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传体问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潜力--以德国的庐隐、萧红、郁达夫研究为例 |
范劲
|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2
|
四川盆地抗CO_(2)污染高密度水基钻井液 |
范劲
郭艳
李茂森
胡静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
2024 |
0 |
|
3
|
食品包装设计中引入民族元素的价值探讨 |
范劲
|
《中国食品》
|
2024 |
0 |
|
4
|
胡适的一篇重要轶文 |
范劲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0
|
|
5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汉学对胡适的接受 |
范劲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6
|
爱情作为交流媒介:卢曼的爱情现象学 |
范劲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4
|
|
7
|
诗学与系统性 |
范劲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8
|
“诗学”和先锋精神:模糊性的理论价值 |
范劲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9
|
中国符号与荣格的整体性心理学——以荣格的两个“中国”文本为例 |
范劲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0
|
上海犹太流亡杂志《论坛》中的文学文本与文化身份建构 |
范劲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1
|
论席勒对郭沫若历史剧的影响 |
范劲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3
|
|
12
|
鲁迅形象在德国的最初建构--以两部早期的鲁迅博士论文为例 |
范劲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3
|
世界文学家孔子:德国文学史系统的孔子塑造 |
范劲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4
|
中国空间的符号学意义 |
范劲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5
|
民主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一个系统论视角 |
范劲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6
|
卫礼贤的柏拉图批判——“致中和”作为世界治理策略 |
范劲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7
|
作为后理论实践的诗学——编选《西方现代诗学选读》引起的思考 |
范劲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8
|
外国文学研究的元方法论——一个系统论视角 |
范劲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9
|
郭沫若与歌德 |
范劲
|
《郭沫若学刊》
|
1996 |
2
|
|
20
|
当代德国汉学关于中国认知的元方法论之争 |
范劲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