、保障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走... 安吉县构建生态文明"四大体系"——理念普及、社会文明的生态意识文明体系;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行为文明体系;乡村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与人居文明体系;机制完善、保障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县 生态文明 四大体系
下载PDF
合久必分,分而治之——谈诗歌中的语词拆解
6
作者 范一直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4期28-29,共2页
拆字作为一种传统术数,如果剔除其迷信的成分,不失为一种体现汉语言文字特色的有趣游戏。也许诗人从拆字游戏中受到了启发,在有些诗中,有意将拆字这一方式推而化之,演化为“拆词”,即把一个合成词拆而解之,继而将这一合成词中的有关语... 拆字作为一种传统术数,如果剔除其迷信的成分,不失为一种体现汉语言文字特色的有趣游戏。也许诗人从拆字游戏中受到了启发,在有些诗中,有意将拆字这一方式推而化之,演化为“拆词”,即把一个合成词拆而解之,继而将这一合成词中的有关语素分而治之,以此来营造某种别开生面、饶有情趣的诗意.我们把这种语言诗化处理方法称作“语词拆解”。 手枪可以拆开/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一件是 手,一件是枪/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手涂黑可以成 为另一个党(欧阳江河《手枪》) “手枪”作为一种实物当然可以拆成若干个不同的部件,而它作为一个合成词也可拆成两个语素。但无论是军械师还是词汇学家,都不能从中拆解出一只“手”和一把“枪”来。倒是诗人施展的语言魔术,可以做到这一点。故意将“手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词 手枪 诗歌 “手” 语素 语言魔术 诗化处理 国民 拆词 偏正式
下载PDF
顺水推舟 即物取喻——谈诗歌中的“垫喻”
7
作者 范一直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5年第6期12-13,共2页
某一事物作为一个直接的描写对象,先在诗的某个意群中出现,然后该事物又在同一个意群中以喻体的形式再次出现。前面以非喻体的而貌出现,似乎是为了给后来以喻体的身份出现打下铺垫。我们把这种顺水推舟、即物取喻的比喻形式称之为“垫... 某一事物作为一个直接的描写对象,先在诗的某个意群中出现,然后该事物又在同一个意群中以喻体的形式再次出现。前面以非喻体的而貌出现,似乎是为了给后来以喻体的身份出现打下铺垫。我们把这种顺水推舟、即物取喻的比喻形式称之为“垫喻”——对喻体有所铺垫。这是一种具有较强诗意表现功能的语言诗化处理方法,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已引起人们的注目。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意群 诗歌创作 对喻 火柴 诗化处理 语意 诗意表现 根被 下铺
下载PDF
“不当”之中见精当──谈诗中的“用词不当”
8
作者 范一直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9年第3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用词不当 俄国形式主义 中国传统绘画 生命体验 时空转化 抒情主人公 诗歌创作 文学语言 语言规范 “陌生化”
下载PDF
作甚是甚
9
作者 范一直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阎锡山留学日本时,在轮船上看到日本海员各司其职,把分内事做得很到位。他用山西方言感叹这是“作甚是甚”,意为做一件事很像一件事。联想到其实很多国人“作甚不是甚”,他感觉到国民素质上的差距。
关键词 留学日本 山西方言 国民素质 阎锡山 国人
下载PDF
“明荣耻”和“省吾身”
10
作者 范一直 《江南论坛》 2006年第8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论语》 社会主义 受教育者 特殊群体 历史条件 荣辱观 胡锦涛 参照系 干部 领导
下载PDF
大散若藏——话说晚年散书
11
作者 范一直 《民主与科学》 2011年第1期63-64,共2页
读书人几乎人人看重自家藏书,而老了之后,总有撒手之时。晚年该如何处理私家藏书呢?不少文化名人在暮年主动散书,善莫大矣。 虽有"诗书继世,五世其昌"之类的古训,但将藏书留给后代未必是明智之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不买... 读书人几乎人人看重自家藏书,而老了之后,总有撒手之时。晚年该如何处理私家藏书呢?不少文化名人在暮年主动散书,善莫大矣。 虽有"诗书继世,五世其昌"之类的古训,但将藏书留给后代未必是明智之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不买书、不藏书者不知聚书之难、读书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 私家藏书 文化名人 读书人
下载PDF
尊重他人即伦理
12
作者 范一直 《民主与科学》 2010年第5期66-68,共3页
湖州作家杨静龙有一篇短信小说《永远的小孙》:在小孙退休欢送会上,局长高度评价了小孙的工作,然后说:"小孙,退休后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小孙犹豫良久,说:"我……有一个请求。"
关键词 尊重他人 伦理 欢送会 退休
下载PDF
报恩和感恩
13
作者 范一直 《民主与科学》 2010年第6期69-70,共2页
曾有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因受助不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报道,随后不乏谈论此话题的相关时评或杂文,论者各有所见,或据相关古训而指责当代大学生人心不古;
关键词 感恩 报恩 贫困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下载PDF
弱德之美
14
作者 范一直 《四川党的建设》 2018年第1期79-79,共1页
“弱德之美”的命题,由叶嘉莹先生拈出。她认为,“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她特加说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 “弱德之美”的命题,由叶嘉莹先生拈出。她认为,“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她特加说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德之美 叶嘉莹 弱者
下载PDF
文化环境面面观
15
作者 范一直 《资料通讯》 2002年第6期13-14,共2页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环境。“环境”一词,在惯常语境中自有其特定的含义,如“环境保护”中的“环境”之义。但也可将该词引申到别的范围。如发展市场经济,有一个和经济秩序有关的“市场环境”;招商引资有一个“投资环...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环境。“环境”一词,在惯常语境中自有其特定的含义,如“环境保护”中的“环境”之义。但也可将该词引申到别的范围。如发展市场经济,有一个和经济秩序有关的“市场环境”;招商引资有一个“投资环境”;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一个“治安环境”等等。其实,文化方面也有一个“环境”问题。“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通过“文化环境”来表现。“文化环境”作为一个特定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环境 文化环境 市场环境 经济秩序 文化力 市场经济 招商引资 “环境” “环境保护” 治安环境
下载PDF
虚词情结
16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9年第3期29-29,共1页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一次大型节目,主持人请在座的众多名作家说一个各自最喜欢或爱使用的汉语单词。余秋雨回答一个“而”字,并讲了作为虚词的“而”在表达上所具有的丰富意蕴。这勾起了一段早就系于我心的虚词情结。总以为虚词和语...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一次大型节目,主持人请在座的众多名作家说一个各自最喜欢或爱使用的汉语单词。余秋雨回答一个“而”字,并讲了作为虚词的“而”在表达上所具有的丰富意蕴。这勾起了一段早就系于我心的虚词情结。总以为虚词和语序,是汉语命脉之所在。“文以气为主”之“文气”,于此最有迹可寻。因虚词有“虚词不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汉语 余秋雨 丰富意蕴 中央电视台 主持人 语序 单词 表达 读书
下载PDF
作文习惯症
17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9年第5期20-20,共1页
据说时常抽血的人会产生一种生理习惯,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照常抽血,其身体内部会感到某种不适(血管肿胀?)。与此相仿佛的是“爬格族”中的有些人,平时隔三差五经常执笔为文,一旦文事有所停顿,心理上也会产生某种不适,这情形不妨形容为“... 据说时常抽血的人会产生一种生理习惯,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照常抽血,其身体内部会感到某种不适(血管肿胀?)。与此相仿佛的是“爬格族”中的有些人,平时隔三差五经常执笔为文,一旦文事有所停顿,心理上也会产生某种不适,这情形不妨形容为“作文习惯症”。爬格子的人既然心系写作,当然要不断写、经常写、长期写。果戈里就曾说过:“写东西的人不能放下笔,就像画家不能放下画笔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 作文 写作 果戈里 抽血 不适 生理 文事 血管 炮制
下载PDF
“不当”之中见精当
18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8年第2期8-9,共2页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看画常说“读画”,而画家落款一般也不用“某某画”,而说“某某写”。从语言表述上看,这显然是一种“错位”。用词准确,无疑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诗人有时故意回避那种“准确”的、符合...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看画常说“读画”,而画家落款一般也不用“某某画”,而说“某某写”。从语言表述上看,这显然是一种“错位”。用词准确,无疑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诗人有时故意回避那种“准确”的、符合日常语言常规表达习惯的说法,而别出心裁地代之以一种貌似不当、乃至“荒谬”的“错误”表述,以取得某种精当的诗意效果。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习惯 用词不当 语言常规 语言表达 基本要求 语言表述 读画 诗歌 语词 异化
下载PDF
自己的脑袋
19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8年第6期24-24,共1页
阿城小说《孩子王》中有一首饶有情趣的童谣:“一二三四五,初三班真苦。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语虽俗白,却不乏回味处。是的,脖子上架着一个如此沉重的脑袋,如不能自己思考问题,实在是太委屈了脖子。正如列宁所说:“应该在肩膀上长... 阿城小说《孩子王》中有一首饶有情趣的童谣:“一二三四五,初三班真苦。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语虽俗白,却不乏回味处。是的,脖子上架着一个如此沉重的脑袋,如不能自己思考问题,实在是太委屈了脖子。正如列宁所说:“应该在肩膀上长出自己的脑袋。”至于写作这种脑力劳动,更是须臾离不开“自己的脑袋”。执笔为文,固然需要一系列的积累和准备,如训练有素的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修养等等,但脑袋里面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仅是前提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袋 思考问题 前提性 文字表达能力 脑力劳动 知识修养 文章质量 训练有素 小说 写作
下载PDF
事物之间的“通感”——谈诗歌中的“物性转移”
20
作者 范一直 《写作(中)》 1997年第1期15-16,共2页
通常所说的通感是指主体的人不同感官之间的相通,其实,在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中,作为客体的物,物与物之间也可以实现一种属性的沟通。世上的大干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即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诗人在一个特定的意群中,有意... 通常所说的通感是指主体的人不同感官之间的相通,其实,在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中,作为客体的物,物与物之间也可以实现一种属性的沟通。世上的大干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即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诗人在一个特定的意群中,有意将某一事物所具备的特有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自然属性 规定性 中国革命 物性 事物 通感 诗歌 处理方法 第二自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