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仪之邦”:概念、历史和机制
1
作者 杨华 范云飞(整理)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5-18,166,共15页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礼仪,逐步走向一个礼仪化的国度。其表现和塑造机制有三:第一,"礼仪之邦"是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所获得的真切印象...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礼仪,逐步走向一个礼仪化的国度。其表现和塑造机制有三:第一,"礼仪之邦"是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所获得的真切印象,是中外文化比较的结论;第二,百姓日常生活越来越礼仪化,这是礼制下移的结果,是士大夫们通过庶民通礼、宗族祠堂、家礼家仪、乡规民约等途径合力塑造的结果;第三,民间日用礼书的广泛传播,民间礼生的传承和实践,推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礼仪化。由是,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人们对于较早出现的"礼义之邦"一词反倒习焉不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邦 文化认同 礼生 日用礼书 文明对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