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圩区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江波 杨书运 +4 位作者 马友华 贺非 左怀峰 范东福 杨小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02、CH4和N20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02、CH4和N20排放通量进行监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02、CH4和N20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02、CH4和N20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C02、CH4、N20的排放/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处理CO2的平均吸收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H4、N20的平均排放/吸收通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乳熟到蜡熟期是白天C02通量由负值向正值的转换期,和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3.3、1.5和3.9倍,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种耕作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均在一0.3~0(mg·m^-2·h^-1)之间波动,与对照比较,保护性耕作累计吸收量要高16个百分点,相关分析显示,除秸秆还田外,各处理的CH4的吸收率与5cm土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N20是麦田生态系统主要排放源,保护性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降低了12%,而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与对照相比N20排放率分别增加了35%和61%;(5)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N20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31μ·g^-1、3.36μg·g^-1和2.70μ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区 冬小麦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基于AOD数据的秸秆焚烧监测 被引量:7
2
作者 范东福 杨书运 +4 位作者 吴必文 范东勤 王俊 江波 陈晓龙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秸秆焚烧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with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microns,PM10)的浓度。首先,分别从秸秆焚烧火点、10 m风场、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3个方面对发生在安徽及周边省市... 秸秆焚烧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with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microns,PM10)的浓度。首先,分别从秸秆焚烧火点、10 m风场、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3个方面对发生在安徽及周边省市的2009年6月1—9日PM10污染事件进行机理分析;其次,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模式对2009年6月5日阜阳市出现的PM10污染事件进行后向轨迹分析;最后,对火点密度与AOD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焚烧火点、10 m风场及AOD之间存在一致性,这表明使用AOD数据对秸秆焚烧进行监测是可行的;2009年6月5日阜阳市出现的PM10污染事件中有外来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来自阜阳西部、河南中部、东南部和湖北北部、东部,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区域秸秆焚烧的联防联控;火点密度与AOD值之间有正相关性,这表明秸秆焚烧可显著提高区域的AO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轨迹分析
下载PDF
气象因子在宣城茶叶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汪大林 訾中福 +1 位作者 王俊 范东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7931-7933,8005,共4页
根据宣城地区1981~2010年茶叶产量与气象、土壤和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结合宣城全市区域站2012~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筛选出茶叶区划指标为6个气象因子(≥10℃有效积温、3~4月份降水量、3~4月份平均气温、夏季低云量、冬季总云量... 根据宣城地区1981~2010年茶叶产量与气象、土壤和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结合宣城全市区域站2012~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筛选出茶叶区划指标为6个气象因子(≥10℃有效积温、3~4月份降水量、3~4月份平均气温、夏季低云量、冬季总云量和干燥度)、3个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及坡度、坡向)和2个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和土壤pH),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宣城地区茶叶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将宣城地区茶产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宣城地区茶树最适宜区面积61.7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0.5%,主要集中海拔高度在193~401 m的山区;茶树适宜区面积6 694.7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54.2%;茶树一般适宜区面积5 593.4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茶叶 区划 宣城
下载PDF
冬小麦田间控水对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小兵 江波 +7 位作者 殷寒旭 康童茜 高琳 范东福 陈晓龙 汪海鸥 马友华 杨书运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1-476,共6页
2012~201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巢湖农业实验站,利用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田间控水措施对冬小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耕作(CG)、浅沟控水(CQ)、深沟控水(CS)4种处理。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排干... 2012~201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巢湖农业实验站,利用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田间控水措施对冬小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耕作(CG)、浅沟控水(CQ)、深沟控水(CS)4种处理。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排干控水可显著改变土壤的CH4和N2O排放特征,不同控水处理之间CH4排放差异显著(P【0.05),N2O排放差异极显著(P【0.01);(2)CQ、CS处理的CH4吸收能力分别比CK高1.6%、20.9%,排干控水提高了土壤CH4的吸收能力;(3)CQ和CS的N2O排放量分别比CK增加了61.0%和70.6%,排干控水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量;(4)地表温度和5 cm土温是影响CH4和N2O通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各处理CH4吸收通量和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CH4吸量,但也增加了N2O排放;(5)与CK相比,CG、CQ、CS都实现了增产,但CG、CS排放温室气体的GWP显著高于CK,而CQ则与CK基本相当,CQ在确保增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氧化亚氮 田间控水 综合温室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