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后[牙合]平面与颞下颌骨关节病关系的影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嘉伟 范佩迪 +4 位作者 胡首杉 高新林 李奕君 王军 熊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7-304,共8页
目的 比较不同颞下颌关节骨质情况患者的前后[牙合]平面等指标。方法 纳入306例患者的初诊锥形束CT (CBCT)和头颅侧位片,根据关节骨质情况分为3组:双侧正常组、骨关节病(OA)组、疑似OA组。比较3组患者前牙[牙合]平面(AOP)、后牙[牙合]平... 目的 比较不同颞下颌关节骨质情况患者的前后[牙合]平面等指标。方法 纳入306例患者的初诊锥形束CT (CBCT)和头颅侧位片,根据关节骨质情况分为3组:双侧正常组、骨关节病(OA)组、疑似OA组。比较3组患者前牙[牙合]平面(AOP)、后牙[牙合]平面(POP)等指标,去除混杂因素影响后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牙合]平面与其余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NA、SNB、FMA、SN-MP、Ar-Go、S-Go与[牙合]平面指标具有相关性;与双侧正常及疑似OA组相比,OA组患者FH-OP平均增加1.67°;FH-POP平均增加1.42°;FH-AOP平均增加2.05°。结论 OA患者的[牙合]平面较陡,下颌骨向下后旋转,下颌升支、下颌体部、后面高较小,临床上对于这类患者应注意颞下颌OA的潜在危险;SNB、FMA、SN-MP、Ar-Go、S-Go与[牙合]平面指标有较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骨关节病 咬合平面 头影测量 下颌骨 牙颌面形态
下载PDF
不同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颜哲彬 肖楚翘 +4 位作者 李亚其 程巧愉 范佩迪 王军 熊鑫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11期798-804,共7页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使用10项指标确定舌骨位置;比较三类患者的舌骨位置并基于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患者的人口学和垂直面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角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颏下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Gonion-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Menton line,Go-Hy-Me)小于Ⅰ类患者,Ⅲ类患者的第三颈椎最前下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蝶鞍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most anterior and inferior point of third cervical vertebra-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Sella line,C3-Hy-S)小于Ⅰ类患者(P<0.05)。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未成年群体中,男性及女性Ⅲ类患者的C3-Hy-S均小于Ⅰ类患者(P<0.05)。成年群体中,女性Ⅱ类患者的Go-Hy-Me小于Ⅰ类患者,舌骨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distance from hyoid point to mandibular plane,Hy-MP)大于Ⅰ类患者(P<0.05),男性Ⅱ类患者的舌骨位置与Ⅰ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下颌;未成年骨性Ⅲ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颈椎与后颅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牙合]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骨性Ⅲ类 矢状向面型 正畸 舌骨 下颌骨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