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兔实验性豆状囊尾蚴病不同感染时期组织病理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范希萍 孙晓林 +1 位作者 王雯慧 尚清炎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为研究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其实质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用不同数量六钩蚴人工感染家兔(分为高剂量感染组和低剂量感染组,同时设对照组,每组各6只),隔离饲养2个月,分别在感染7 d、30 d和60 d捕杀,取肝脏,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为研究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其实质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用不同数量六钩蚴人工感染家兔(分为高剂量感染组和低剂量感染组,同时设对照组,每组各6只),隔离饲养2个月,分别在感染7 d、30 d和60 d捕杀,取肝脏,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7 d,高剂量组兔有死亡,低剂量组兔出现腹泻、消瘦,剖检可见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壁菲薄;镜检可见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空泡变性,间质中可见六钩蚴。感染30 d后,高、低剂量组家兔均消瘦,肝脏仍肿大、色泽变淡、有散在出血点,表面和切面均见数量不等未成熟的囊尾蚴;镜下可见虫体移行道,其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积,肝细胞发生严重的空泡变性;间质中观察到发育程度不同的豆状囊尾蚴,囊壁、囊腔和虫体已经形成,头节尚未发育完全。感染60 d后,各剂量组家兔肝脏肿大消失、呈恢复状态,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结节,成熟囊尾蚴从肝脏中移行出来进入腹腔,黏附在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肝脏增生明显,肝细胞空泡变性和颗粒变性,但较感染中期程度轻,较感染初期严重,肝细胞分裂增殖,可见双核和三核的肝细胞;形成特异性肉芽肿,肉芽肿中心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实验性豆状囊尾蚴病 病理变化
下载PDF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希萍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81-82,共2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猪呕吐伴有严重的腹泻,直至脱水死亡。不同品种与年龄段的猪只都有易感性,对成年猪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具...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猪呕吐伴有严重的腹泻,直至脱水死亡。不同品种与年龄段的猪只都有易感性,对成年猪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但是对于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其死亡率高达100%,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主要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提高养殖户对该病的防范,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此病发生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原 流行特点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下载PDF
学分制模式下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希萍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7期234-234,共1页
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本文通过对在不完全学分制模式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修订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监... 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本文通过对在不完全学分制模式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修订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医学 学分制 实践教学
下载PDF
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犬皮肤切口透明质酸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
作者 范希萍 高宇航 +4 位作者 郭慧琳 王雯慧 范彩彩 年聚盆 陈智华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4年第5期14-16,共3页
为探讨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作用机理,将其应用于犬皮肤切口,并以常规手术缝合切口为对照进行体内粘接效果对比试验。选取健康犬20只,随机分为缝线组与粘合剂组,分别采用丝线和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闭合皮肤切口,测定皮肤切口中的透明质酸... 为探讨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作用机理,将其应用于犬皮肤切口,并以常规手术缝合切口为对照进行体内粘接效果对比试验。选取健康犬20只,随机分为缝线组与粘合剂组,分别采用丝线和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闭合皮肤切口,测定皮肤切口中的透明质酸(H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表明,愈合过程中,粘合剂组HA含量在术后2 d呈一过性升高,HYP含量在术后2 d后持续升高,8 d含量达到最高值,与缝线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粘合剂 皮肤切口 透明质酸 羟脯氨酸
下载PDF
家兔实验性豆状囊尾蚴病不同感染时期血液病理学研究
5
作者 范希萍 孙晓林 尚清炎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年第3期11-13,共3页
为探讨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不同时期的血液学变化规律,用不同数量(分高剂量感染组和低剂量感染组,同时设对照组,每组各6只)六钩蚴人工感染家兔,每周采血,观察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感染1周后,各剂量组家兔中性粒细胞... 为探讨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不同时期的血液学变化规律,用不同数量(分高剂量感染组和低剂量感染组,同时设对照组,每组各6只)六钩蚴人工感染家兔,每周采血,观察血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感染1周后,各剂量组家兔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感染1个月后,各剂量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逐渐降低,而单核细胞数量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升高;感染2个月后,各剂量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降到最低,基本接近于正常水平,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逐渐降低,接近对照组。该结果为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豆状囊尾蚴病 血液病理学
下载PDF
人工感染犬多头多头绦虫组织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尚清炎 范希萍 +3 位作者 张小宇 韩进欢 张倩 孙晓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观察人工感染家犬肠道中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方法收集自然感染的羊脑多头蚴,分别经口感染2只6月龄雄性家犬(80~100个/只)。感染后67 d,取家犬肠道中多头多头绦虫成虫,常规方法固定后,分离多头... 目的观察人工感染家犬肠道中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方法收集自然感染的羊脑多头蚴,分别经口感染2只6月龄雄性家犬(80~100个/只)。感染后67 d,取家犬肠道中多头多头绦虫成虫,常规方法固定后,分离多头多头绦虫的头节、颈节、成熟节片和未成熟节片,制备石蜡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醋酸双氧铀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见多头多头绦虫成虫各节片均可分为皮质层和髓质层。电镜下皮质层的基本结构为绒毛、合胞体和基质,髓质层主要为肌肉组织,以排泄系统、生殖系统为主。头节的绒毛层比颈节、成节的薄,绒毛最长的部位主要分布在节片的结合部位。头节部位肌肉组织发达。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见于各节片。成熟节片有雌性、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孕卵节片中的雄性生殖器官萎缩,主要以子宫和虫卵为主。结论多头多头绦虫显微结构的特别之处在于皮质部位的绒毛以圆柱状为主,成熟节片间的连接部位的微绒毛比成熟节片其他部位的微绒毛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头多头绦虫 组织结构 苏木素-伊红染色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犬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宇航 陈智华 +4 位作者 郭慧琳 王雯慧 范希萍 范彩彩 年聚盆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126,共5页
为探讨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粘合犬皮肤切口的效果,将其应用于犬皮肤切口,以常规手术缝合切口为对照进行体内粘接效果对比试验。20只健康犬随机分为缝合组与粘合组,分别采用丝线和纤维蛋白粘合剂闭合皮肤切口,观察记录闭合皮肤切口所用时... 为探讨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粘合犬皮肤切口的效果,将其应用于犬皮肤切口,以常规手术缝合切口为对照进行体内粘接效果对比试验。20只健康犬随机分为缝合组与粘合组,分别采用丝线和纤维蛋白粘合剂闭合皮肤切口,观察记录闭合皮肤切口所用时间、切口局部情况、犬整体状态、切口愈合时间、瘢痕宽度及愈合伤口断裂力测定。结果表明,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粘合皮肤切口所需时间为5s±1s,粘合后的皮肤外观平整,无渗出感染现象,局部疼痛反应轻微,创口愈合需8d^9d,愈合后的瘢痕宽度为0.03mm^0.06mm,伤口断裂力为0.534kg/cm2~0.527kg/cm2。粘合剂组除粘接强度低于缝线组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纤维蛋白粘合剂 犬皮肤切口 闭合时间 拉伸剪切力
下载PDF
豆状带绦虫抗原的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倩 李作磊 +5 位作者 尚清炎 范希萍 苟惠天 韩进欢 韩乐乐 孙晓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4,20,共5页
为筛选豆状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 为筛选豆状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5~12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25~114 ku.以第7周自然感染家兔血清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42、57、63 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以家兔阳性血清中提取出来的 IgG免疫球蛋白对 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 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63 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说明63 ku蛋白带可作为预防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候选疫苗抗原.试验初步阐明了豆状带绦虫 7种不同抗原的部分生化特性,为对该抗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豆状带绦虫 抗原
下载PDF
兽医病理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旺东 王雯慧 +2 位作者 姚万玲 何晚红 范希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兽医病理学是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为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兽医病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讲授法具有知识获取难度小、课程成本投入... 兽医病理学是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为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兽医病理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讲授法具有知识获取难度小、课程成本投入低等方面的较大优势,而在创新性思维培养、激发学习动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可重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等方面优势,但在知识的系统化及有效监督等方面也存在短板。就兽医病理学课堂教学而言,基础病理学部分有利于采用偏重于接受式教学,而系统病理学及新出现的前言知识更加有利于采用偏重于发现式教学模式。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辩证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病理学 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浅谈兽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10
作者 何晚红 张旺东 +2 位作者 王雯慧 范希萍 姚万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德育培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最高要求。兽医病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兽医专业人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如何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渗入德育培养,从而有效发挥育人功能,是衡量兽医病理... 德育培养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最高要求。兽医病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兽医专业人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如何在兽医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渗入德育培养,从而有效发挥育人功能,是衡量兽医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金标准。本文以作者教学过程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就如何很好地在兽医病理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培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病理学 教学 德育培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的5种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彩彩 陈智华 +5 位作者 高宇航 年聚盆 王雯慧 范希萍 郭慧琳 陈柄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9期22-26,共5页
为了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提取方案。本研究主要采用反复冷沉淀法、经典冷沉淀法、冷乙醇法、硫酸铵沉淀法和聚乙二醇沉淀法对猪抗凝全血进行纤维蛋白原的提取;以单次血液处理量、制备流程耗时、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否需要添加化学试剂... 为了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提取方案。本研究主要采用反复冷沉淀法、经典冷沉淀法、冷乙醇法、硫酸铵沉淀法和聚乙二醇沉淀法对猪抗凝全血进行纤维蛋白原的提取;以单次血液处理量、制备流程耗时、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否需要添加化学试剂和所得纤维蛋白原的纯度为考察指标,确定纤维蛋白原的最佳提取方案。结果表明:反复冷沉淀法与经典冷沉淀法相比可以明显提高提取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化学法相比,全程均采用物理方法,无需添加任何化学制剂,不存在化学制剂回收问题,纤维蛋白原纯度较高,提取的纤维蛋白原浓度符合外用纤维蛋白原质量标准。对结果综合分析可知,反复冷沉淀法是最佳的纤维蛋白原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提取方法 优化
下载PDF
β-TCP与EGF复合物对犬胫骨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史冬雪 陈智华 +1 位作者 梁倩 范希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51,共5页
为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复合物对犬胫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在30只试验犬双侧后肢建立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右侧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填充β-TCP与EGF复合物,对照组不填充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第1、2、4、6、... 为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复合物对犬胫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在30只试验犬双侧后肢建立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右侧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填充β-TCP与EGF复合物,对照组不填充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第1、2、4、6、8、12周随机选取5只犬,进行X线拍摄、组织学观察、骨钙素(OC)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早,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沉淀量多,骨小梁形成与改建快,先达到骨改建期。前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OC和BSAP水平显著升高。这一研究提示β-TCP与EGF复合物在骨缺损修复早期可为细胞因子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胞增殖、黏附、趋化、分化以及骨末端血管生长和形成,从而有效促进犬胫骨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表皮生长因子 骨缺损
下载PDF
辛伐他汀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晓梅 陈智华 +4 位作者 范希萍 史冬雪 赖鑫 马茜 郑文静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2,共6页
为研究辛伐他汀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对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增殖的影响,将试验分为2个部分:(1)将辛伐他汀作用于MC3T3-E1细胞,设置不同的辛伐他汀浓度和作用时间,采用pNPP、CCK8方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得到辛... 为研究辛伐他汀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对小鼠胚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增殖的影响,将试验分为2个部分:(1)将辛伐他汀作用于MC3T3-E1细胞,设置不同的辛伐他汀浓度和作用时间,采用pNPP、CCK8方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得到辛伐他汀对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的最适浓度和最佳培养时间。(2)设3个试验组,即空白对照组、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p38抑制剂组,在辛伐他汀最适浓度和最佳培养时间的条件下,采用CCK8、pNPP、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泌Ⅰ型胶原蛋白(COL-I)含量以及p-p38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辛伐他汀浓度为10^(-5) mol·L^(-1)、培养时间为36 h时,MC3T3-E1细胞的增殖作用较为明显;空白对照组与辛伐他汀组相比,后者ALP活性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增多;辛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p38抑制剂组相比,后者ALP活性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减少。综合而言,辛伐他汀可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的增殖,提高ALP活性和增加COL-I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骨质疏松 P38MAPK信号通路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促进犬骨折愈合的临床学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赖鑫 陈智华 +6 位作者 范希萍 常丽烨 韩鹏 梁倩 史冬雪 年聚盆 亢心 《中国兽药杂志》 2020年第4期63-69,共7页
为了探索纤维蛋白胶(FG)联合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妥布霉素的复合物对犬骨折愈合的影响,建立了犬胫骨骨折模型,将FG复合物应用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胫骨骨折处,在术后2、4、8、12、16周,测定骨... 为了探索纤维蛋白胶(FG)联合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妥布霉素的复合物对犬骨折愈合的影响,建立了犬胫骨骨折模型,将FG复合物应用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胫骨骨折处,在术后2、4、8、12、16周,测定骨折处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消除时间、利用X射线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程度、测定骨折愈合部位的骨密度(BMD)及骨密度比率、骨痂体积,测定胫骨生物力学强度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术部红、肿、热消失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各时间点的X射线影像学评分更高,术后各时间点骨痂更大,术后16周术部骨骼能承受的最大载荷和最大位移显著增大。结果表明FG联合rhBMP-2、bFGF与妥布霉素应用于骨折部位,可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软组织的生成,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提高骨生物力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BMP-2 BFGF 妥布霉素 骨折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犬自体网状皮片移植效果的观察
15
作者 亢心 陈智华 +4 位作者 郭慧琳 范希萍 高宇航 年聚盆 韩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5-418,共4页
为探究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应用于犬自体网状皮片移植术中的效果,选取15只犬作为试验动物,于两前肢建立3 cm×4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以胸背部作为供皮区,将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网状皮片移植术中,以单纯网状皮片移植为对照,于... 为探究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应用于犬自体网状皮片移植术中的效果,选取15只犬作为试验动物,于两前肢建立3 cm×4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以胸背部作为供皮区,将纤维蛋白胶应用于网状皮片移植术中,以单纯网状皮片移植为对照,于术后第3、5、7、14、28天随机选取3只进行大体观察和移植皮片局部观察,并制备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皮片局部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红肿、渗出较对照组轻微,炎性反应期短;术后28 d,所有皮片生长良好,试验组线性瘢痕较对照组轻。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炎性细胞的浸润期短,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皮肤附属结构完整。结果表明,纤维蛋白胶可缩短创面炎性反应期,增强局部组织修复能力,减少瘢痕的过度增生,可使成活后的移植皮片结构和功能更接近正常皮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网状皮片 皮肤移植
下载PDF
纤维蛋白粘合剂在犬小肠端端吻合术中对吻合口Hyp、VEGF与bFGF含量的影响
16
作者 年聚盆 陈智华 +6 位作者 郭慧琳 范希萍 高宇航 范彩彩 亢心 韩鹏 赵苗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1,共4页
为探讨纤维蛋白粘合剂(FG)在犬小肠端端吻合术中对吻合口处羟脯氨酸(Hy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将30只试验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采用简易缝合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照组采... 为探讨纤维蛋白粘合剂(FG)在犬小肠端端吻合术中对吻合口处羟脯氨酸(Hy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将30只试验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采用简易缝合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肠线缝合;分别于术后第3、5、7、14和28天每组随机选取3只测定吻合口处Hyp、VEGF与bFGF的含量。术后试验组Hyp含量在第5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FGF的含量在第3天、第5天、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EGF含量在第3天和第5天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应用简易缝合配合纤维蛋白粘合剂吻合肠管,可促进吻合口处小肠组织内羟脯氨酸、血管内皮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吻合口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粘合剂 小肠端端吻合术 羟脯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浅谈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17
作者 范希萍 《俪人(教师)》 2016年第12期193-193,共1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起来。因此,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起来。因此,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评价改革 课堂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背景 学习方式 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 教师
下载PDF
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抗原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进欢 张小宇 +3 位作者 张倩 尚清炎 范希萍 孙晓林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9-1263,共5页
为了解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及虫卵的蛋白组分及其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应用SDS-PAGE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4~8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30.4~114.9ku。取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犬自然排出的孕卵节片,虫... 为了解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及虫卵的蛋白组分及其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其免疫反应性,应用SDS-PAGE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4~8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30.4~114.9ku。取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犬自然排出的孕卵节片,虫卵计数后以不同数量虫卵感染家兔,定期采血,用间接ELISA法检测家兔的抗体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家兔自感染后第2周抗体水平开始升高,第7周开始逐渐下降。以第7周感染家兔血清对13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13种虫体抗原在59.4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羊脑多头蚴与豆状囊尾蚴共有4条相似带,分子质量分别为32.7、59.4、78.7、81.1ku,特异性抗原极相似,表明虫种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叉反应,59.4ku蛋白带很有希望成为预防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囊尾蚴 豆状带绦虫 SDS-PAGE WESTERN-BLOT
原文传递
CD11c+DC和CD103+DC及CD68+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淑娴 郭明刚 +4 位作者 张学锋 曹婷婷 刘磊 范希萍 王雯慧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3-847,共5页
为了探讨CD11c和CD103分子标记物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及CD68分子标记物标记的巨噬细胞(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峰成年双峰驼MLN不同部位的DC和Mφ进行了定位和观察。结果显... 为了探讨CD11c和CD103分子标记物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及CD68分子标记物标记的巨噬细胞(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峰成年双峰驼MLN不同部位的DC和Mφ进行了定位和观察。结果显示,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CD11c+DC)的核较大淡染,突起细长且弯曲,环抱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滤泡间区和小梁周围;CD103阳性树突状细胞(CD103+DC)的形态在不同部位相似,细胞核大、淡染,突起不明显,形态规则,主要分布在小梁周围和滤泡间区,髓质也有较多分布,滤泡生发中心分布较少。结果表明,CD11c+DC和CD103+DC在MLN中的主要分布差异是,前者在生发中心分布较多,而后者在髓质分布较多。CD68+Mφ主要分布于胸腺依赖区的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髓质淋巴窦。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布特点均与它们的抗原递呈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肠系膜淋巴结 CD103+DC CD11c+DC CD68+Mφ
原文传递
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茜 白海 +3 位作者 范希萍 王存邦 葸瑞 令亚琴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0年第9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干细胞移植(HSCT)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中的疗效以及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13例MDS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HLA配型全相合10例、半相合2例、脐血移植1例).输注单个核细胞(MNC)6.92(... 目的 探讨干细胞移植(HSCT)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中的疗效以及预处理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13例MDS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HLA配型全相合10例、半相合2例、脐血移植1例).输注单个核细胞(MNC)6.92(2.65~21.33)×10^8/kg,CD34细胞4.47(1.49~10.22)×10^6/kg.其中,5例选择全身照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TBI+Flud+Cy)方案预处理,3例白消安(BU)/Cy预处理,3例TBI+CY,2例采用阿糖胞苷(Ara-C)+BU+Cy+替尼泊苷(VM26)预处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2例HLA配型半相合者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加短程甲氨蝶呤(MTX)治疗,并于移植后1~28 d持续给予霉酚酸酯(MMF),其他病例仅给予CsA加短程MTX.结果 13例患者中9例造血完全重建,移植相关死亡4例.结论 HSCT是可以治愈MDS的有效方法.预处理选择应采取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